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7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首发5例,CD4~+T细胞平均值为212个/微升;6例有吸烟史;组织学类型:肺癌5例,包括鳞癌4例、腺癌1例;肺部淋巴瘤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5例肺癌患者中1例为中央型肺癌,表现为中央型肿块伴支气管截断及阻塞性炎症,呈不均匀强化;4例为周围性肺癌,表现为周围型孤立软组织肿块,呈分叶改变,呈不均匀强化,伴毛刺及胸膜凹陷征1例,伴空泡征1例,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伴患侧少量胸腔积液2例,伴肺内及患侧肩胛骨、肱骨转移1例。2例肺部淋巴瘤患者中,1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边界清晰,呈不均匀强化,伴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表现为右肺下叶及右肺门肿块影,右肺下叶病灶呈分叶改变,其内见充气支气管征象,呈均匀强化,伴右肺下叶部分阻塞性肺不张。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4岁,因"胸痛、咳嗽1年,加重伴喘息、胸闷1个月"入院。12年前患左肾肾癌。胸部CT:纵隔气管向右侧偏移,右肺上叶支气管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致管腔闭塞,远端肺组织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图1),考虑右肺上叶中心型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3.
董春鸽  朱扬丽  陈璟  章杰  赵志  李威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4):299-299,i0013
患者男性,49岁。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伴干咳,休息后可缓解。胸部CT示两肺纹理紊乱,右肺上叶近肺门见细条状密度略高影,并见小点状结节影,右肺上叶见肺大泡,右主支气管内见结节影,CT值约28Hv,内见钙化;右主支气管腔狭窄;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②右肺上叶肺大泡;③右肺上叶感染、纤维化;④右主支气管占位(隆突下2cm左右)肿瘤?异物?建议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示右主支气管外侧壁见一息肉样隆起,阻塞上叶支气管口,基底窄,周围黏膜有浸润征象,表面尚光滑。  相似文献   

4.
布桂林 《华西医学》2009,(4):945-946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有CT和临床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SCLC 6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CT影像特征。结果:中央型肺癌47例,CT表现为肺门分叶状结节或肿块,伴阻塞性肺炎11例(23.4%),阻塞性肺不张5例(10.6%),42例(89.4%)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36例行CT增强,其中32例肿块和淋巴结均匀强化。13周围型SCLC中,9例肿大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较肺内肿瘤大。结论:SCLC CT主要征象以肺门区实性肿块为主,多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支气管阻塞征象出现较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LELC的CT表现。结果 244例LELC中,中央型132例(132/244,54.10%),周围型112例(112/244,45.90%);肿瘤最大径1.2~13.1 cm,平均(5.42±2.64)cm;结节型49例(49/244,20.08%),肿块型195例(195/244,79.92%);169例(169/244,69.26%)边界清晰,183例(183/244,75.00%)见分叶征,104例(104/244,42.62%)病灶边缘见毛刺;184例(184/244,75.41%)病灶紧贴纵隔,111例(111/244,45.49%)见"类胸膜尾征"改变。CT平扫158例(158/244,64.75%)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160例(160/223,71.75%),145例(145/193,75.13%)呈渐进强化,108例(108/193,55.96%)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受侵变细和异常细小杂乱的血管影,81例(81/193,41.97%)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包埋征。185例(185/244,75.82%)见支气管包埋和/或闭塞。124例(124/244,50.82%)病灶周围见磨玻璃密度影,81例(81/244,33.20%)间质增厚,132例(132/244,54.10%)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167例(167/244,68.44%)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右肺中叶、两肺下叶纵隔胸膜旁肿块,边界清、浅分叶,伴类胸膜尾征、增强动脉期血管包埋征、周围肺区磨玻璃密度影及网格增粗影和淋巴结肿大是肺LELC的相对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支气管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1例经CT证实存在肺内病变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及不明原因纵隔占位患者进行EBUS-TBNA,穿刺物行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检查,无并发症发生,20例患者穿刺活检阳性.统计穿刺阳性率为95.2%(20/21),诊断阳性率为66.7%(14/21).肺部病变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根据病理结果诊断恶性肿瘤11例,其中鳞癌1例,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不能分类8例;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结合临床诊断结节病1例,未能诊断3例;纵隔不明原因的占位2例:根据病理结果诊断支气管囊肿1例,淋巴结核1例.结论 EBUS-TBNA是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一项有效的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女性,47岁。咳嗽、咳痰4个月,伴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皮肤搔痒3个月。3个月前患者双侧颈部及腋窝出现肿块,无痛,有皮肤搔痒,2周前双侧颈部、腋窝肿块迅速增大,伴发热,咳嗽、咳痰明显。胸部CT显示右肺中叶占位,双肺多发结节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肿大,考虑中央型肺癌,淋巴结转移。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各见一结节样肿物,完全堵塞支气管管腔,组织松软,触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联合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搜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住我院并经手术病理确认的肺癌患者50例,术前均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完整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所有患者肺癌类型、CT影像中病灶强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统计。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50例患者术前CT检查结果显示对右肺上叶肺癌总确诊断率92.00%(46/50)。病理类型:鳞癌42.00%(21/50),小细胞癌26.00%(13/50),腺癌24.00%(12/50),鳞腺混合癌8.00%(4/5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64.0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确认率为90.63%(29/32)。CT影像特征为右肺上叶肿块伴不张,肿块下缘光整,形成反"S"改变;支气管鼠尾状狭窄、中断,纵隔偏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轻、中度强化,病灶中央相对低密度。结论: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联合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儿肺结核胸部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婴儿肺结核胸部CT图像,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粟粒性肺结核10例(26.3%)。