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近年来,国内先后在新疆、东北、内蒙分离鉴定2株新种,说明国内立克次体病原分布较广泛。1984年,邵冠男等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采集部分人和动物血清标本,我们通过斑点法酶免疫及微量免疫荧光技术用感染立克次休卵膜悬液抗原对其中17份人和18份野兔血清标本进行立克次体抗体检测。结果发现,17份人血清中斑疹伤寒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感染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鼠笼法捕鼠,采集鼠血清和脾脏。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鼠血清中7种常见立克次体的IgG抗体;用巢氏PCR方法检测鼠脾中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片段部份序列。结果 2012年7-9月在曲靖市捕获啮齿动物3种592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构成比分别为61.49%和35.47%。鼠血清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entii)、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1.45%、7.60%、7.09%、3.38%、1.18%和0.51%;未检测到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抗体。从5份褐家鼠脾脏标本中检测到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株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4株为莫氏立克次体。结论曲靖市啮齿动物中存在莫氏立克次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流行,褐家鼠可能是主要宿主;同时还存在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的感染。当地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粤东丰溪林场斑点热疫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血清学方法、病原分离方法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在广东省大埔县丰溪林场进行了斑点热疫源地调查,共调查了7个自然村,282个健康人,30头牛,2只羊、7个品种共53只野鼠及从野外和动物体表收集3个品种共494只蜱。结果表明:大埔县林区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黄毛鼠;鼠的带蜱率为15.09%(8/53);牛和羊的带蜱率均为100%(30/30,2/2);解剖后观察脏器有病变的鼠占鼠总数的49.05(26/53)。优势蜱种为金泽革蜱、豪猪血蜱和台湾角血蜱。健康人群血清中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10.28%(29/282);康氏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为3.90%(11/282);小蛛立克次体阳性率为5.67%(16/282)。鼠血清中三种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3%(4/30)、3.33%(1/30)和10.00%(3/30)。牛血清中三种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2/26)、4.00%(1/25)和4.00%(1/25)。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应用森林革蜱的血淋巴液,快速检测北亚热立克次体,并用血清学试验法进行验证,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蜱:森林草蜱采自吉林省珲春山区,全部为活蜱,共312只。 (2)血清:在上述调查点,收集人和啮齿动物血清325份,其中人血清232份,鼠血清93份。 (3)抗原和标准血清:北亚热立克次体抗原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河北省南部和东北部野鼠立克次体感染情况以及感染株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 采用粘鼠板和鼠笼在河北南部邯郸市及北部承德市进行捕鼠,提取鼠脾脏DNA,采用半巢氏PCR扩增立克次体的16S rRNA、ompA、gltA基因,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获得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 在邯郸市和承德市共捕获...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鼠型斑疹伤寒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云南省鼠型斑疹伤寒病例资料。于2011年6-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集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并在发病地区的居民区捕鼠,采集鼠血液和脾脏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患者和鼠血清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IgM和IgG抗体,用实时荧光PCR试验检测急性期病人血块和鼠脾脏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 gene)。结果 2004-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病例8 361例,所有州(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西双版纳州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86.6/10万),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3.1%(6 111/8 361)。发病数具有逐年上升之势,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10月为主要流行期。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1 369例,其中西双版纳州报告病例1 157例,发病率为102.10/10万,病例数占云南省病例数的84.51%。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分别占全州病例数的79.95%(n=925, 278.74/10万)、18.06%(n=209,74.10/10万)和1.99%(n=23,4.42/10万),勐海县发病率显著高于勐腊县(χ2=346.3, P<0.001)和景洪市(χ2=1369, P<0.001)。对2011年的80例病人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在80例急性期病人血清标本中有 63例为IgM抗体阳性;75例病人双份血清标本中有61例的恢复期血清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及以上;80例患者急性期血块中有8例为PCR阳性。依据实验室诊断标准,74例被确诊为鼠型斑疹伤寒,其中血清学诊断73例(包含7例同时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1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符合率为92.50%(74/80)。黄胸鼠血清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4.0% (14/100),脾脏的PCR阳性率为9.0% (9/100)。结论 西双版纳州存在较为严重的鼠型斑疹伤寒流行,其中勐海县流行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恙虫病立克次体弱毒株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江苏省于1986年发现秋冬型恙虫病的流行,并从病原学和血清学得到证实。但用病人、鼠、螨标本接种小白鼠,鼠的症状和病变不明显,且难以检出恙虫病立克次体。1990年以来,我们在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方法上作了以下改进:多次用环磷酰胺和稀释液处理接种标本的小白鼠;增加稀释液的成分;把握好小白鼠的传代时机等。结果从病人外周血、鼠和小盾纤恙螨中均分离到恙虫病立克次体,说明该方法对分离恙虫病立克次体弱毒株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斑点热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并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和动物间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在全球分布广泛,我国北部许多地区已证实有北亚蜱传斑点热的存在[1]。近年来,已相继在福建省和海南省分离到该病病原[2,3]。为了解我国南方斑点热流行分布情况,19...  相似文献   

9.
