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临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预后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涛 《黑龙江医学》2008,32(9):656-658
目的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史及通气治疗效果,探讨其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意义与通气治疗手段的选择。方法将收治的50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病情转归分为好转组24例和死亡组26例。对两组1年内发生COPD并发呼吸衰竭次数、生命体征(T、R、P、BP)及SaO2、实验室资料(pH、PaO2、PaCO2、WBC)、主要合并症(心力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肺脑、酸碱平衡紊乱)、无创和有创通气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百分比分析比较。结果①死亡组1年内发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3次以上的百分率较好转且明显增高;②死亡组与好转组T、R、P、BP、SaO2(%)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1、P〈0.01、P〈0.05);③死亡组与好转组PaO2,无明显差异(P〉0.05),但pH、PaCO2及外周血WBC有显著差异(P〈0.01、P0.01、P〈0.05);④心力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肺脑、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在死亡组明显增高,肺脑、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在死亡组达到100%,合并症发生率比较死亡组明显高于好转组;⑤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好转率83.33%;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死亡率60.00%,其中83.33%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①1年内发生COPD并发呼吸衰竭3次以上死亡率明显增高;②T、R、P、BP、SaO2(%)、pH、外周血WBC、PaCO2异常越明显,预后就越差;③病情的进展,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④早期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作为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死亡率高与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史、入院时的生命体征、实验室资料、主要临床合并症及无创和有创通气治疗效果,探讨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其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本文收治的52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病情转归分为好转组27例和死亡组25例。对两组1年内发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次数、两组4大生命体征(T、R、P、BP)及SaO2、两组实验室资料(pH、PaO2、PaCO2、WBC)、两组主要合并症(心力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肺脑、酸碱平衡紊乱)、无创和有创通气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及百分比分析比较。结果①死亡组1年内发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3次以上的百分率较好转组明显增高;②死亡组与好转组T、R、P、BP、SaO2(%)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1、P<0.01、P<0.05);③死亡组与好转组PaO2无明显差异(P>0.05),但pH、PaCO2及外周血WBC有显著差异(P<0.01、P<0.01、P<0.05);④心力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肺脑、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在死亡组明显增高,肺脑、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在死亡组达到100%,合并症发生率比较死亡组明显高于好转组;⑤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好转率83.33%;有创械通气治疗死亡率60.00%,其中83.33%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①1年内发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3次以上死亡率明显增高;②T、R、P、BP、SaO2(%)、pH、外周血WBC、PaCO2异常越明显,预后就越差;③病情的进展,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④早期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作为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有创械通气治疗死亡率高与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在每次通气1、2h和通气结束时作血气分析,比较pH、PaO2、PaCO2值的变化。结果:pH通气后1h明显上升(P〈0.05),2h和通气结束时继续显著上升(P〈0.01);PaO2通气后1、2h明显上升(P〈0.05),结束时继续显著上升(P〈0.01);PaCO2通气后1h明显下降(P〈0.05),2h和通气结束时继续显著下降(P〈0.01)。其中42例临床症状改善好转出院,4倒不适放弃,8例无效。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简称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②方法对照组32例鼻导管吸氧+药物治疗,观察组32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用BiPAP鼻/面罩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2小时、24小时、1周后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和临床各项指标的变化。③结果观察组治疗2小时后pH改善,PaO2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PaCO2降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2小时各指标无明显改善,无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24小时、1周后pH改善,PaO2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PaCo2降低,差异显著(P〈0.05);对照纽治疗24小时、1周后PaO2有改善(P〈0.05)。pH、PaCO2无明显改善,无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pH改善,PaO2明显升高(P〈0.01),PaCO2降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改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率(简称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④结论BiPAP鼻/面罩通气治疗AECOPD井Ⅱ型呼吸衰竭疗效优于鼻导管吸氧,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插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在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BIPAP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面罩持续给氧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d后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3d后RR、HR、SaO2、pH、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有效缓解AE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通气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正压通气,记录通气治疗前及通气治疗后2、6、24h的pH、PaO2、PaCO2、SaO2指标变化。结果无创通气后PaO2,S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H明显改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提高PaO2、SaO2,降低PaCO2纠正pH,疗效满意,简单实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60岁以上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BiPAP耐受良好的26例患者,治疗后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平均住院天数缩短(P〈0.05)、血气改善时间提前(P〈0.01)、血气改善程度更好(P〈0.05);BiPAP治疗还可以减慢呼吸和心率的频率(P〈0.01),而对患者血压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且无1例发生腹胀、皮肤压伤、气压伤或呼吸机相关肺炎。结论经鼻罩BiPAP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殷波  徐国栋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5,25(6):448-448,450
