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a(rFⅦa)在心脏直视术后严重渗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心内直视术后连续3 h心包纵隔引流量>2 mL/(kg·h)的患者,在应用传统止血方法临床效果不明显后,改用rFⅦa(20~40μg/kg)单次静脉注射,观察心包纵隔引流量的变化、监测凝血指标,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应用rFⅦa后有35例引流量显著减少,与应用前相比引流量由3.54 mL/(kg·h)[2.31~10.3 mL/(kg·h)]降至0.85 mL/(kg·h)[0.45~2.53 mL/(kg·h)](P<0.05),5例引流量仍较多,予二次开胸探查发现其中3例为活动性出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在应用rFⅦa后明显缩短(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rFⅦa对心内直视术后出现严重渗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各17例,A组合并有房颤,B组未合并房颤。检测两组患者切皮前(T1)、给鱼精蛋白后10 min(T2)、关胸时(T3)、术后4 h(T4)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等凝血相关指标,记录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对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颅内出血是最难治疗的卒中形式,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颅内出血3h内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患者中,有1/3由于继发出血而致血肿体积增大。本研究旨在确定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能否减少颅内出血后血肿的增大。方法:399例发病3h内CT诊断颅内出血的患者,在对其进行基线扫描后1h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n=96)、rFⅦa40μg/kg体重组(n=108)、rFⅦa80μg/kg体重组(n=92)或rFⅦa160μg/kg体重组(n=103)。主要观察指标是颅内出血24h后血肿体积的百分比变化。90d时评估其临床预后。结果:与rFⅦa组相比,安慰剂组的血肿体积增加更明显。安慰剂组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组人源性凝血因子Ⅶa(rFⅦa)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在输血的同时,加以rFⅦa 90 μg/kg静脉滴注辅助治疗,视止血效果,最多再加rFⅦa两次,每次45 μg/kg,若止血效果仍欠佳,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经rFⅦa治疗,有8例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达61.54%(8/13),其凝血时间(P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红蛋白(Hb)、血小板数量(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结论rFⅦa可有效治疗常规止血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5.
刘韬滔  何清  冯喆   《四川医学》2018,39(1):68-71
目的探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rFⅦa)治疗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ICU 2009年6月至2017年4月应用rFⅦa治疗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患者44例,与同期的38例腹部手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成分输血量以及28d死亡率和血栓相关性并发症,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使用rFⅦa治疗难治性大出血后其成分输血减少。和对照组患者比较,28d死亡率降低(42.1%vs 65.9%,P=0.031),两组患者的血栓相关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vs 8%,p=0.703)。结论对于腹部手术后难治性大出血,应用rFⅦa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CPB)手术后引流液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观察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933例CPB术后8~18h引流液量.本组男550例,女383例,年龄10个月~72岁,平均(55±8.72)岁,体重7~85kg.结果 CPB术后8~18h引流液量小于400mL者680例,体外循环转机时间(44.22±5.9)min;引流液量在400~800mL166例,体外循环转机时间(85.14±3.1)min;大于800mL87例,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27.67±8.1)min.近半年关胸时监测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共163例,根据ACT追加鱼精蛋白,引流液减少.结论 体外转流时间是影响CPB心脏直视手术后引流液的主要原因.关胸时,监测ACT值并追加鱼精蛋白及积极止血对减少引流液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输鱼精蛋白对肝素反跳的影响.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组)在中和肝素后5 min至4 h内持续输注鱼精蛋白[0.4 mg/(kg·h)];对照组(C组)则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中和肝素后2、4、6 h测量ACT(激活凝血时间),6 h内胸腔引流量,并记录24 h内输血次数.结果:C组中和肝素后2、4hACT时间均较中和后5min测定值延长(P<0.05),P组在中和后2 hACT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6 h出血量P组少于C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4 h ACT时间轻度延长,中和后连续输注一定量的鱼精蛋白可避免ACT时间延长,同时减少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对术中止血时间、术后引流量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125例次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术中是否使用鱼精蛋白,将患者分为鱼精蛋白组和非鱼精蛋白组.分析和比较两组的病例资料、术中止血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125例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鱼精蛋白组共75例次,非鱼精蛋白组共50例次.鱼精蛋白组术后第1天伤口引流量少于非鱼精蛋白组,分别为(14±13)ml和(19±12)ml,P=0.038;鱼精蛋白组术后总引流量平均值小于非鱼精蛋白组,分别为(20±17)ml和(26±15)ml,P=0.035;鱼精蛋白组术中止血时间较非鱼精蛋白组缩短,分别为(30±11)min和(36±11) min,P=0.030.125例次手术无一例因手术死亡,其中1例(0.8%)发生切口血肿,急诊行血肿清除后恢复良好,1例(0.8%)患者发生术后脑卒中加重,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选择性使用鱼精蛋白,对缩短术中止血时间、减少术后伤口引流量有积极作用,且不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自体血逆行预充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血逆行预充(RAP)技术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单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RAP组20例;常规预充组(CP组)20例。RAP组于CPB开始前用患者自体血置换出部分预充液。对比两组患者肝素化10 min(T1)、CPB 30 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3)、CPB终止1 h(T4)患者静脉血标本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含量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和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中库存红细胞(悬红)用量。结果 RAP组平均置换预充液量为(663.2±167.4)ml。术中悬红用量RAP组少于CP组(P0.05)。RAP组患者T2、T3的Hct水平高于CP组(P0.05)。RAP组RBC计数和Hb含量在T2、T3比CP组高(P0.01,P0.05)。Plt计数、FHb含量、Fib和D-dimer水平在各时间点测定值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PB中采用RAP可减少CPB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度,减少异体血用量,对血液有形成分无显著损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止血芳酸(PAMB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择期CPB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A组)于CPB转流前、CPB预充液中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经中心静脉分别给予PAMBA250mg;对照组(B组)不给药。