Q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立克次体病。1959年新疆医学院在乌鲁木齐屠宰场收集了家畜血清,进行Q热立克次体补体结合试验,检出了Q热抗体,首次从血清学证实本区兽间有Q热存在。乌鲁木齐市各医院时有疑似Q热和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同时亦发现有Q热型慢性肝炎患者。为进一步摸清该市Q热近年流行情况,我们于1984年冬~1985年春在新疆军区总医院、铁路医院、市防疫站收集了血清标本做Q热抗体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恙螨体内恙虫病立克次体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PCR技术研究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e)实验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后恙螨体内立克次体DNA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立克次体在接种组成虫体内持续360天和经卵传递达4代;叮咬组饱食蚴体内立克次体经若蛹、若虫、成蛹达成虫期,成虫体内立克次体持续270天和经卵传递达2代,表明叮咬带立克次体鼠和经卵传递是保持恙螨亲代和子代体内立克次体动态循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斑点热立克次体病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SFGR) 引起的蜱、螨传播的人兽共患病.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宾川县恙虫病立克次体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对宾川县恙虫病立克次体流行病株鼠免疫血清及病人血清进行分型,结果9株流行毒株中4株为Karp型、3株为Gilliam型、2株不能分型;148份阳性血清中Karp型94份、Gillian型34份、Karp+Gilliam两型混合感染16份、Kato型3份、Karp+Kato两型混合感染1份,表明当地恙虫病立克次体流行型别对Karp型为主,次为Gilliam型,同时亦有少量的Kato型  相似文献   

13.
从病人血液分离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H—5株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1996年5~6月在黑龙江省绥芬河、东宁地区进行斑点热病的调查。方法采用micro-IF、病原分离及PCR/RFLP等方法。结果(l)发现被蜱叮咬后斑点热临床指征的疑似病人7例,其中血清检测有4例早期与恢复期血清抗SFG立克次体lgM、IgG抗体滴度≥4倍升高;(2)从病人血液分离到1株SFG立克次体H-5株,经鉴定显示该分离株和黑龙江省立克次体54株一致,和SFG各标准株有明显差异。结论该患者为SFG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从病原学角度证实该立克次体对人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m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夏秋季节高发。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在云南大理州主要分布于永平、漾濞、鹤庆、弥渡、宾川等县。2004年9月,大理州血防所血防专业人员因查螺而感染恙虫病2例,这在全省尚未见报道。为了加强血防人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感染,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赵秋敏等(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07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9.13[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小动物宿主感染肝毛细线虫病流行现状。方法根据地理方位和地理特征选择7个县为调查点,在户外捕捉鼠类等动物,鉴定种类,解剖取鼠肝用直接压片法镜检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各种鼠类和其他动物15种1188只,其中啮齿目动物11种,1169只。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大仓鼠、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6种鼠157只检出肝毛细线虫感染,平均感染率为13.62%。感染率最高的为家栖鼠类,其中褐家鼠25.83%,黄胸鼠12.90%,小家鼠10.00%。地区分布以汝南县鼠感染率最高,为23.83%;郑州市惠济区1.76%。环境分布以村周鼠感染率最高,为30.34%;村内19.49%,田地17.24%。结论河南省鼠肝毛细线虫分布十分广泛,部分地区鼠类感染较为严重。开展人肝毛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正> 1983年,我们于黑龙江省罗北县与绥芬河市,从三种蜱体内分离得一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种,暂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为查明该立克次体感染情况,我们采集了黑龙江省罗北县、绥芬河市、东宁县、爱辉县、内蒙东部喜桂图旗及沈阳市健康人血清243份,以斑点热群四个不同种的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嗜群血蜱株、新疆立克次体精河株、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FS127株、小蛛立克次体Kapian株为抗原,应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进行抗体分型检测。判定标准,≥1∶64为阳性,按滴度高者判别阳性血清的抗体型别。同时以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arbash株可溶性补结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8为阳性。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畜间Q热血清学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畜间Q热血清学初步调查李忠,陈桐,黄捷通Q热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是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已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本病,有些地方曾发生过Q热暴发流行。山东省迄今无Q热感染情况的报道。为此,我们在山东部分地区采集了几种家畜血清,进行了Q热...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61)Cr释放试验和~3H-cAMP蛋白竞争结合分析法研究了实验性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或免疫鼠的ADCC活性和cAM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强毒株(B株)和减毒株(49株)接种后均能导致鼠脾细胞的ADCC水平增高及cAMP水平降低,但灭活立克次体接种后对鼠脾细胞的ADCC活性及cAMP水平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继从新疆和黑龙江蜱和人中分离出斑点热立克次体(Spo?ted fever-group,SFG)后,1984和1985年又从内蒙古自治区病人中先后分离出两株斑点热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分布更为广泛,曾从全国各地分离出多株Q热立克次体,其中两株是1963和1964年从内蒙古自治区病人中分离获得的。先后又于1985和1986年分别从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