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病 ,而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下肢静脉疾病主要疾病之一。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是下肢两条重要浅静脉 ,下肢静脉曲张一般先出现在大、小隐静脉主干。正常解剖结构中小隐静脉主干应在国窝处穿深筋膜注入深静脉 (月国静脉 )。但我们在医学系学生局部解剖学课尸体解剖中 ,发现一例小隐静脉在注入月国静脉后 ,主干继续在大腿内侧延伸至卵圆孔下方最后注入大隐静脉的走行变异。为积累解剖形态变异资料 ,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导如下 :中年男尸 ,左侧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 ,行外踝后方、小腿后面、经窝时在腓肠肌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剥脱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9月—2015 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外院转诊的7例大隐静脉剥脱术中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时误扎股静脉或/和股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9~61岁;股静脉破裂1例,股静脉切断结扎4例,股动脉切断结扎1例,股动、静脉切断结扎1例。7例患者中,股静脉破裂修补1例,屈髋屈膝位吻合血管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桥接修复2例,人工血管移植桥接修复1例。结果 本组7例患者术后血管造影示术侧股动、静脉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 3年,所有患者患肢功能满意,行走正常。结论 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时,应熟练掌握解剖基础;术中误扎股动、静脉后,应根据缺损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术式进行修复重建,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大隐静脉是下肢的重要浅静脉。正常的解剖结构,单侧只有一条大隐静脉,在足的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于耻骨结节下外方3—4厘米处,穿筛筋膜注入股静脉。本文作者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一例左侧下肢存在双大隐静脉,为提供解剖变异资料,特报告如下:在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在股中份,粗支管径约4.0mm,细支管径约3.0mm;在小腿中份粗支管径约3.0mm,细支管径约1.5mm,细支行于浅筋膜浅层,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浅支;粗支行于浅筋膜深层,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深支。大隐静脉浅支由足背浅筋膜浅层浅静脉汇合而成,大隐静脉深支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  相似文献   

4.
大隐静脉是下肢的重要浅静脉。正常的解剖结构 ,单侧只有一条大隐静脉 ,在足的内侧缘起于足背静脉弓 ,于耻骨结节下外方 3~ 4厘米处 ,穿筛筋膜注入股静脉。本文作者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一例左侧下肢存在双大隐静脉 ,为提供解剖变异资料 ,特报告如下 :在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在股中份 ,粗支管径约 4.0 mm,细支管径约 3.0 mm;在小腿中份粗支管径约 3.0 mm,细支管径约 1 .5 mm,细支行于浅筋膜浅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浅支 ;粗支行于浅筋膜深层 ,故可称为大隐静脉深支。大隐静脉浅支由足背浅筋膜浅层浅静脉汇合而成 ,大隐静…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行右下肢单纯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术时,发现大隐静脉与股静脉交会点变异,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左下肢大隐静脉双主干变异,结合文献归纳分析,为相关研究和诊治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解剖1具经10%甲醛灌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利用电子游标卡尺和Digimizer软件对变异血管进行测量。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中国知网学术文献库中关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变异的文献报道。结果本具尸体左下肢大隐静脉自足至隐静脉裂孔有2条静脉主干。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常见变异包括数目变异和位置变异。结论大隐静脉及属支变异在个体中不是单一存在,常有多种变异共存,大隐静脉曲张术前行影像学检查是防止血管损伤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曲张症为劳动人民常见的疾患之一。据许多学者的调查均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症发病率甚高,并认为熟悉下肢静脉及卵圆窝区域的解剖,对静脉曲张症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有其极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查卵圆窝区域内的大隐静脉属支类型,测量隐股连结的体表位置及其与性别、体型的关系,并且观察了隐腘连结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8.
邓云青  吴熙  王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5):468-468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时,在1具成年男性标本上发现其双侧小隐静脉变异以及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2种静脉同时走行及注入变异的情况未见报道. 标本为中年男性,身高约160 cm,下肢长度约为 85 cm.其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其中正常支大隐静脉,静脉全长72 cm,静脉压扁直径为0.2 cm.大隐静脉由足背静脉弓内侧缘发出后于内踝后上方,距内踝最高点5 cm处胫骨前方向内上方走行,经腘窝的内侧,在腘窝后方沿股内侧面上行,至腹股沟韧带下方接受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评价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实验犬右后肢隐静脉行腔内激光照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2例(共55条患肢)行高位大隐静脉结扎结合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结果:实验犬术后1周、12周取右后肢隐静脉段病理检查显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细胞变性,最终血管腔内纤维组织增生、管腔闭塞.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均无复发,42例病人疗效满意.结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和疗效良好等优点,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隐静脉行经下肢外侧的变异少见,笔者见到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31岁,农民,于10年前,发现右小腿外侧下段有一杏核大小的血管隆起。无不适感,未介意。随年龄及体力劳动量的增加,逐渐发现右下肢外侧有一条隆起血管,在小腿外侧明显。时而感到患肢麻木沉重感,影响工作。于87年3月以右下肢静脉曲张入院。  相似文献   

11.
