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谷峰 《中医研究》2007,20(5):3-5
本文从《内经》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从《内经》所处年代社会的剧烈变化、不良的社会现状、发达的社会科学及医家对社会的关注四个方面,来分析《内经》形成丰厚社会医学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生气通天论》,颇有感悟,故在此狗尾续貂,以补前文一读《黄帝内经》诂林初探[1]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该条文“阴密乃固”之“密”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经》时间治疗学的思想和内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内经》时间治疗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与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整理,并与现代临床相结合。结果:整理出《内经》时间治疗学的系统理论。结论:《内经》时间治疗学理论对当今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经》经筋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6,26(9):639-640
目的:总结经筋理论,探索经筋本质。方法:从经筋的字义、解剖学基础、病候与治疗诸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内经》经筋理论是在体表十二分法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人体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损伤的症结所在,总结了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经筋本质含义是神经和肌肉。  相似文献   

5.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陈震霖 《陕西中医》2004,25(4):373-373
疾病是指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或称为非健康状态。《内经》认识疾病,是从疾病的现象——各种临床表现人手,以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的斗争为主线,以五脏功能系统的定位和精气神失常的定性相互结合为基础,从整体上和动态中来理解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则生命活动正常,健康无病,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金光亮 《中医杂志》2006,47(11):864-865
“化不可代”,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最基本的治疗思想。本文试对《内经》“化不可代”的基本含义和指导意义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8.
李杲脾胃论病机论点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李杲的有关著述中概括其脾胃论病机论点,并彰显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提示李杲脾胃论的丰富性和《内经》理论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的特点和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杰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62-462,469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全注本,也是分类研究《内经》的早期之作。本文通过对杨注《太素》经文的研究,归纳总结出杨上善类编经文的特点以及杨上善医学思想对中医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关于《难经》理论渊源的论述,历代颇多分歧,本文将其概括为三种观点,即“黄帝说”、“《内经》说”、“扁鹊说”。文章从历代史志书目著录、《难经》理论撰著形式及《难经》理论撰述内容三个方面,对《难经》理论渊源进行剖析,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多种假说,提出《难经》一书的理论渊于先秦简帛医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内经》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包含着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90年代以来,有关《内经》疾病辨证的文献资料作以简要整理,着重从疾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动态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2.
《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机理是以意行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玉革 《中国针灸》2007,27(3):217-221
以《内经》及大量的临床验证为基础,结合神经、经络电磁场及量子物理学对意识在体外作用的新发现,论证了《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动力是医者的以意行气,极少捻转;对许多补泻基本观点做了全新的解释并在临床中得以验证,发现了新的针刺机理,并统一命名为“意气针灸疗法”。该法具有明显的补泻作用并不要求针感,与医者意念的即时善恶直接相关。特别强调了须在充分辨证并严格遵守《内经》禁忌的基础上方可谨慎用之,否则有极严重的危害性。这种把医者心理效应转化为患者生物效用的模式为脑科学及现代针灸研究提出了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表里上下、脏腑组织间有经络气血相互沟通的联系,因而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变上相互影响。人又与自然是统一整体对立着的双方,人赖自然以生存,又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而发病。《内经》正是从这种整体观念出发,以大量的资料论述了疾病的传变。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脉症合参的辨证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91-2292
脉症合参的思想,早在《内经》就已有明确表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又说:"参合而行之,可以为上工。"但将其原则具体运用于临床,则起始于汉代张仲景。脉症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此处之"症"是指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病人的异常感觉和形态改变,即症状和体征。"脉"指脉象。脉象本来也是构成整体症状和体征的一部分,但它是一  相似文献   

15.
魏郁清  蒋明 《新中医》2007,39(10):3-4
"有故无殒"是一种用药法则,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依据此法妙用"禁药"、"慎药"治疗妊娠病,治病与安胎并举。笔者在妇产科临床上运用此法亦颇具心得,提出在妊娠病治疗中,辨证论治、不囿于妊娠之限才是"有故无殒"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心脾相关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光明  邹旭  林晓忠 《新中医》2007,39(11):94-95
心脾相关理论肇始甚早,且代有阐发,日臻完善。笔者仅就《黄帝内经》中的心脾相关理论作一浅析。1生理基础相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上生克制化,病理上相互乘侮。对心与脾胃的密切关系,《内经》中有详论。其一,经脉关系。如《灵枢·经脉》曰: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对肝脏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我国就产生了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该书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中医学理  相似文献   

18.
杨悦娅 《新中医》2006,38(4):86-87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学习经典要与临床相结合,《内经》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指导临床的大法。今就其中有关条文在临床应用的体会略以举隅,以求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9.
《针灸逢源》为清代针灸学家李学川编撰。李学川有感于当时医学界“独事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的现象,经过40多年的努力,于清朝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撰成《针灸逢源》。他认为《灵枢》、《素问》书虽存,而知刺法者很少,所以集《灵枢》、《素问》,“特揭经脉、刺法诸篇,以补医林传诵所阙”。李学川发扬《内经》针灸理论裨益后学,对于振兴针灸事业有较大的影响。1《针灸逢源》的内容《针灸逢源》共6卷。卷1、卷2集自《灵枢》、《素问》等共112篇,附有作者注解。卷3则荟萃针灸专著和诸家医论之精华,主论针灸法,如井荥阴阳配合五行、子午流…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深入讨论了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劳逸等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还指出,人的体质状态与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劳逸,饮食等。体质系指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个体机体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