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在X线、CT、MRI成像特征。材料与方法:以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确认的40例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对其X线、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总结。结果:X线平片,对腰椎小关节的显示,局限于关节面骨质、关节间隙宽窄度改变方面;CT对椎小关节突骨质、关节面平整度、关节面下骨质、关节间隙、关节囊钙化等显示方面,优于X平片、MRI,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关节面软骨、关节囊肿胀、滑膜囊肿、滑膜囊疝等显示方面,优于X线平片、CT,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对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显示方面,各具优势与缺点,可以通过综合应用三种方法,为临床诊断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12月46例有明确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X线平片及MR I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包括腰椎正位、侧位、斜位以及过伸位、过屈位片等;MR I图像包括横断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扫描等。结果X线平片能对腰椎关节面骨质、关节间隙宽窄的改变及关节的稳定性进行客观反映;但由于X线平片的局限性,故MR I在显示关节面下囊变、关节面软骨退变、关节囊肿胀以及滑膜囊肿等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平片(P均0.05)。  相似文献   

3.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腰腿痛病人的CT和X线平片,CT发现腰椎小关节异常53例,平片发现24例。结果: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下囊变,关节内真空现象,关节囊钙化,侧隐窝狭窄等,后4方面普通X线平片检查难以显示。结论:CT可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腰腿痛病人的合理施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X线、CT、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PVNS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平片能显示关节面下的骨侵蚀或骨缺损及其周围硬化及关节囊的肿胀;CT可清晰显示骨改变及关节囊突向关节腔的软组织结节;MRI 对显示关节滑膜增厚、软组织结节、关节积液敏感,特别是其中色素沉着结节具有特征性信号.结论:X线、CT可提示PVNS,MRI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CT,是诊断PVNS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48例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小关节病的主要CT征象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硬化,关节面破坏,关节腔积气,关节囊钙化,关节半脱位及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等。多层螺旋CT可观察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小关节病提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12-4814
目的分析X线、CT和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78例已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且X线平片Ⅱ级以下早期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CT和MRI检查,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比较三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MRI与CT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4%与61.5%,X线检出率为37.2%,MRI与CT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资料中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间隙异常、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及关节软骨肿胀,其中MRI与CT检查阳性率均显著高于X线(P<0.05)。仅有MRI才能检出软组织肿胀、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以及滑膜炎症。结论 X线、CT和MRI检查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MRI的检出率最高且能够更好地反映微小病变及软组织病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病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表现。结果:9例中,关节囊积液9例,其中6例为中等量,滑腱增厚8例,关节内软组织结节9例。关节面下骨侵蚀3例。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位能显示关节囊肿胀,关节面下骨侵蚀及其周围硬化。CT除能显示平片的表现外。可以显示关节囊内突向关节腔的滑膜增生结节,表现为近似或略高于肌肉密度,其内可见磨玻璃样钙样高密度。MRI时显示关节积液和滑膜增厚尤其敏感,滑膜增生结节T1WI,T2WI均呈低信号5例。T2WI等信号2例。T2WI低信号中伴有高信号2例。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关节内脂肪垫受侵8例。软骨下骨质受侵2例。结论:X线平片时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诊断缺乏特异性,CT仅能反映部分特征,MRI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CT,可从病理学角度反映其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的71例腰椎小关节病,对发病的腰椎小关节形态、病变数目、椎间盘形态及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多排螺旋CT检查,其中52例同时有X线检查.腰椎小关节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关节突增生肥大56例,小关节间隙变窄49例,32例关节面凹凸不平并伴有骨性关节面下小的囊性变.18例腰椎小关节内出现真空征象,12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7例椎小关节囊钙化,表现为小关节间隙内或外侧缘出现新月形钙化.同时合并椎问盘膨出25例,椎间盘突出37例.在52例X线片中,23例椎小关节模糊,间隙狭窄,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29例未发现确切的异常征象.结论:X线对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仅限于对关节面骨质及关节间隙宽窄度的评价,而多排螺旋CT是诊断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首选方法,它能清楚地鉴别椎小关节病和椎间盘病变.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916-917
对120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符合AS特征、骶髂关节X线平片Ⅱ级以下早期病变的患者行CT和MR检查,分析并比较各检查发现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120例患者的240个骶髂关节中,CT发现228个关节(95%)存在Ⅱ级及以下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平片(81.25%),在判断关节面的细微破坏、关节间隙的轻微改变等方面也优于X线平片。MRI除可见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所有病例均显示骨髓水肿、脂肪浸润、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软骨增厚或破坏、韧带附着点炎症等。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无法显示的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滑膜炎症等早期征象,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X线、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50例均行X线检查,平片发现Ⅲ级以上的骶髂关节改变,主要表现为关节面破坏、间隙狭窄和关节强直,其中43例行CT检查发现Ⅲ级以下骶髂关节的改变,15例MRI检查显示关节腔、关节软骨、骨髓信号及关节囊等改变.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三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影像学检查仍以X线平片为首选方法,若诊断有困难或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则考虑有选择性地应用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常规MRI及脂肪抑制序列的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椎小关节退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38例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影像学资料,运用x2检验对其每项影像学征象的CT、常规MRI及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关节滑膜的炎性改变优于CT和常规MRI,MRI对关节面软骨的观察优于CT(P<0.05);而CT观察骨性关节面及关节下骨质退变、关节腔真空征和伴发征象有明显优势(P<0.05);但对于骨质增生引起的椎小关节改变三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的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应首选MRI检查并加扫脂肪抑制序列;对于慢性期或需要手术的患者,应首选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62-3664
