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选取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且有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16例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扫描仪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以及强化后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以肝十二指肠韧带(60.3%)、肝门部(55.2%)、腹腔动脉周围(47.4%)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37.1%)转移发生率较高。不同形态学类型癌肿间,淋巴结转移部位数不同,弥漫型(3.87部位/例)〉巨块型(2.4部位/例)〉结节型(1.37部位/例)。中上腹部共计271个部位观察到淋巴结转移,每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数为1-6个,平均2.34个/例(部位数),转移淋巴结融合较少(24.0%)。转移淋巴结的最大短轴径(MSAD)为1,2,5.7cm,平均3.6cm。84例(72.4%)患者,共计有136个部位(50.2%)转移淋巴结中观察到较明显坏死,转移淋巴结MSAD≥2,5cm较多见。肝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坏死多占据整个淋巴结的小部分,常表现为“小片”或“裂隙状”。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主要沿肝脏的淋巴引流途径,与原发肿瘤在肝脏中所处位置有关;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与原发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形态学类型有关。在增强螺旋CT扫描中,转移淋巴结常呈等低密度,边缘多模糊,可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多不完全,转移淋巴结间融合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对胰腺癌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影像表现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价。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扫描后,进行动脉期和门脉期胰周主要血管CTA三维成像。以三维图像为主,结合原始图像对胰周血管是否受累进行判别及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51例手术病例与手术结果比较,术前MSCTA判断不能切除的21例中手术均无法切除,术前MSCTA判断能切除的30例中手术结果能切除28例,2例误判,判断符合率为93%。结论:MSCTA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方法1998-11~1999-12资料齐全44例甲状腺癌术前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照.观察淋巴结密度、分区和钙化,评价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据颈淋巴结转移一般特征中心坏死和环状强化.还具有(1)甲状腺癌颈转移淋巴结内细沙样钙化或斑块样钙化,(2)增强有明显强化22例(53.66%).平扫CT值28.00~50.54HU,增强后CT值62.85~145.78HU,并大多接近100HU或大于100HU.结论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除中心低密度囊变、坏死和环状强化,淋巴结内见细沙样和斑块样钙化提示甲状腺内占位为恶性,淋巴结增强多较明显,CT值多接近或大于100HU.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放射治疗后CT片对比证实的212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的CT表现.结果 212例病例中,Ⅱ区144例,Ⅲ区8例,未见单独Ⅳ、Ⅴ、Ⅵ、Ⅶ区淋巴结转移病例,Ⅱ区合并其他区淋巴结转移者60例.单侧淋巴结转移74例,双侧淋巴结转移138例.转移淋巴结呈均匀强化64例,呈不均匀强化者148例.152例转移淋巴结均为圆形, 42例转移淋巴结部分有融合,18例病例可见椭圆形转移淋巴结.结论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自上向下发展的,这与鼻咽部淋巴引流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方法:自2005年11月~2007年3月对87例临床疑诊为胰腺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根据三维重建影像学结果确定腹部淋巴结肿大情况;17例行胰腺肿瘤根治手术,其中13例确诊为胰腺腺癌;切除标本由病理科医师确定淋巴结位置及是否转移,将影像学数据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按照外形特征及淋巴结位置,CT图像中共有41枚淋巴结可与病理结果对应,其中16枚(39.0%)转移阳性,短轴直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比较无统计意义(P=0.27)。分别以淋巴结短轴直径大于3mm、10mm及淋巴结长短轴直径比小于2为淋巴结转移阳性诊断标准,敏感度分别为93.8%、18.8%及50%,特异度分别为40%、88%及7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8.5%、50%及53.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62.9%及69.2%,准确度分别为39%、61%及63.4%。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以适当标准判断胰腺癌淋巴结有无转移,可以获得较高的敏感度或特异度,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GLN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GLNH患者的MSCT表现,其中平扫+增强5例,2例仅行平扫。结果 7例中,1例弥漫型病变表现为肺内间质性炎症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局灶型病变中,腹膜后和肺门各1例,纵隔和颈动脉鞘区各2例,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孤立软组织密度影,其中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网格"样强化,余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动脉期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持续强化。