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政学  张玉顺  李寰  贾国良  王小燕 《医学争鸣》2002,23(14):1321-1322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 .方法  6 8例成人 PDA (男 2 6例 ,女 4 2例 ) ,年龄 18~ 6 5 (32± 2 7)岁行Am platzer封堵器根治 PDA术 .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封堵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 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 (L VESD) .应用椭圆体体积法计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 VEDV)、收缩末期容积 (L VESV)、每搏搏出量 (L VSV)、射血分数 (L VEF)和短轴缩短率 (L VFS) ,将封堵前后测量数据分别用统计学配对 t检验 .结果  L VEDD,L VEDV,L VESV,L VSV封堵前分别 (6 0± 9) mm,(2 2 8± 90 ) m L,(5 4± 2 7) m L,(172± 74 )m L;封堵后 5 d分别降为 (5 0± 7) mm,(130± 6 0 ) m L,(41±2 1) m L ,(96± 4 5 ) m L (P<0 .0 5 ) ;封堵后 3mo分别为 (48±7) m m,(112± 5 0 ) m L ,(38± 17) m L ,(91± 4 0 ) m L (P<0 .0 5 ) ;L VEF,L VFS封堵前分别为 (5 6± 18) % ,(38± 5 ) % ;封堵后 5 d分别为 (5 1± 2 0 ) % ,(36± 6 ) % (P>0 .0 5 ) ,封堵后3mo分别为 (5 7± 8) % ,(38± 8) %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 PDA能缩短 L VEDD和改善左心功能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TEE进行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并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随访。结果:经MTEE检查发现,符合封堵条件的2例ASD患者,在MTEE及X线的引导下,顺利输送、释放封堵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提示无残余分流,封堵成功。术后3天、6个月及12个月行TTE检查,均显示封堵器位置准确、固定,无残余分流。结论:MTEE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术前ASD病例的选择、术中引导封堵器置入、术后疗效评价及随访观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评估疗效和术后恢复情况?方法:38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VSD封堵术的患者术前?术后1周?1月及1年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内径(LVDd,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VLOVT)?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Em,Am);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心室壁收缩期最大位移(Ds)?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A’),并计算E’/A’ ?Em/E’?结果:VSD封堵术后早期,LAD?LVDd?Ds较术前明显缩小,VLOVT明显加快(P均< 0.05),而LVEF?V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受损升高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m/E’有所下降,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年,Em/E’下降至正常水平,VLOVT下降至术前水平(P均< 0.05),结论:经皮穿刺VSD封堵术早期可纠正VSD患者左心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脏结构异常;中期可改善受损的左室舒张功能;超声心动图对VSD封堵前后心脏功能变化的评估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封堵术中的作用。方法:超声心动仪检查对150例VSD患者术前VSD的位置、大小、破裂孔的数目及和周边瓣的关系,术中指导封堵器的释放,术后随访观察。结果:118例封堵成功。封堵器置入后即刻听诊,杂音消失或减轻,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无返流,再经心血管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返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中操作简便、安全、经济,对术前检查定位、术中监视和术后随访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治疗前后评价心脏结构及心脏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我院成功行介入封堵术,并定期随诊的继发孔型ASD患者47例,分别在术前7d,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TTE检查,观察右房左右径(RAD)、右室左右径(RVDd)、右心室长轴缩短分数(RVLFS)、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主肺动脉内径(PAD)、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前后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分数(FS)、每搏量(SV)的动态改变。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3、6个月RAD、RVDd、PAD逐渐减小,LAD、LVDd、TAPSE、SV、EF、FS、RVLFS逐渐增加,恢复正常大小,以术后1个月及3个月变化较为明显。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趋于稳定。结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应用TTE介入封堵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确切。对于ASD介入封堵治疗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实时监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封堵治疗后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的改善状况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患者23例,年龄5~52岁,平均(31±17)岁,男性16例,女性7例,应用UCG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了解VSD的位置、大小、缺损残端与主动脉右冠瓣间距离;术中UCG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术后进行UCG复查,了解封堵器的形态、位置情况、各瓣膜返流情况、VSD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23例VSD患者中,术前UCG提示:17例为膜周型VSD,其中7例合并膜部瘤;5例为嵴内型VSD;1例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心尖段穿孔。术前UCG测量:VSD平均直径为4~9mm,平均5.9mm;与主动脉瓣右冠瓣间距离为1~5mm,平均3.5mm。术中左室造影测量显示:VSD平均直径为2~9mm,平均5.3mm。23例VSD患者中,有21例成功进行VSD封堵术。术中UCG发现残余分流2例(分流束分别约1mm、5mm)、轻度主动脉瓣返流1例、三尖瓣脱垂并中度返流1例,术后UCG复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术后观测,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重要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王庆丰  王静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74-1276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67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结果 有针对性的术前准备,术后进行严密的对照观察和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结论 术前针对性的准备工作及术中、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对4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结果2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未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是VSD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有流入部、膜部、流出部、肌部缺损等类型,以往开胸手术是其惟一的治疗方法,但创伤大,住院和康复时间长,术后留有瘢痕,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危险性(手术死亡率为2%~5%)。