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ur,MPNST)起源于外周神经[1],又称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spindle cell malignancy)、神经源性肉瘤(neurogenic sarcoma)、神经纤维肉瘤(neurofibrosarcoma)[2-3]。本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01%的[4],常发生于四肢躯干,发生于鼻腔的MP-  相似文献   

2.
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巨大神经鞘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凌  刘世喜 《华西医学》2005,20(3):573-573
神经鞘瘤为神经鞘膜异常增生而生,多属于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好发于头颈及四肢屈侧面,发生于耳鼻咽喉器官者较少见,而发生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联合部位的巨大神经鞘瘤就更为罕见了,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神经鞘瘤可起源于外周神经、颅神经和自主神经,多见于颅、脑神经.作者回顾性分析14例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其中2例为恶性神经鞘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1病例报告 女,25岁.左鼻腔鼻塞、流清涕0.5 a余.手术见左鼻腔充满不规则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质脆,触之易出血,有蒂,基底位于下鼻甲上部,肿物切除.病理检查:息肉大小3 cm×2 cm×1cm,分叶状,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色,半透明状.镜下肿物表面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瘤组织排列成束状、栅栏状,胞浆少,核呈杆状或梭形,无病理性核分裂.病理诊断左鼻腔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神经鞘瘤的MRI平扫资料.结果:全部肿瘤均位于神经血管束走行区.5例与神经偏心性相连,1例与神经中心性相连,1例未追踪到起源神经.5例有完整包膜.7例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结论:四肢神经鞘瘤的典型MRI征象为神经血管束走行区的椭园形肿块,边界清楚,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与起源神经偏心性相连.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27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肿瘤均单发,良性25例,恶性2例。良性包膜均完整;18例硬膜内生长的良性肿瘤呈长圆形或结节状,7例跨硬脊膜生长而呈类哑铃形,其中6例良性伴椎管骨质压迫吸收,5例见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的硬化带。恶性包膜欠完整,椎管骨质显破坏;1例椎旁软组织广泛侵犯。T1WI肿瘤呈低或等信号(较脊髓),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显强化;12例瘤内伴囊变,囊变区近似脑脊液信号,4例出血,多呈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强化。27例肿瘤病理均无钙化,囊变情况术前均正确提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7/27),定性诊断符合率88.9%(24/27)。结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是诊断椎管神经鞘瘤的有效手段,对术前指导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6例,其中4例作增强扫描,MR检查10例,其中8例作增强扫描,结果:根据CT和MRI表现颈静脉孔神经鞘瘤分为A,B,C三型,A型4例,B型1例,C型5例。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注射造影剂后肿瘤不均匀强化。结论:CT与MRI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为临床提供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所需要的信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髓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和骨髓造血组织组成的罕见良性肿瘤,易累及肾上腺[1],亦可见于骶前区及腹膜后[2],累及纵隔或肺部者极为少见。胸部髓脂肪瘤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而表现为胸闷、胸痛及轻微咳嗽,少数可合并血液系统疾病[3]。本研究报告8例胸部髓脂肪瘤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样腺癌(HAC)CT及MRI表现。方法 收集10例经手术(n=9)或穿刺活检(n=1)病理证实的HAC患者,其中9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直肠HAC接受平扫及增强MR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HAC中,5例位于消化道(胃3例、食管1例、直肠1例),2例位于前纵隔,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及卵巢各1例;9例为单发病灶,1例(序号8)2个病灶分别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5个消化道病灶表现为胃壁、食管壁或肠壁不均匀增厚,边界不清;6个前纵隔、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或卵巢HAC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病灶,5个边界较清、1个边界不清。CT/MR增强后7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3个呈不均匀延迟强化,1个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HAC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SNEC的影像学资料,测量ADC值,并与鳞状细胞癌(25例)及腺样囊性癌(15例)的ADC值比较。结果 25例肿瘤中,直径>3.5 cm者19例(19/25,76.00%),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3.5 cm者6例(6/25,24.00%),呈椭圆形。病变累及全组副鼻窦及鼻腔6例,病变主体位于筛窦10例、蝶窦4例、上颌窦2例,局限于鼻腔3例。22例伴邻近组织广泛受累。20例接受CT检查示9例病灶密度均匀,11例呈不均匀密度软组织密度,其中5例可见斑点或线条样钙化影;16例可见骨质破坏。14例接受MRI示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SNEC平均ADC值为(0.65±0.10)×10-3 mm2/s,明显低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结论 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LPD患者,观察其CT及MRI表现,测量并比较LPD与子宫肌层平扫CT值,增强CT动脉期强化率、静脉期强化率、延迟期强化率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结果 L PD病灶均为多发,部分呈粟粒状;1例仅见盆腔病灶(伴子宫...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CT特征联合模型(联合模型)鉴别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NSCC)与鼻腔鼻窦淋巴瘤(SL)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68例SNSCC及63例SL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92,含48例SNSCC及44例SL)与验证集(n=39,含20例SNSCC及19例SL)。以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临床资料及病灶CT表现,筛选鉴别SNSCC与SL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CT特征模型;基于训练集增强静脉期CT提取和筛选病灶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二者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SNSCC与SL的效能;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联合模型的校准效能及其临床获益。结果 CT所示原发病灶部位及骨质侵犯均为鉴别SNSCC与SL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于增强静脉期CT筛选出3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之构建CT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并基于二者构建联合模型。CT、影像组学及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895、0.730及0.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64~-1.833,P均<0.05);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45、0.684及0.868,联合模型的AUC大于影像组学模型(Z=-2.568,P=0.010)。联合模型校准度良好,其在训练集以15%~62%及85%~92%为阈值时、在验证集以88%~95%为阈值时临床净获益较高。结论 所获增强CT影像组学-CT特征联合模型可有效鉴别SNSCC与S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胸腺瘤的MRI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29例胸腺瘤患者,分析平扫、DWI及增强扫描MRI表现,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危组(n=18)和高危组(n=11),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 肿瘤均为单发,28例病灶位于前纵隔,1例位于左锁骨上窝;21例肿瘤形态不规则,21例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楚。24例病灶T2WI呈高/稍高信号;20例T1WI呈低—中等信号;9例病变内有囊变坏死,7例可见分隔,1例可见液平;全部病灶DWI呈均匀或混杂信号。9例病灶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1例中度强化,9例明显强化。低危组与高危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结论 胸腺瘤常规MRI及DW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胸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