余28例病变中,累及左肺下叶22例(78.6%),右肺下叶23例(82.1%),3个及以上肺段24例(85.7%);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1例(81.6%);肺叶和(或)段实变24例(85.7%),支气管狭窄或闭塞18例(64.3%),结节影19例(67.9%),磨玻璃影15例(53.6%),条片影15例(53.6%),斑片影13例(46.4%),3种及以上病变形态22例(78.6%)。病灶钙化11例(28.9%),最小者3个月月龄,3例治疗后钙化灶完全吸收。结论:婴儿肺结核以双肺下叶多见,多种病变形式和多发叶段病变共存;以淋巴结肿大和叶/段实变为主,结节影、磨玻璃影、条片影和斑片影有重要参考价值,常合并支气管狭窄或闭塞;钙化灶最早可见于3个月月龄,部分病例早期钙化灶为可逆性病变,治疗后可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9例中,肿瘤位于左肺3例,右肺6例,其中上叶6例,中叶1例,下叶2例;CT显示病灶位于单或多段支气管及其分支腔内,呈不规则息肉样改变,近肺门侧粗大,远端细小,局部管径移行变化急剧;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CT值27~48 HU,中位数42 HU,仅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均呈轻-中度欠均匀强化,CT净增值约25 HU;4例邻近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明显受包绕;7例合并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出现肺内转移,其中1例伴局部胸膜转移.病理结果显示中/低分化鳞癌5例,类癌3例,小细胞肺癌1例.结论 中央型肺癌可表现为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特殊生长方式,可能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其CT表现具有明显特征,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间叶性错构瘤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均为单发病灶,9例位于肝右叶,4例位于肝左叶,2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15例病灶的最大径为5~30 cm,平均(11.52±6.84)cm。CT表现为囊实混合型10例、实性型5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斑点状钙化灶。结论 术前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应注意与肝脏其他囊实性肿瘤相鉴别,结合临床和CT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腮腺米库利兹病(M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MD患者术前CT特征。结果14例中,6例为单侧腮腺单发结节,3例为单侧腮腺多发结节,4例为双侧多发结节,1例为双侧弥漫性病灶,位于腮腺浅叶或深叶;12例病灶边界模糊,其中1例与周围组织粘连、1例双侧病灶伴腮腺肿胀。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部分伴囊变和“砂砾样”钙化,增强后无囊变病灶呈均匀持续性中度至明显强化,合并囊变时呈环形或分隔样强化,囊壁及分隔较菲薄光滑;邻近皮肤未见增厚,皮下脂肪间隙清晰,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腮腺M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肝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原发性UP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肿瘤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1例位于尾状叶。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模糊;2例呈类圆形,边界尚清。7例呈混杂密度,1例密度较均匀。8例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程度、范围均进一步增加;6例肿瘤延迟期持续强化。4例肿瘤并发下腔静脉或门静脉癌栓。结论 肝脏UP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儿童软组织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术后病理证实的KHE患儿,其中7例仅接受CT、3例仅接受MR、1例接受CT和MR检查;10 例病变起源于皮肤伴毗邻软组织受侵,1例起源于咽部软组织、未累及皮肤;9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13个病灶,位于四肢6个、躯干4个、头颈部3个,其中5个为局灶型、8个为弥漫型;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CT显示8例(8/8,100%)KHE均浸润至皮下脂肪及深筋膜,其中3例(3/8,37.50%)累及骨骼;7例(7/8,87.50%)病灶呈等密度、1例呈等-低密度(1/8,12.50%),CT值(30.25±14.32)HU,未见明显静脉石及钙化;增强后病灶均显著强化,CT值(124.30±82.96)HU,其中4例病灶周围见较多血管(4/8,50.00%)。MRI显示4例中3例(3/4,75.00%)侵犯邻近肌肉、1例(1/4,25.00%)累及骨骼;病灶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无明显减低,增强后均呈持续性显著强化;其中3例可见流空血管影。结论 儿童软组织KHE的CT及MRI表现、尤其增强CT/MRI及DWI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其中10例接受增强扫描。 结果 13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7例,左肺6例;中心型4例,周围型9例;2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11例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病灶最大径3.0~8.3 cm,平均4.9 cm;肿块密度不均匀,10例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3例侵及胸膜或胸壁组织,5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单侧胸腔少量积液。 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的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螺旋CT表现.3例病灶区加扫薄层;4例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呈周围型(7例)、中央型(4例)及纵隔型(2例);周围型边缘光整锐利,伴浅分叶;中央型伴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增强后呈中等强化.1例出现纵隔内淋巴结肿大.未见钙化及空洞.结论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无明显特征,需经组织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对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全部患者均为前纵隔单发实性肿块,最大直径为7.5~17.7 cm,CT显示肿瘤均为类圆形,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动脉期可见自周边向中心的不规则条状及网状血管影,5例周边部呈不规则厚壁环状明显强化;7例侵犯邻近胸膜,2例侵犯前胸壁;4例合并中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心包积液;2例见肺内转移,1例肺门淋巴结转移。结论 纵隔原发性内胚窦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纵隔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8例恶性淋巴瘤病例的CT表现。扫描用Philips,Mx8000,4排螺旋CT,包括CT平扫和增强。结果:18例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病(NHL)12例。纵隔肿块表现为多结节融合型15例,其中3例病灶内见小片坏死。表现为分散结节型3例。伴发胸腔积液11例,其中3例为双侧性积液,伴心包增厚积液3例,肋骨、胸壁侵犯2例,肺部同时受累2例。18例病灶内均无钙化。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值10~46 HU。结论:纵隔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其一定特异性,一般为多组淋巴结同时受累,多结节融合型多见,平扫和增强后密度基本均匀,钙化少见,HD常累及血管前组淋巴结。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