解剖甲醛固定男性尸体1具,年龄30岁左右。发现其在右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分别起自足背静脉弓。近内踝侧大隐静脉较细,直径约3.2mm;其外侧大隐静脉较粗,直径约4.3mm,并有隐神经与之相伴(图1)。2支大隐静脉经在内踝前方间距约22.0mm,在距内踝上12.3mm处相交叉,交叉后粗、细两支大隐静脉分开上行至小腿内侧、膝关节内侧(图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28具(56侧)成人下肢标本的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及股静脉的瓣膜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就所用结果,作者着重对自体血管移植、静脉瓣修补和移位,以及静脉逆行造影等手术中需要考虑的部分解剖学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静脉曲张的患肢及正常肢体进行检查,探讨小腿交通静脉反流对临床分级的影响,并对比观察观察组及正常组下肢静脉的管径。方法站立位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观察组25例患者的39条患肢与正常组10例患者(健康下肢)和正常人的12条健康下肢进行检查,对比观察有无小腿交通静脉反流、静脉管径等参数;对小腿交通静脉反流与临床分级作相关分析。结果正常组小腿交通静脉管径均小于3mm.未见交通静脉反流。观察组小腿交通静脉管径大于4mm伴有反流者18条下肢,小腿交通静脉反流与临床分级具有相关性(Fisher's exact=0.005),有小腿交通静脉反流者临床分级更高。站立位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大隐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胭静脉管径较正常组健康者的增宽。结论有小腿交通静脉反流者临床分级更高,故应常规检查小腿交通静脉;下肢静脉曲张组静脉管径较正常者的增宽,因此,发现静脉管径明显增粗时,应观察静脉有无反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 5 2条患肢和 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 ,其纵径 (40 .0± 12 .0 )mm ,横径 (2 8.0± 9.0 )mm ,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 3或 4支为多见。结论 :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 ,作者认为 :①切口要足够大 ;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 ;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激光腔内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45条患肢)行大隐静脉及浅表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治疗,随访3-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彩超显示大隐静脉均闭合,未探及明显血流;未见严重并发症及静脉曲张复发。结论激光腔内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改良术式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4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收治的45例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病人行改良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保留非曲张大隐静脉主干,采用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断离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5例(76条患肢)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用Excel表简单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腔镜联合泡沫硬化剂组,33例(39条患肢)采用腔镜小腿深筋膜下穿通静脉断离联合溃疡周围曲张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B组为传统大隐静脉剥脱术组,32例(37条患肢)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及曲张静脉属支剥脱。用CEAP分级及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A、B两组手术前CEAP分级及V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VCSS(13.8±0.6)分、术后(4.8±0.9)分,A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VCSS(13.7±0.5)分、术后(8.0±1.8)分,B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CSS差值分别为(9.0±0.9)分和(5.7±1.3)分,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穿通支断离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能有效地阻断溃疡区域的静脉高压淤血状态,疗效优于大隐静脉主干剥脱。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与大隐静脉曲张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隐静脉在小腿后部皮瓣显微外科应用中是常用的皮瓣静脉,在普通外科中也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人小隐静脉的专题报道甚少。为此,我们用40侧(左28,右12)成年下肢标本,对小隐静脉的行程、汇入部位、外径、交通支和静脉瓣等进行了解剖观察,用游标卡尺(0.02mm)测量,提出了解剖学数据,结果如下: 一、小隐静脉行程:小隐静脉沿正中线走行于小腿背侧深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者占95%;行于浅、深筋膜之间者占5%。此点与教科书描述不同,而与文献报道一致。小隐静脉穿深筋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外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使其显影,追踪并显示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走行,同时进行拍照及X线摄像,依次到达小腿及腘窝。  结果 小隐静脉旁均可见内侧支和外侧支集合淋巴管,有的始于外踝后区真皮下,有的始于小腿后下部。淋巴管沿小隐静脉两侧蜿蜒曲折向心性走行,管间有分支相连接。近腘窝时,淋巴管与小隐静脉一起穿过深筋膜进入腘窝,然后发出多个小分支汇入淋巴结。此组淋巴管管径在0.3~1.5 mm之间,近侧较粗,远侧稍细。  结论 精确描述了下肢小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分布与走行,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次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自制套管针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优越性。方法将单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81例分成改良组(28例)和传统组(53例),分别接受传统手术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次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自制简易套管针电凝术,观察疗效。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数量、切口总长度均小于传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CIVIQ)高于传统组,<0.05。结论次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自制简易套管针电凝术即剥除了大隐静脉主干,同时彻底治疗了属支静脉,简便易操作,创伤小恢复快,更加美观,体现了外科的微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