目的:探讨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COPD并Ⅱ型呼衰患者79例采用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正压通气,记录通气治疗前及通气治疗后2h,24h的pH,PaO2,PaCO2,SaO2变化。结果:72例患者经无创通气后PaO2,S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H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提高PaO2,SaO2,降低PaCO2,纠正pH,疗效满意,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选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在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后2小时、24小时及通气结束时作血气分析,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创正压通气后2小时、24小时及治疗结束时,pH值改善(P〈0.05),PaO2上升(P〈0.01),PaCO2下降(P〈0.01)。28例患者好转出院。4例患者因不能耐受鼻(面)罩而改用气管插管治疗。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避免了气管插管,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早期干预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等各项指标的影响。对象与方法:将56侧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普通治疗组(30例),与无创通气干预组(2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均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存在Ⅱ型呼吸衰竭,治疗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普通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PaCO2下降,pH、PaO2上升,但FEV1.0(%),FEV1.0/FVC无改善。(3)元创通气干预组患者在治疗后PaCO2、pH、PaO2均有改善,且较普通治疗组,还出现FEV1.0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差值比较,元创通气干预组比普通治疗组在短期治疗后对于PaO2、PaCO2的改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FEV1.0(%),FEV1.0/FVC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创通气干预治疗能够改善PaO2、PaCO2及FEV1.0(%)指标,较普通治疗组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序贯组(序贯机械通气)和传统组(有创机械通气),每组20例。比较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均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对于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较好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40例,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状况、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的变化和通气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有32例临床状况明显改善(神志好转、呼吸频率、明显减慢、呼吸困难减轻);8例治疗无效者病情恶化(5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改为接受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治疗),总有效率80%。通气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分别为24±4次/min与20±4次/min,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治疗前、后心率分别为110±17次/min与91±22次/min,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治疗前为124±17/75±11mmHg,治疗后为120±17/72±9mmHg,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前、后患者PCO2水平分别为76±20mmHg与63±17mmHg,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前经常规治疗缺氧初步改善(PO2>60mmHg)的26例患者中,通气前、后PO2分别为81±24mmHg与74±20mmHg,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通气前经常规治疗后仍PO2<60mmHg的14例患者中,PO2通气前、后为分别为44±11mmHg与64±19mmHg,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5例出现不同程度腹胀,7例口干,2例不能耐受面罩,2例出现呼吸机依赖,所有病例均无气压伤、院内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能缓解症状,稳定生命体征,有效改善血气指标。且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段玉  黄学晓  孙丽 《吉林医学》2011,32(27):5799-5800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过程的临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6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科学护理施救前提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左心衰竭,总体好转率为90.6%。结论:增强护患沟通、密切观察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合理使用呼吸机是提高无创通气治疗左心衰竭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苏学会  赵萍  胡江涛  杨明  刘桂荣 《医学综述》2012,(24):4281-4282
目的探讨自主呼吸试验联合无创机械通气在撤离有创通气中的可行性,寻找最佳的撤机方式。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需要撤机的患者100例,在排除无创机械通气禁忌证的情况下,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自主呼吸试验中的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PSV)(2 h)直接撤机;试验组采用低水平PSV(30 min)法,撤机后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再插管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再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主呼吸试验低水平PSV(30 min)联合无创机械通气能尽早撤机,减少有创通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鼻导管吸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气指标和LVEF数值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常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比治疗前及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H值、PaO2和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血氧含量,缓解呼吸肌疲劳,防止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89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的血气分析变化、并发症和疾病转归进行分析以判断机械通气(MV)效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治疗有效率87.64% 。并发症有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低血压、气压伤、上消化道出血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结果表明机械通气是治疗呼衰的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选择使用时机和适当的通气方式,尽可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无创和有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院内肺炎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AECOPD合并呼吸衰竭需要行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ETI(45例)和NIV(35例)组,记录院内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住ICU总病死率为22.5%;NIV/ETI组病死率为8.6%/33.3%(P:0.01);两组院内肺炎发生率为14.3%/35.5%(P=0.03)。NIV、院内肺炎、APACHEII是影响AECOPD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NIV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可降低病死率,其病死率降低与院内肺炎发病率下降有关。无创通气减少了ETI行有创通气的比率、缩短了机械通气及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8.
徐茂珍 《当代医学》2021,27(9):64-6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联合无创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BAL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时间、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MGB-1、sTRE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MGB-1、sTREM-1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L联合无创通气治疗可缩短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降低HMGB-1、sTREM-1水平,同时提升撤机成功率,降低VAP发生率,减少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