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在介入治疗肌部室缺的基础上,Amplatzer封堵器开始应用于治疗膜部室缺。我院自2002年6月起采用美国AGA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应用Amplatzer非对称形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45例患者共接受46次手术.1例3岁患儿经导管检查证实为双孔VSD,因检查时间过长和造影剂已用足量,改日手术成功;1例患者术后4小时发生溶血,保守治疗4天无效,改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发生偏头痛,经治疗痊愈.结论: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行Amplatzer间隔封堵器(ASO)经导管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62例,年龄10~55岁。超声检查用于①术前筛选;②术中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行封堵术中引导和监测;③术后复查,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残余分流等。结果:本组患者采用TTE、TEE和球囊X线影像(房间隔缺损最大伸展径)3种测量方法。其结果显示:TTE测值(19.1±5.8)mm与术中球囊测值(25.1±6.4)mm之间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TEE测值(23.5±6.2)mm与术中球囊测值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2例患者均在TEE引导和监测下成功地完成ASD封堵。CDFI显示其中61例,封堵器释放后即无左向右分流;1例上腔静脉型ASD患者,靠上腔静脉端有2mm残余分流。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TTE或TEE检查,62例患者封堵器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影响周围瓣膜的功能及静脉的回流。1例上腔静脉型ASD患者,1年后靠上腔静脉端仍有2mm的残余分流;余61例无左向右分流。结论:在经导管Amplatzer间隔封堵器修补ASD术中,TEE可准确地引导和监测封堵器的放置,评估手术疗效。同时,TEE在ASD封堵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患者完全可以耐受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MTEE)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TEE筛选符合封堵条件的 2 4例ASD患者行导管封堵术。在超声和X线引导下 ,以ASD伸展径加 0~ 4mm为标准 ,选择相应型号的封堵器 ,导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 ,依次释放左房面伞、腰部及右房面伞 ,观察位置合适时撤出导管 ,完成手术。结果 :2 4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了封堵 ,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 ,术后即刻无残余分流。MTEE测量的ASD最大直径显著小于ASD伸展径 [〔 2 0 .2± 5 .6 )mmvs (2 4 .5± 5 .4 )mm ,P <0 .0 1\〗 ,平均相差 4mm。所有患者术后 2 4h、1个月及 3个月经胸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MTEE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导管介入治疗继发孔型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方法 ,其在病例选择、选择封堵器型号及放置封堵器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 (AVP)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和与主动脉窦瘤的鉴别。方法  18例VSD合并AVP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 ( 2D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查并被手术确诊。结果  18例VSD以干下型多见 ,其次为膜周部。超声测定VSD大小与手术相符者 6例 ,略小于手术 7例 ,大于手术 5例。AVP中右冠瓣 16例 ;无冠瓣 2例超声漏诊。脱垂的主动脉瓣不同程度突入VSD并部分或完全遮挡VSD ,当AVP明显时 ,超声表现为瓣叶延长、变形、移位 ,瓣体呈“瘤样”经VSD口突入右室。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评价主动脉瓣病变程度 ,对外科手术修复VSD和AVP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价其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和结果:1998年9月至2002年11月采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的44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20±11)岁(1-67)yrs,体重(45.4±13.9)Kg(8-74)Kg。44例患者中TIE测得ASD直径为(18.6±7.2)mm(8-36mm),对于21例偏心性或直径大于20mm的房间隔缺损采用食道超声测得房间隔缺损直径(28±9.1)mm(13-36)mm,43/44患者中测得ASD球囊伸展直径(19.8±5.9)mm(10-34)mm,6例直径小于15mm的ASD Qp/Qs平均(1.5±0.3)(1.3-1.6),43/44患者Amplatzer装置放置成功,在我们早期临床实践中,有1例患者因为左房较小导致Amplatzer装置放置失败。置入的Amplatzer封堵器直径(22.8±6.1)mm(10-38)mm,有12例患者ASD直径大于25mm,平均手术时间(46.5±21)min(30-135)min,X线暴露时间(18±14)min(6-45)min。包括超声心动图在内的临床随访安排在术后第一天、第三天、一个月、三个月,之后每年一次。43例患者中有40例实现即刻封堵成功,3例残留少量分流,3天时复查超声心动图,43例全部实现完全封堵。在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无心内膜炎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无封堵装置钢丝断裂情况发生,无封堵伞移位或丢失,无房室瓣功能障碍。结论:经导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疗效.方法21例患者在X线透视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结果术前经TEE检查示ASD直径6~32mm,平均(20.5±7.1)mm.ASD球囊伸张直径9~34m,平均(23.3±7.7)mm.Amplatzer封堵器直径10~38mm,平均(25.9±8.1)mm.21例均获得封堵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超声心动图对6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62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大小及功能的改变。结果:ASD封堵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每搏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增大,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未见明显改变;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每搏量、右室射血分数及右室心肌工作指数均减小。结论:经皮穿刺ASD封堵治疗既可减轻右室容量负荷,改善右室功能,也可改善左室的收缩功能:超声心动图对ASD封堵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及疗效的观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相似文献   

20.
练敏 《医学综述》2011,17(11):1708-1711
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已从定性上升到了定量,从整体上升到了局部,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更及时、准确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整体、局部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不同超声技术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不同技术,对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有巨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