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IS后的能量消耗和缺氧状态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从而激活驻留的神经胶质细胞并促进外周免疫细胞侵入至脑缺血区.这些免疫细胞的浸润可介导神经元的进一步坏死并加剧缺血性脑损伤,但其同样也可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分化和神经再生.本研究现围绕免疫细...  相似文献   

2.
背景: 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在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或损伤引起再生时广泛表达,因此巢蛋白表达常用作判定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或损伤后能否促进神经再生的一种手段。 目的:从神经再生和神经干细胞激活的角度,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2 h制备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IU/kg,1次/d,连用3 d。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大鼠缺氧缺血后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3 d。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后4,7,14 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齿状回巢蛋白标记阳性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各时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 < 0.05);各时点干预组巢蛋白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均增加(P < 0.05)。3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均于术后 7 d 达高峰。结果提示早期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使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区巢蛋白表达增加,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再生,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年哺乳动物的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能够被脑缺血等刺激激活,诱导内源性神经再生。微小RNA(miRNA)能够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蛋白质的表达,参与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的各个环节,在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miR-124和miR-9可能是脑缺血诱导的内源性神经再生的核心调控因子,研究miRNA对内源性神经再生的调节作用有助于阐明内源性神经修复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利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调节特异性miRNA增强内源性神经再生可能是中风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appa B,NF-kB)是存在于多数细胞中调控许多基因表达的核转录因子之一。NF-kB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塑形、神经发育及神经变性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脑缺血诱导了NF-kB的激活,活化的NF-kB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的炎性反应,且可能与神经细胞死亡机制有关。NF-kB将为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后的病理生理反应很复杂,单纯注重挽救神经元在临床研究中并不能有效达到神经保护作用。神经血管单位中的“血管龛”假说强调神经再生和血管再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修复脑缺血损伤。本综述中主要简述了运动锻炼对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保护机制包括增加脑灌注、促进神经再生、侧支循环、血管再生等。本综述旨在认识血管再生的重要性,可望其成为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损伤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双重、多样及网络性生物效应,在脑缺血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综合性作用。本文对近年来脑缺血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中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脑缺血后反应性增高,不仅可促进炎性坏死和细胞凋亡,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进一步研究其双向作用的机制,阻断它的神经毒性作用,充分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可为脑缺血损伤的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目1992年被发现以来,已成为治疗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新希望。缺血性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而倍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再生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神经再生与血管生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调控因素进行综述,为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脑内含有大量锌离子,主要储存于突触小泡内,神经细胞兴奋时从神经末梢释放至突触间隙,随后转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胞内低浓度的锌离子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而较高浓度的锌离子则作为内源性神经毒物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其损伤机制有: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诱导脑缺血后的出血症状;导致线粒体去极化和细胞死亡等。本文综述了锌离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9.
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和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和细胞免疫的形态和位置,探讨其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浸润时程及其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3d后,巨噬细胞激活抗原1(ED1)阳性细胞聚集于大脑皮缺血性半暗带区;脑缺血1周时,其数量显著增加,并迁移到脑缺血中央区,此变化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脑缺血后3在,缺血性半暗带区内的OX42阳性细胞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并持续到脑缺血后3d出现,脑缺血1周时,其形态和数量变化最显著,并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在脑缺血3d时,大量白细胞分化抗原(CD3)阳性细胞聚集于大脑皮质缺血性半暗带区,以血管壁及其周围为主。脑缺血1周时数量最多,并迁移到脑缺血中央区。脑缺血后2周时,阳性细胞稍减少。结论 脑缺血诱导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大脑皮持缺血区聚集和激活,并表达相关的免疫分子,提示脑缺血启动了脑组织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此可能与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神经干细胞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文章综述了神经干细胞在成人脑内分布,脑缺血后内元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新生神经元的移行和分化特点,并且介绍了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再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全脑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心跳骤停(CA)、休克、窒息以及心脏手术等可发生全脑缺血,除血液灌注不足引起其他器官损害外,脑损伤后出现多种神经学并发症,包括昏迷、癫癎发作、缺血性卒中、精神障碍和认知损害.CA后缺血性脑损伤最常见机制是全身血液灌注不足引起全脑缺血.