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1~77岁,病程3~15年,其中震颤型40例,肌强直型8例,混合型4例。在局麻下对这些患者行立体定向脑内核团射频毁损术,术后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本组44例行Vim核毁损术,8例行Gpi毁损术,手术有效率100%,术后出现毁损部位少量出血1例,出现术侧肢体偏瘫1例,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均缓解。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且靶点选择、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及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长期随访的45例接受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9例接受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临床分析。结果1例DBS病人术后无效,调整电极后效果满意,射频毁损术及DBS术后短期效果均满意,本组显效47例(87%),有效7例(13%),总有效率100%。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开”状态下提高38%,“关”状态下提高49%。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52%,“关”状态下改善率72%。随访结果:射频毁损者复发率为17.8%,DBS者无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及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满意,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微电极记录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DBS具有非破坏性、可双侧同期手术、术后可调节等优点,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采用单侧毁损术,1例患者采用分期双侧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平均随访21个月.结果 6例单侧手术及分期双侧第1次手术成功,而分期双侧第2次手术症状改善不明显.所有病例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疗效持续存在.结果 立体定向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经济有效的方法.单侧毁损术近期疗效明显,而分期双侧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的作用。方法:对18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行CT和MRI引导立体定向射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病人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尾状核下束切开毁损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有效率为69%,无效率为31%。结论: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精神病的作用.方法:对30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者行CT和MRI引导下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病人加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尾状核下束毁损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有效率为70%,无效率为30%。结论: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精神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至2013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和或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45例。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UPDR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的UPDR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靶点定位、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和Gpi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患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毁损。结果:术后即刻症状消除89.3%,症状减轻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毁损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组先后采用CT或MRI扫描定位,脑立体定向手术,行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90.70%,无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智能、记忆及神经心理测验有明显提高。结论脑立体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方法,围手术期配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药物及康复治疗等,使脑立体定向手术效提高,术后复发和一次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脑深部刺激术和毁损术在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优缺点。方法69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其中同期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11例,同期一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另一侧STNDBS3例,分期一侧PVP或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另一侧STN或VimDBS9例;分期双侧PVP或Vim毁损术41例,同期双侧PVP5例。平均随访9.3个月。结果UPDRS评分显示刺激术和毁损术均能显著改善对侧肢体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症状,双侧刺激术还能改善步态和姿势症状,但双侧毁损术可加重语言、吞咽及流涎等症状,并发症较高。结论双侧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病人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应严格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其脑电可能的传导通路。方法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毁损术治疗的1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无癫痫发作,脑电图的异常放电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安全、有效;乳头体-丘脑-海马可能为下丘脑错构瘤继发其余癫痫形式放电的一个环路。  相似文献   

11.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院应用CRW型立体定向系统,射频毁损术治疗96例帕金森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例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脑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佳靶点选择及术中如何达到精确定位是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两个关键问题。微电极导向苍白球内侧都(GPi)毁损(PVP)是治疗进展性PD高效、安全的方法。术后MRI可以对立体定向靶点的位置及损毁程度作出精确的判断。微电极导向双侧同期PVP安全、有效,初步显示具有临床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5.
脑内射频毁损灶CT近期随访及临床绍兴市人民医院梁法钿,李锦泉我们对9例帕金森病、1例扭转痉挛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术跟踪随访,结果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帕金森病9例,单侧扭转痉挛1例。男女各5例。毁损靶点为Vim核和Forcl-H,应用福州产FN-M型定向...  相似文献   

16.
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多采用局麻方式进行,局麻仅能解决部分切皮疼痛问题,不能解除病人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给围手术期增加了一定的风险。我院对31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应用丙泊酚一沙啡复合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1994~1999年采用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进行术后2~7年疗效追踪观察,现将资料较完整的50例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立体定向手术后穿刺道脑皮质延迟性出血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的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引流治疗,开展应用的单位逐渐增多。但术后穿刺道出血导致各种类型颅内血肿是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我院近年来开展立体定向手术79例,其中4例立体定向术后5 -8 d穿刺道脑皮质内出血。我们回顾分析立体定向术后穿刺道脑皮质内出血的病历资料,对可能导致该类型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中山市陈星海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05 年1月开展立体定向手术共79例,其中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使用直径1.1mm和1.8mm的射频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或丘脑Vim核毁损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探讨射频毁损电极直径是否影响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比较28例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与32例接受1.1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及丘脑vim核毁损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近期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直径毁损电极的疗效与并发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治疗的治疗组与1.1mm微电极治疗组比较,术后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症状的缓解无显著差异;而1.8mm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语言障碍,膈肌痉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轻度偏竣,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且发生的程度较重,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电极(1.8mm)作为毁电极,由于其本身直径较粗,输出功率较大,热传导效应范围较广,毁损时热效应容易影响到靶点周围的脑深部重要结构。如下丘脑、内囊,视束等,造成短暂或永久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CT定位卵圆孔在射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方法对155例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反戴立体定向仪CT定位对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术。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有效率97.4%,并发症12例。结论 CT立体定向技术为定位穿刺靶点提供了客观依据,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