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X线、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临床纳入85例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观察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关节面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质囊变以及关节软骨肿胀上均有差异(P0.05);MRI在关节面侵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上与CT有差异,P0.05。三种影像学检查在0~Ⅱ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级、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0~Ⅱ级中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CT以及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具有诊断效果,其中MRI诊断率最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以ASAS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比较X线平片、CT、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43例发生骶髂关节病变。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P<0.05)。MRI对Ⅰ级、Ⅱ级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囊肿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的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和CT,其不仅能够有效检出骶髂关节病变,而且能对不同分级、不同类型骶髂关节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CT在真性腰椎滑脱和假性腰椎滑脱鉴别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真性、假性腰椎滑脱时的影像学表现有许多不同之处,CT能显示小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具有普通X射线平片没有的优势。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腰椎滑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的特点,推测小关节改变与滑脱之间的关系,评价CT在诊断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7/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临床实验室完成。参试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3-01/2004-06收治156例住院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真性滑脱48例,假性滑脱108例。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AⅡ型CT机进行常规轴面扫描,计算机X射线成像或数字放射成像拍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两种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的角度,椎小关节在影像学上的病理改变。结果:假性滑脱腰椎小关节面角呈较明显的矢状方向改变。椎小关节的病理变化包括:关节间隙狭窄不平、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等,这些病理变化在假性滑脱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真性滑脱。结论:CT不但能显示椎体滑脱椎弓峡部的缺损情况,而且可显示椎管内的改变及小关节的改变情况,是确诊真、假性滑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平片和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X线平片和CT检查对强直性脊椎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资料较完整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X线和CT表现。结果:1、236例中见207例(占87.7%)双侧骶髂关节面骨质侵蚀破坏,边缘不整,周围骨质硬化,主要发生在髂骨侧下2/3部。2、脊椎各椎间小关节面模糊,椎体呈方形,并出现不同程度椎旁韧带钙化或软组织骨化。3、CT检查87例均见双侧骶髂关节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质糜烂,边缘模糊、毛糙不整,尚有不程度的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样变,关节间隙变窄。结论:X线平片具有多部位、多角度摄像观察骨质及骶髂关节改变的特点,方便易行,目前仍是诊断AS的首选检查方法。CT对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发现和分级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X线平片与CT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平片诊断腰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9例腰椎正侧位片及CT扫描图像,总结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腰椎顺列特征性改变,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和前后等宽,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硬化,椎体后下角增生后翘,双凹征或单凹征等是椎问盘退行性病变的重要表现。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病止特点,好发年龄、部位以及平片特征,能够提高X线平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22例腰椎小关节征的CT表现及其常见伴随征象。结果:CT直接一次性显示小关节面骨质改变,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囊改变以及伴随的椎间盘膨出、突出,椎间孔、侧隐窝和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征象。结论:CT可以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提供直观、充分的影像学根据,可作为本征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X线、CT征象认识。方法:对25例诊断为腰椎椎弓峡部裂的X线、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表现为:“八字征”腰椎体前移,“猎狗征”,CT表现为双侧关节突间部不规则骨性缺损伴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延长,终板呈双边征,于相邻椎体层面,椎间盘呈反方向突出椎体边缘。结论:X线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CT不仅可以发现X线平片所显示的病变,且可同时显示合并的脊椎滑脱以及椎小关节、椎间盘、骨性椎管,椎间孔硬膜囊、黄韧带、神经根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成软骨细胞瘤患者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X线平片及CT检查4例,确诊3例;X线及MRI检查2例,确诊1例;X线平片,CT及MRI检查5例,确诊4例。X线平片显示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5例病灶呈偏心膨胀性改变,4例病灶内有明显不规则钙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可见硬化边,内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邻近关节积液3例。MRI检查显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较高信号。结论: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联合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例1,女,72岁.左下肢痛2月余,进行性加重.腰椎平片示退行性变,CT扫描示腰5骶1椎管左侧肿物,临床疑为神经源性肿瘤.MR平扫示腰5骶1椎管左侧椎小关节内前方囊性肿物,硬膜囊及左侧神经根受压,并椎小关节明显退行性改变.增强扫描见肿物壁不规则强化,肿物直径为1.5 cm.MRI诊断:椎小关节滑膜囊肿.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