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两种吸痰管及吸痰程序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4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双侧孔吸痰管分别采用常吸痰法和试验吸痰法吸痰;B组用单侧孔吸痰管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法和试验吸痰法吸痰。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吸痰管对血氧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充氧-吸痰双腔管对预防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效果明显。30例经气管导管吸痰的病人,分别在机械辅助呼吸时,(n=30)为对照组;常规单腔吸痰管吸痰15S,(n=30)为实验A组;充氧-吸痰双腔管吸痰15S,(n=30)为实验B组。抽血做动脉血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实验A组比,PO2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对照组与实验B组比,PO2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充氧-吸痰双腔管可预防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尤其适用危重病人的吸痰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经口吸痰方法在婴儿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经121吸痰的76例婴儿及家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吸痰管刺激咳嗽法吸痰,对照组采用直接吸痰法吸痰。比较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吸痰总次数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吸痰有效率(94.7%)、吸痰总次数(8次)以及家属满意度(97.6%)与对照组(73.7%,21次,82.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6.33,5.17,4.29;P〈0.05)。结论采用吸痰管刺激咳嗽法吸痰更能减轻婴儿的痛苦,增加家属满意度,减少临床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王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705-1707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科ICU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密闭式吸痰器,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由护士随机对两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器的临床吸痰效果优于一次性吸痰管,增加了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氧储备,提高了护士吸痰操作的主动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5.
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组36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38例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间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两种吸痰方法从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感染率、痰阻、工作量四方面比较。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延迟(一周后),感染率降低,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工作量实验组(平均16s/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28s/次)。结论 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防止痰阻、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患者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时不同插管深度的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肺切除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吸痰管插入遇阻力后上提0.5~1.0 cm ),观察组采用浅深层吸痰法(吸痰管超出气管插管或套管末端≤2.0 cm)。观察两组患者吸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BP、HR、PaO2、TV的增加值、Raw下降值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及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痰痂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肺切除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气管内浅层与常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别,而浅层吸痰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进的纽式面罩在无创通气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正压通气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JD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使用纽式面罩,将吸痰管留置气管内,吸痰管尾端从纽式面罩下方与面部接合处穿出。对照组吸痰时,先停用无创通气,改用单侧鼻导管吸氧后吸痰;观察组吸痰时,不中断无创通气,通过面罩吸痰孔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无创通气治疗24h,氧分压(PaO:)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4,1.07;P均〉0.05);无创通气48h,观察组的Pa02和PaCO2分别为(61.53±9.94)、(64.02±10.37)mmHg,对照组分别为(56.57.4±11.19)、(69.55±12.73)nlln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10;P均〈0.05);无创通气9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7,3.03;P均〈0.01)。观察组累计应用正压通气总时间(152.23±25.91)h,少于对照组的(169.57±3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选用带吸痰侧孔面罩进行通气,吸痰时不需中断无创通气,可减少并发症,恢复时间短,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王卫红  韩臻  黄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1567-1568
目的:探讨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和实验纽(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法)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有无损伤出血、血氧饱和度变化、吸痰前后肺部听诊痰呜音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吸痰后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两组吸痰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吸痍安全、实用,既能及时、有效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气道黏膜损伤;并且可以通过保留的管道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鼻咽通气道吸痰的临床疗效、呼吸道粘膜损伤情况及病人耐受性.方法 选择ICU病人120例,随机分为经鼻咽通气道吸痰组(鼻咽组)及常规吸痰组(常规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中央负压吸引,吸痰管常规经口腔、鼻腔吸取呼吸道分泌物;鼻咽组在设置了鼻咽通气道后同样采用中央负压吸引,吸痰管经鼻咽通气道吸取呼吸道分泌物;观察吸痰前及吸痰后20 mi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吸痰间隔时间、有无粘膜损伤及病人耐受性.结果 两组患者吸痰前PaCO2、Sa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aCO2吸痰后下降,SaO2升高,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鼻咽组PaCO2下降、SaO2升高程度大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鼻咽组吸痰间隔时间、粘膜损伤发生率及病人不耐受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鼻咽通气道吸痰在临床吸痰效果、降低粘膜损伤及病人耐受性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方式吸痰,而且可以解除上呼吸道阻塞,置入方法 简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小儿吸痰方法。[方法]将268例需要吸痰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33例,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试验组135例,采用新方法吸痰,均留取吸取物测试oH值。比较两种吸痰方法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吸痰有效164例次。无效136例次,试验组有效252例次,无效62例次。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吸痰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两种不同的分离胶采样管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硅化玻璃采血管为标准管,以两种分离胶采样管为测试管,随机收集50例患者血清,利用电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吸附法、反射发光法、免疫荧光法等方法定量或者定性检测血清中各种临床免疫、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定量项目而言,两种分离胶采样管与标准管相比,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定性项目而言,两种分离胶采样管与标准管相比,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0.75),一致性较好。