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庆南  梁运啸 《微创医学》2004,23(4):467-468
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形态和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的胃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现选择我院胃镜诊断为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78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作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旨在探讨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和病理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隆起糜烂型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新悉尼系统和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将其归属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的伴发表现[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将我院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完整的120例隆起糜烂型胃炎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结果相关性。方法对胃镜确诊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106例病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相比。结果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阳性率76.4%,明显高于单纯的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2%(P〈0.05)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6例,占5.6%,肠上皮化生16例,占15.1%;单纯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不典型增生占1.6%,肠上皮化生占4.9%(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疣状胃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 , VG)又称豆疹状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是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悉尼系统中隶属隆起糜烂性胃炎类别.目前国内对于疣状胃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仍在进一步探讨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76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镜下观察和病理分析,了解其与炎症及癌变的相关性,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降低癌变率。方法:选择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因上腹部不适于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76例,分为两组,进行病理分析对照。结果:隆起糜烂性胃炎组均有肠上皮化生,伴有或不伴有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平坦糜烂性胃炎仅部分有炎性增生,少数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结论:隆起糜烂性胃炎与胃癌密切相关,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慢性糜烂性胃炎78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虹  王惠敏 《吉林医学》1997,18(3):169-169
慢性糜烂性胃炎789例分析赵虹王惠敏孙乃时(通化市中心医院134000)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胃粘膜改变的病变。其形态有痘疹样隆起、杵状隆起和片状浅凹糜烂。现将我院1987年1月~1996年12月经内镜诊断的789例糜烂型胃炎分析报告如...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147-150
目的分析和探讨采用益气化浊和胃方临床治疗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的情况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在我院中医科进行诊治的78例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平均划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39例。一组实施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中医益气化浊和胃方治疗(观察组),统计两组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更低,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4.87%)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79.49%)更高,两组比较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益气化浊和胃方治疗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愈率,因此,它是一种科学、有效、安全、理想的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疣状胃炎446例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谭至柔  黄雪 《广西医学》2000,22(6):1286-1287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状胃炎.根据悉尼胃炎新分类(1),属于隆起糜烂型胃炎.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1999年7月至2000年1月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病人3021例中,检出疣状胃炎446例,检出率为14.8%.现就446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幽门螺杆茵感染病理结果 相关性.方法 对胃镜确诊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106例病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相比.结果 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阳性率76.4%,明显高于单纯的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2%(P<0.05)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6例,占5.6%,肠上皮化生16例,占15.1%;单纯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不典型增生占1.6%,肠上皮化生占4.9%(P<0.05).结论 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威 《海南医学》2010,21(5):65-65
目的探讨隆起糜烂型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胃镜确诊81例隆起糜烂型胃炎病人进行14C-呼气试验,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隆起糜烂型胃炎HP阳性率76.5%,明显高于单纯的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1%(P〈0.01)。结论隆起糜烂型胃炎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771例隆起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其与异型增生的关系并与同期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相比较,隆起糜烂性胃炎HP阳性率明显增高;伴异型增生的隆起糜烂性胃炎HP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异型增生的隆起糜烂性胃炎。结果表明,隆起糜烂性胃炎与HP密切相关,异型增生的发病率高,提示可能从HP经隆起糜烂性胃炎异型增生到胃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结果相关性。方法对胃镜确诊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106例病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相比。结果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阳性率76.4%,明显高于单纯的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2%(P〈0.05)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6例,占5.6%,肠上皮化生16例,占15.1%;单纯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不典型增生占1.6%,肠上皮化生占4.9%(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糜烂是指上皮受侵蚀不超过粘膜层以下,又称糜烂性胃炎,组织学上可以完全没有炎性细胞浸润,仅有粘膜缺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糜烂性胃炎可分为急性或慢性,粘膜有隆起者又称为慢性疣状胃炎,在内窥镜、X线和组织学上胃粘膜都具有特征性的改变。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隆起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样胃炎,是一种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的胃炎,特点是临床上有表现不典型的上腹痛和(或)不适,有剑突下压痛。内镜下存在再发性或持续性的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伴或不伴中心凹陷或糜烂的圆形或椭圆形小隆起,直径多〈1cm,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域和移行区,与胃的长轴走向一致。组织学上多伴有上皮增生或肠化,再生的腺管常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现就目前内镜介入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隆起糜烂性胃炎(convex erosive gastritis,简称CEG)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现将我院近几年来经胃镜诊断的108例总结分析如下,并着重讨论其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三七胶囊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复方三七胶囊治疗隆起糜烂胃炎的疗效。方法 对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隆起糜烂性胃炎114例,分为治疗组58例及对照组56例,治疗组用自拟复方三七胶囊内服,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对2组中治愈1年后随访复查。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32例,治愈率55.17%(32/58),总有效率93.10%(54/58);对照组治愈23例,治愈率40.07%(23/56),总有效率73.21%(41/56);1年后复查复发率两组分别为9.09%(2/22)和30.77%(4/13),两组有显性差异。结论 复方三七胶囊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疗效优于对照组,复发低,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糜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经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糜烂性胃炎的60例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对胃镜下表现及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了解两种方法对糜烂性胃炎诊断的一致性.结果:60例患者胃镜下分级情况:I级19例,Ⅱ级24例,Ⅲ级17例;分型情况:隆起型21例,平坦型39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其中40例伴活动性炎症表现;26例可见肠上皮化生;23例见腺体萎缩,数目减少或消失;5例不典型增生.共48例检出幽门螺旋菌,HP检出率为80.00%.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的60例患者中,有45例经病理诊断为糜烂性胃炎,两种方法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为75.00%;糜烂性胃炎的内镜下分级与病理胃炎程度关系密切,病理胃炎严重程度随着内镜下疣症分级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糜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高,但仍有差异,两者结合可提升糜烂性胃炎确诊率.  相似文献   

18.
卢培英 《吉林医学》2010,(24):4047-4048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相关性和胃窦型致病因素。方法:对门诊接收的123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行内镜分析,同时对胃窦型患者取胃黏膜2~3块,做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糜烂相关(P<0.05);内镜诊断和病理胃炎程度也有相关趋势(P<0.01);胃窦型Hp检出率与黏膜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胃窦型致病因素与HP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9.
成熟型疣状胃炎内镜下光电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隆起糜烂型)。国内报道检出率为1.22%~3.3%,主要分布在胃窦部。于皆平等依其内镜下表现将疣状胃炎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成熟型胃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往往于症状消失后复查胃镜时,隆起糜烂病灶依旧存在。有报道单纯药物治疗病灶清除率为19.4%。  相似文献   

20.
隆起糜烂性胃炎作为一种具有癌变倾向的特殊类型胃炎,阐明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特效治疗方法、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主要从基因水平、相关蛋白表达、信号转导通路、抗原抗体、炎症介质及免疫细胞、生物因子类物质、循环障碍等几个方面对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了相关研究;中医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热郁、湿阻、气滞、痰凝、血瘀等各种病理产物交错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