2例纵隔病变内可见"分支"状、"斑点"状钙化;3例周边可见大血管分支,4例周围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结。结论局灶型GLNH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可以确诊;弥漫型GLNH的MSCT表现无显著特征,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胰腺癌灌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震  胡道予  肖明  宋金梅 《放射学实践》2005,20(10):857-860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3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和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30例正常胰腺组织和16例胰腺癌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胰腺CT灌注的各项指标个体差异较大,但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的胰腺组织的BF、BV、PS和MTT的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正常胰腺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BV、BF高于胰腺癌组织,PS低于胰腺癌组织。胰腺癌周围相对正常胰腺组织与胰腺癌组织PS、BV和BF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更加明显。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颈部淋巴结结核CT诊断的认识。方法:女性15例,男性7例。CT平扫22例,增强扫描19例。结果:22例均为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100%)。以中下颈及颈后三角区受累最常见,Ⅳ区 锁骨上区占86.4%,V区占63.6%。CT增强扫描分4型:1型:均匀强化;2型:薄环状强化;3型:花环状强化;4型:不均匀强化。各种增强类型可同时存在,二种及二种以上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占86.4%,淋巴结融合占68.2%。结论:CT增强检查能清楚显示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目、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多种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反映不同时期病理改变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娟  周翔平  姚晋  陈宪  漆锐 《放射学实践》2004,19(3):190-19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局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病灶的大小、边缘形态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 162例HCC病灶的CT扫描影像。结果 :162例病灶中 48例 (占 2 9.63 %)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肝门组、门腔间隙组以及腹主动脉组最为常见 ,其出现概率分别为 12 .96%,14 .81%,11.73 %。局部淋巴结转移出现概率与病灶大小及边缘形态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HCC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 2 9.63 %。HCC最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为肝内深、浅淋巴管经肝门淋巴结、门腔间隙淋巴结、腹腔干旁淋巴结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并常表现为多组、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HCC更容易出现在体积较大和无包膜型HCC中。HCC的CT分型能够反映其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1991年至2006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1100例.分析颈部淋巴结的表现,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100例中1008例(91.64%)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656例(59.64%).咽后组淋巴结转移737例(67%),颈上深组转移973例(88.45%),颈后三角区转移367例(33.36%).CT扫描至相应部位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颈中深组为630例(71.75%),颈下深组为200例(46.73%),锁骨上区为100例(30.96%).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颏下及腮腺内淋巴结,本组分别为93例(8.45%)、17例(1.55%)及38例(3.45%).转移淋巴结边缘规则614例(60.91%),边缘不规则394例(39.09%),其中明显侵犯周围结构者仅占70例(6.94%).增强CT扫描病例中98.50%的淋巴结为轻、中度强化,无强化及明显强化的淋巴结分别为0.69%和0.81%.转移淋巴结中50.60%密度均匀,49.40%内部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区,其中95例(9.42%)的淋巴结内有大片低密度坏死区,92例(9.13%)淋巴结内呈密度均匀一致的环状低密度区,且内壁规则.结论 鼻咽癌多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咽后组与颈静脉链淋巴结多见.淋巴结边缘规则、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大致均匀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CT征象及手术切除性估价的探讨(附6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67例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胰腺癌的CT征象。胰腺轮廓局限性增大50例(74.6%),8例(11.9%)显示向肠系膜侵犯的线条状影,等密度或均匀低密度病灶41例(61.2%)。受累血管以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腹主动脉为多(94.8%)。脾脏增大15例,继发假性囊肿11例。讨论了早期胰腺癌诊断的难点和可能性,总结了胰腺癌继发囊肿的CT特征,对胰腺癌手术切除性的CT标准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2.