结论通过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证明了分别采用两种分离胶采样管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初步建立了ISO15189实验室认可过程中该实验室针对外部供应品的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尿时应用尿道注入碘伏消毒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196例术前需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8例,行常规尿道外口及其周围器官皮肤消毒,按常规无菌操作技术行导尿。试验组98例,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加用注射器从尿道外口注入0.5%碘伏行全尿道消毒,余操作同对照组。两组均定期留取尿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尿常规检查。结果:第5、7、10天试验组尿路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27%、7.69%和22.73%,明显低于对照组10.11%、25.49和6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留置导尿管第2、13、16天(包括>16d)的尿路感染阳性率结果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道注入碘伏消毒对减少早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为休克病人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新方法,从而为抢救休克病人赢得时间.[方法]将入选的346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76例,对照组170例,实验组按照新方法进行静脉穿刺,而对照组仅给予一般常规穿刺方法建立静脉通道.[结果]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休克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新方法穿刺组穿刺成功率为96.59%(170例);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穿刺成功率为88.7%(150例).经过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的静脉穿刺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从而为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14呼气试验应用于儿童慢性咳嗽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慢性咳嗽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C14组(采用C14呼气试验诊断)和联合组(C14呼气试验与常规诊断方法联合),每组60例。分析比较2种诊断方法的阳性诊断率及诊断效果,并采用ROC曲线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C14组的阳性诊断率为76.67%,显著低于联合组的阳性诊断率(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的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C14组(P0.01),但两者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并无显著差异(P0.05)。C14组中慢性咳嗽患儿的血清hs-CRP及IL-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联合组,但其IL-10的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单独采用C14呼气试验(P0.05)。结论 C14呼气试验可以作为儿童慢性咳嗽的补充诊断手段,与常规诊断方法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温度或时间对常规凝血4项检验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选择3种商品化的凝血真空采血管每人随机采集三管标本,及时低温离心分离血浆和检测。BD组凝血真空采血管检测结果分别与另两组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将BD组血浆分装于冰箱和室温下保存,在2h、4h、8h后上机检测,所得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结果①国产A组的PT、APTT、FIB、TT结果与BD组结果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PT、APTT、FIB结果与BD组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TT结果低于BD组结果P〈0.05。②冰箱保存血浆8h后APTT和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室温保存血浆4h后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8h后PT、AP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冰箱和室温保存后的FIB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差异(P〉0.05)。结论①由于凝血真空采血管厂家不同,质量有差异,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建议根据医院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凝血真空采血管;②凝血标本采集后应控制在2h内完成检测,建议不超过4h,应制定实验室凝血检测影响临床决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麻状态下不同患者选择安置胃管的方法,以提高安置胃管的成功率。方法将300例全麻后需安置胃管者按体型分组,正常体型(A组)180例,肥胖颈短型(B组)120例。分别采用常规法、抬头法、指压法置入胃管。结果2组患者使用常规法一次成功率均低于其他2种方法(P<0.01)。A组患者抬头法与指压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3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为提高全麻患者一次置胃管成功率,正常体型患者宜采用抬头法,肥胖颈短型患者宜采用指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探讨更加合理的采血方法。 [方法 ]选择经深静脉置管输液病人 80例 ,随机分为 4组 ,在深静脉留置管暂停输液后先抽出一定量血液 (乙组 5mL ,丙组 7mL ,丁组 10mL) ,再采血 4mL作为研究标本 ;甲组则在暂停输液 1min后直接采血 4mL作为研究标本 ;同时在自身非输液侧浅静脉采等量血液作为对照 ,分别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 ,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丁组所采血液的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近 ,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P >0 .0 5 ) ;甲组的差异最明显 ,乙组和丙组次之。[结论 ]在深静脉输液导管暂停输液后先抽出 10mL血液 ,然后再采血 4mL血标本 ,对血常规及血生化检验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王欣 《当代护士》2014,(3):94-95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患者高压灌注线一次性排气成功的技巧。方法将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60例(共180条高压灌注线)分成A、B2组,A组茂菲氏管内含1/2液量,B组茂菲管内含2/3液量,分别进行排气,比较茂菲氏管内不同液量一次性排气的成功率。结果A组(1/2液量)成功率为76.7%,B组(2/3液量)成功率为97.8%,2组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茂菲氏管内液量在1/2—2/3时,液量越多,一次性排气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分别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体外溶血试验两种配血方法进行输血的疗效,为AIHA患者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配血方法。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为AIHA并且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A组40例与B组35例,A组采用微柱凝集法配血共输血65人次,B组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共输血63人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RBC计数与Hb水平均有上升,TBIL含量均下降。B组患者RBC计数,Hb水平升高幅度及TBIL含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 两组Hb水平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B组输血疗效优于A组。A组输注总有效率为67.69%,B组输注总有效率为93.65%,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可以筛选到更适合的供者红细胞,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及脱敏注射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伤风抗毒素 (TAT)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 对 1981例门急诊病人随机分为 2组 ,传统组 80 2例 ,改进组 1179例 ,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传统组阴性 12 0例 ,阳性 6 82例 ;改进组阴性 918例 ,阳性 2 5 2例 ,强阳性 9例 ,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过敏反应均为 1例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传统的TAT皮试判断标准阳性率高 ,需频繁地为患者做脱敏注射 ,痛苦多 ,时间长 ,改进的判断标准阳性率低 ,注射次数少 ,耗时短 ,有利于门急诊病人的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