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天理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55-406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常规的脑血管检查技术只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而不能阐明狭窄的结构和狭窄的原因。因此,仅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研究管腔狭窄的程度,对评估疾病的特征和预防卒中的危险分层显然是不够的。对斑块和动脉壁基于成像特征如斑块内出血(IPH)、溃疡、新生血管、纤维帽(FC)厚度和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等的无创评估是指导治疗的基本方法。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在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像中,血管壁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US)诊断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头颈部动脉检查方法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DSA是诊断颅外段血管狭窄情况的金标准,可以观察斑块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溃疡斑块的形成。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以判断斑块内不同成分,评估斑块易损性。但上述方法均无法动态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外膜滋养血管,而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能够清晰显影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同样,DSA也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造影剂过敏反应时有发生,而经颅超声造影( 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CE-TCCS)可以显示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及方向,弥补DSA的不足。本文就CEUS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多模态超声(multimodal ultrasound, MMU)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的风险分层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683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为前循环卒中组(n=301)和非前循环卒中组(n=382)。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MMU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风险分层。结果 前循环卒中组和非前循环卒中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史、吸烟史、脑梗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同型半胱氨酸(hom...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强化特征。 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特征分级和量化分析,探讨斑块新生血管灌注模式以及斑块强化与斑块厚度的关系,并根据斑块回声分类进行斑块强化特征的组间比较。对5例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斑块的病理组织学微血管计数与术前斑块超声造影强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78个斑块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斑23 例(29.49%), 混合回声斑30 例(38.46%),等回声斑20 例(25.64%), 高回声斑5例(6.41%);斑块最厚者5.5 mm ,最薄者2.6 mm。本组60例(76.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显示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强化。斑块厚度与斑块强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r=0.686,P<0.05)。低回声斑和混合回声斑强化程度高于等回声斑及高回声斑(P<0.05);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分级与超声造影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886,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地观察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灌注特征,为斑块易损性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EUS)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再次血运重建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05名PCI术后≥12月随访患者,接受CEUS检查,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及IPN,并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再次血运重建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REV,n=27)和非再次血运重建组(N-REV,n=78)。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CEUS相关参数预测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REV组患者IPN 0分、1分、2分、3分分别为1(3.7%)、8(29.6%)、15(55.6%)、3(11.1%)。两组间斑块长度(15.70±6.93 vs 12.10±6.64,P<0.05)、斑块最大厚度(3.69±1.12 vs 3.14±1.18,P<0.05)、IPN(1.74±0.71 vs 0.87±0.6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N与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PN是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IPN=1.5为截断值时,PCI术后患者发生再次血运重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89%、69%、91%,其曲线下面积为0.848(95% CI:0.703~0.905,P<0.001)。结论 CEUS可以无创的半定量评估PCI术后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IPN与PCI术后发生再次血运重建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超微血管显像(SMI)和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评价结果,探讨SMI作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筛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患者60例,共109个斑块,使用SMI和CEUS检查评估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在109个斑块中,SMI和CEUS检测结果一致的有101个。SMI的费用更低(150元vs.900元)。SMI的检测时间更短[(5.0±1.4)vs.(18.5±2.2)min,P<0.05]。【结论】初步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MI还具有简单、省时、廉价和低风险的优点。提示SMI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斑块新生血管快速批量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分析易复发和稳定颅内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差异,为临床缺血性卒中复发预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纳入了42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年龄60.38±10.97岁,男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行随访3D hr-VW-MRI检查。基于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定量特征,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偏心指数及强化率。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各个定量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形态学特征显示,复发组的斑块体积、偏心指数、责任斑块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责任斑块整体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在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能够有效评估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复发性卒中患者的斑块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预防卒中复发提高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丁中  张锋  程将  黄筠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517-1521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进行常规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发现的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进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继续SMI筛查,查出有新生血管信号的颈动脉斑块70个,进一步进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中新生血管数量的一致性。结果将SMI检测出新生血管的斑块根据新生血管的数量、形态分布情况进行分级,经颈动脉SMI检查后评分为0级的斑块10例,1级的斑块35例,2级的斑块25例。经颈动脉CEUS检查,评分为0级的斑块15例,1级的斑块35例,2级的斑块20例。两种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很好(Kappa=0.769,P < 0.05)。结论SMI与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有很好的一致性,且SMI的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在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定量指标,初步探讨斑块环境压力对CEUS定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急性缺血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 LAAS)患者62例入组脑梗组。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匹配,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史的动脉硬化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选取颈动脉优势斑块行CEUS,脱机定量分析获取斑块强度均值(the mean of time-intensity curve,TIC-M)、拟合曲线峰值(fitting curve-peak, FC-P)和拟合曲线下面积(fitting curver-area under the curve, FC-AUC)。采用超声射频技术动脉僵硬度分析软件(quality arterial stiffness, QAS)获取斑块局部收缩压(local pressure-systolic,Loc Psys)和局部舒张压(local pressure-diastolic, Loc Pdia)。参数与斑块局部压力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组与对照组相比,Loc Psys和Loc Pdi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脑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造影参数TIC-M、PC-P和FC-AUC均大于对照组(P<0.05)。TIC-M与Loc Psys和Loc Pdia呈负相关(r=-0.470和-0.682,P均<0.05)。