除脑缺血的病因学外,细胞和分子过程触发的级联反应是导致神经元损伤的"最后共同通路".本文就目前全脑缺血后的脑损伤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和细胞免疫的形态和位置,探讨其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浸润时程及其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脑缺血3 d后,巨噬细胞激活抗原1(ED1)阳性细胞聚集于大脑皮质缺血性半暗带区;脑缺血1周时,其数量显著增加,并迁移到脑缺血中央区,此变化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脑缺血后3 d,缺血性半暗带区内的OX42阳性细胞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并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OX6阳性细胞在半暗带区呈分支状,而在脑缺血中央区为圆形的阿米巴样细胞.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3 d出现,脑缺血1周时,其形态和数量变化最显著,并持续到脑缺血后2周.在脑缺血3 d时,大量白细胞分化抗原(CD3)阳性细胞聚集于大脑皮质缺血性半暗带区,以血管壁及其周围为主.脑缺血1周时数量最多,并迁移到脑缺血中央区.脑缺血后2周时,阳性细胞稍减少.结论脑缺血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大脑皮质缺血区聚集和激活,并表达相关的免疫分子,提示脑缺血启动了脑组织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此可能与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损伤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参照Pulsinelli-Brierley法制作短暂性全脑缺血动物模型,全脑缺血10min后再灌注,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显示5'-溴脱氧尿嘧啶(BrdU)阳性细胞和神经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光镜下观察并统计分析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变化过程。结果脑缺血再灌流24h后,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的BrdU阳性细胞和Nestin阳性细胞增多,7~10d达到高峰,术后20d仍有表达;在室管膜下区,BrdU阳性细胞和Nestin阳性细胞有向皮质、海马迁移的现象。结论①成年大鼠全脑缺血后7~10d,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达到高峰。②增殖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存在由增殖区向靶区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2-EGFP-U6-shRNA(VEGF)立体定向给药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24h和6d时缺血性脑损伤诱导的大鼠海马VEGF mRNA表达水平反应性升高可被抑制(P<0.05),海马内源性VEGF 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显著下调缺血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结论 内源性VEGF基因表达可能是缺血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一个重要启动信号.VEGF是耦联缺血性脑损伤和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关键分子.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损伤诱导大鼠巢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脑缺血10min再灌流1、3、5、7、10、15、20d组(简称手术组,每时间点6只)、假手术对照组(14只,每时间点2只),参照Pulsinelli—Brierley方法制作短暂性全脑缺血动物模型:用SABC免疫组化法显示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光镜下观察nestin阳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计数,半定量分析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变化过程。结果手术组的nestin阳性细胞在缺血再灌流24h后表达增多,7~10d到高峰,15d时仍有显著表达;在室管膜下区的nestin阳性细胞有向皮质、海马迁移的迹象。结论缺血性脑损伤能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这可能对脑损伤后的修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是调节机体生长等关键环节的主要的信号通路之一[1],其传导途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Shh作为信号分子已被证实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神经发生[2],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Shh信号通路与脑缺血后神经修复有关,可在大脑神经元可塑性方面起调节作用,从而降低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的细胞凋亡[3]。Shh信号通路可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与单胺类神经介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组织本身无贮氧和贮能功能,完全依赖于血液供给氧气和葡萄糖进行代谢提供能量而发挥功能.一旦阻断血液循环,能量代谢立即发生紊乱,并出现脑机能障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缺血后,除能量代谢发生异常外,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介质的代谢亦发生障碍.有人研究发现,一过性脑血缺后,虽然能量代谢很快恢复,但是单胺的紊乱仍然持续下去.有人认为,缺血后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介质的变化与缺血后脑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研究缺血性脑组织单胺类神经介质的变化规律,对防治脑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可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诱发神经再生,这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阐述了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和整合情况及血管微生态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侧脑室下区、齿状回和其他部位的神经再生情况以及老年脑神经再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兴奋性氨基酸作为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当其细胞外水平过高时,则具有神经毒性损伤作用。近年研究显示,兴奋性氨基酸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该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成为临床治疗脑缺血的有效药物。本文就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脑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脑卒中后机体的功能可能部分恢复,但其机制不甚明了,目前认为生长因子的诱导和合成可能为潜在机制之一,其中bFGF与脑缺血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有关bFGF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及其对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等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概 述bFGF是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最先被描述的一个成员,其蛋白产物由15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8KD,广泛分布于成熟和未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由神经元、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脑内只有轻度的bFGF表达。bFG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