采用16层螺旋CT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帅  李彩英  德杰  柳青  宋鹏  全冠民   《放射学实践》2009,24(9):1022-1025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CT表现,统计直肠肿瘤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以3 mm、6 mm、8 mm、10 mm短径为标准,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率分别为31%,37%,54%,75%。以6 mm作为诊断标准时,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47%,阴性似然比为0.2。淋巴结个数≤4枚,转移率为6.25%;4~9枚组,转移率为52.3%;淋巴结10枚组,转移率为29.6%,淋巴结≤4枚组与4~9枚组、≥10枚组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浆膜面浸润组淋巴结转移率(40%)明显高于无浆膜面浸润组(11%)(P〈0.05)。结论:CT扫描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癌肿周围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短径≥6 mm提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直肠周围淋巴结数目大于4枚及肿瘤浆膜层浸润转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在不同能量X线衰减趋势变化,探讨DSCT能谱曲线及标准化碘含量(NIC)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价值.方法 对42例肺癌患者行DSCT双能量成像扫描,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各淋巴结短径及在不同能量水平下(40 ~190 keV,间隔10 keV)CT值及碘含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组在不同keV CT值采用t检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IC评价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1)肺癌淋巴结两组在不同keV值下能谱曲线为逐渐下降曲线,随着keV增高,曲线逐渐趋于平坦;两组在40~90 key区间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 keV下CT值差异最大.(2)肺癌淋巴结两组在静脉期NI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利用ROC曲线分析,NIC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7],当以NIC≤0.14135 mg/dL作为强烈提示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时,其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81.3%、83.3%、82.4%.结论 运用DSCT双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较大意义,NIC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在胰腺单发转移瘤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穿刺细胞学、术后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单发转移瘤的CT表现,并与53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的CT表现进行对比。所有病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胰腺单发转移瘤与胰腺癌在病灶分布、形态与边缘、周围血管侵犯、胰管及胆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结论 CT有助于鉴别胰腺单发转移与胰腺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胰腺继发性淋巴瘤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5例胰腺继发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结节(肿块)型4例,弥漫型1例。共发现5个病灶,最大直径1.0~10.1 cm,平均5.1 cm。CT平扫所有病变均呈低密度,3例有液化坏死。病变实性部分CT值23.2~34.1 HU(平均28.5 HU);增强动脉期CT值44.8~70.9 HU(平均57 HU),静脉期CT值46.4~94.8 HU(平均69.2 HU),2例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液化坏死区域不强化。结论胰腺继发性淋巴瘤较少见,CT动态增强呈进行性强化,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层CT全颈部灌注成像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256层CT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5例患者行全颈部CT灌注成像,其中鼻咽癌15例,颈部转移淋巴结65枚,同时取颈部正常肌肉组(65枚淋巴结);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颈部有未转移淋巴结55枚。记录转移淋巴结、未转移淋巴结及颈部正常肌肉的灌注参数值[灌注(P)、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并比较各灌注参数值在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肌肉间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正常肌肉组及未转移淋巴结组P值中位数分别为32.54HU、8.04HU和20.92HU,PEI均数分别为36.14HU、14.74HU和35.95HU,TTP值均数分别为36.35s、53.05s、48.65s,BV值中位数分别为31.17ml/100g、8.28ml/100g和18.98ml/100g。转移淋巴结P值、PEI值与BV值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TTP值小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间P值、PEI值、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TTP值小于未转移淋巴结(P<0.0...  相似文献   

17.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转移淋巴结的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对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转移淋巴结的主要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CT三期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CT平扫,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胆胰管扩张的C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胆胰管扩张的异同。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胰腺癌与 2 8例慢性胰腺炎的CT资料 ,每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层厚、间隔各 10mm ,局部病变区 5mm薄层 ,观测胆总管 (CBD)、主胰管、肝内胆管扩张情况。结果 胰腺癌胆胰管扩张发生率如下 :CBD 5 5 .2 % (5 3/ 96 ) ,平均直径 15 .3± 5 .0mm ;主胰管 45 .8% (4 4/ 96 ) ,平均直径 6 .2± 3.7mm ;肝内胆管 43.8% (4 2 / 96 ) ,左侧平均直径 10 .0± 3.1mm ,右侧平均直径11.1± 3.5mm。胰腺炎发生率如下 :CBD 6 0 .7% (17/ 2 8) ,平均直径 13.9± 4.0mm ;主胰管 42 .9% (12 / 2 8) ,平均直径5 .8± 3.2mm ;肝内胆管 46 .4% (13/ 2 8) ,左侧平均直径 8.2± 4.3mm ;右侧平均直径 9.5± 5 .0mm。胰腺癌主要表现为扩张的CBD于胰头内突然中断或变形 ,主胰管平滑扩张 ,“双管征”对提示诊断有重要意义。慢性胰腺炎则主要表现为扩张的CBD逐渐变细 ,主胰管不规则扩张 ,部分可见沿胰管分布的钙化和结石。结论 胆胰管扩张的CT特征对鉴别诊断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对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40例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为N0期16例,N2期6例,N3期为11例,CT以淋巴结长径〉6mm为阳性标准,发现NO期16例、N1期7例、N2期5例及N3期4例,其中CT各N分期特异性在76.5%-94.7%之间,但是对N2及N3分期的敏感性欠佳(分别为28.6%和33.3%)。转移淋巴结特点为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明显,虽高于动脉期强化,但是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印戒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及N分期有帮助,其诊断特异性较高,但是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