FC-P与Loc Psys和Loc Pdia呈负相关(r=-0.480和-0.691, P均<0.05)。FC-AUC与Loc Pdia呈负相关(r=0.493, 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CEUS定量指标与斑块周围压力密切相关,CEUS评估易损斑块应考虑其周围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嘉兴市第一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行CEUS检查,评估斑块易损性。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成卒中组(n=51)、非卒中组(n=57),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CEUS特征,包括新生血管分级、灌注方向、主要增强部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特征、CEUS特征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卒中组平均斑块长度、厚度高于非卒中组,斑块狭窄程度≥50%、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表面溃疡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卒中组0级、1级占比低于非卒中组, 2级、3级占比高于非卒中组,且2级+3级总数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两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斑块肩部增强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常规超声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12,敏感度为62.75%,特异性为59.65%。CEUS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AUC为0.788,敏感度为80.39%,特异性为77.19%。结论 CEUS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情况,对脑卒中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敏感度与特异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颈动脉复杂斑块(不规则或者溃疡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预示因子。本研究通过双能量CTA(Dual energy CT angiography DECTA)分析复杂斑块的发生频率和部位,及其与狭窄度,心血管风险因子,和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DECTA评价451例急性脑缺血患者,斑块表面的形态学分为三类:平滑,不规则及溃疡。溃疡部位分为位于狭窄最大处近端和远端。结果共542条颈动脉可见斑块,三类斑块数量为:平滑斑块325(60%);不规则斑块125(23%);溃疡斑块92(17%)。其中81(72%)个溃疡位于最大狭窄近端。复杂斑块更多见于狭窄度30%的血管(P0.001)。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OR,4.1)。症状侧复杂斑块发生率高于无症状侧(P0.01)。结论 DECTA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复杂斑块多伴有血管中重度狭窄。溃疡多位于最大狭窄处近端,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45例脑梗塞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大脑中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超声分型和颅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将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37.0%)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1.1%,P<0.01);脑梗塞患者无症状侧重度以上狭窄发生率(17.8%),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2%,P<0.01),其中1例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扁平斑和软斑最为多见,其次是硬斑和溃疡斑。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组患者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③脑梗塞组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有31例(68.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结论:颅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郭渊博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99-5000
目的: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差异性,为临床预测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经临床及MRI确诊为单侧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 d内行规范的磁共振亮血序列和黑血序列高分辨率靶扫描。利用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学和成分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内动脉斑块所致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管壁横向最大厚度、斑块纵向最大范围及斑块体积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而斑块内出血及脂质坏死核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黑血结合亮血技术能有效地对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和成分进行评价分析,在指导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恼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软斑和混合斑致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狭窄〉50%可致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住确地检测出颈动脉硬化的组织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度,其中包括斑块密度,表面形态,钙化程度,并记录有无管腔内栓子形成。斑块表面形态分为平滑,不规则和溃疡三类。结果 412个患者217个有右侧半球症状,195有左侧半球症状。颈动脉梗阻(P=0.01,OR=6.72),重度狭窄(70%-99%)(P=0.05,OR=2.10),和溃疡斑块形成(P=0.04,OR=0.97)高度预示同侧脑缺血症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溃疡斑块(P=0.05,OR=0.92)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相关,平滑斑块(P=0.05,OR=0.65)及重度钙化斑块(P=0.04,OR=0.67)与同侧无症状具有相关性。结论DECTA成像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斑块表面溃疡与脑缺血病变具有相关性,平滑斑块及重度钙化斑块也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头颅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的患者42例,这些患者都进行过头颅CTA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详细记录颅内血管病变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斑块性质情况。结果:在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头颅CTA共检测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13例、动脉狭窄27例、动脉闭塞1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颈动脉膨大处多见、并多为两侧同时受累,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和颈内动脉。结论: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病变血管的阳性检出率较高,颈部血管彩超可以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部位、斑块性质、管腔狭窄情况。2种检查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7.
闻瑛  袁磊  周海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2991-299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部位及严重性与颈动脉彩超所示部位及严重性是否存在明显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0例,排除心源性卒中,行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病灶同侧斑块为204例,占51%,病灶对侧斑块为108例,占27%,斑块中均以软斑及混合斑所占比例为高;NIHSS评分轻度者狭窄占58例(24%),中度者狭窄占61例(49.2%),重度及极重度者狭窄占27例(79.4%),且评分重者斑块多发。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且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病变严重性与脑血管病严重性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联合应用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3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配合基础治疗,利用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血脂检查对其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评估。结果34例患者共57个斑块,其中观察的易损斑块34个,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斑块增强强度、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少(P<0.01)。治疗6个月后斑块积分减小,且低或等回声斑块较强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厚度减小更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两次测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可有效评估颈动脉斑块治疗后的改变,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更能早期观察到斑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动态观察不同阶段的兔腹主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探讨不同阶段斑块新生血管密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30只日本大耳朵白兔,以扩张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再分别高脂饲养8周(10只,A组)、12周(10只,B组)、16周(10只,C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养结束时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斑块厚度和斑块增强强度以及斑块增强强度与管腔增强强度的比值。造影结束后处死实验兔,取斑块组织,并以CD31染色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比较3组间上述各参数的差异。 结果 C组实验兔腹主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斑块厚度、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血脂水平、斑块增强强度以及斑块增强强度与管腔增强强度的比值均大于A组和B组,B组实验兔上述参数均大于A组(均P<0.001)。斑块增强强度以及斑块增强强度与管腔增强强度的比值均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5,P<0.001;r=0.704,P<0.001)。 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斑块新生血管的密度。斑块形成后期新生血管的密度高于斑块形成早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可能与血脂水平以及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和斑块的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