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CPB后30min、CPB停机及手术结束时四个时点检测血小板计数(BPC)、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并同时观察术前、术后24h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转流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减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降低程度明显减轻(P<0.05);两组间各时点的ACT、KPTT、PT、TT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观察组的Hb、Hct降低和出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期间应用PAMBA不仅能抑 溶系统亢进并间接保护血小板功能,从而有效地减少CPB心脏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而且无明显干扰凝血功能监测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后心肺转流(CPB)期间凝血功能的变化,术中、术后输血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探讨在CPB下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方法。方法:选取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病人40例,ANH组20例,AHH组20例,ANH组在诱导后自中心静脉采血,手术结束前回输体内。两组病人用血液回收机回收的术中出血,术中或术毕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均回输体内。所有病人在麻醉诱导后(T1)、CPB停机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2)和手术结束时(T3)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全血激活凝固时间(gbACT)、凝血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记录术中、术后用血量和24 h引流量。结果:两组病人血常规检测,ANH组Hb在T2时刻低于AHH组(P0.01),T1、T3时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功能监测,ANH组PT值在T2、T3点比AHH组延长(P0.05),APTT、TT、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血小板功能实验检测,gbACT、CR、F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H组输悬浮红细胞和血浆量均少于AHH组(P0.05),ANH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AHH组(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不影响凝血功能,可达到减少用血的目的,且效果优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5):155-157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接诊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术后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及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3.21±1.9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36±4.23)d。观察组的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黄敏  王艳  钟岸  程毅坚  王湘  刘晓峰 《广东医学》2012,33(11):1643-1645
目的 探讨异体机采血小板输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GB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66例行体外循环(CPB)下CAG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9)在CPB结束后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1个治疗量.对照组(n=27)采取常规处理,未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等纠正凝血障碍的血液制品.分别在肝素化前1 min(T0)、术后1 h(T1)、术后6 h (T2)和术后24 h (T3)取静脉血监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计数、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并记录24 h内胸腔引流液量和血制品输注量.结果在CPB结束后输注血小板的观察组,术后1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h内心包、纵隔胸腔引流液及血液制品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CPB结束后,输注机采血小板能快速有效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促进桥血管吻合面的愈合;减少术后出血及血液制品的输注,从而降低患者的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宋冀东  闫继东 《重庆医学》2015,(23):3221-3223
目的:比较外科开胸修补和介入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儿童膜周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收集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84例,行外科开胸修补202例(开胸组),行介入封堵182例(介入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成功率、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术后 ICU 监护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心包引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介入组无需输血、ICU 监护、心包引流、机械通气等。而开胸组输血量为(372.45±200.88)mL,术后 ICU 监护时间为(3.21±2.17)d,CPB 时间为(71.09±34.92)min,心包引流时间为(3.52±1.22)d,机械通气时间为(67.09±43.83)min。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上,介入组的时间明显少于开胸组(P <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组(P <0.05)。结论在相同的适应证情况下,介入治疗更有利于患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测定体外循环(CPB)围术期患者血浆肝素浓度,探讨检测结果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鱼精蛋白拮抗肝素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Xa因子抑制示检测25例在CPB下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在CPB前,肝素化5min及结束时和鱼精蛋白拮抗肝素后10min,1h及5h共6个时点血浆肝素浓度。结果 CPB前,患者肝素水平0.45U/ml,CPB术肝素化5min及结束时,肝素浓度分别为13.16U/ml和11.06U/ml,与各时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鱼精蛋白拮抗后10min,血浆肝素迅速回到CPB前水平,且鱼精蛋白结抗后3个时点肝素浓度间及与CPB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Xa因子抑制法测定的肝素标准曲线批间变异高值为11.65%,低值为0.36%。结论 Xa因子抑制法测定血浆肝素浓度重复性好,精密度高,该法在围CPB术的临床应用显示,CPB术结束时各患者血浆肝素浓度是确定其自身鱼精蛋白用量的参比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体外循环(CPB)期间使用含1.0最高容许浓度(MAC)七氟醚的空/氧混合气静态膨肺,观察CPB术后肺损伤情况并评价七氟醚是否具有肺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心脏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PB期间5 cmH2O气道压静态膨肺,无七氟醚吸入)和七氟醚组(CPB期间相同气道压静态膨肺并吸入1.0 MAC七氟醚).分别于手术切皮(T0)、CPB后1 h、3 h和6 h(T1-3)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D(A-a)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结果 两组患者几个时间点间的D(A-a)O2、RI和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0相比,两组患者T1、T2和T3点的D(A-a)O2、RI均明显升高,OI降低,峰值均出现于T3点(P<0.05或0.01).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后均发生肺功能损害,在CPB后6 h内肺功能损害的高峰期出现于CPB后3 h.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期间吸入1.0 MAC七氟醚静态膨肺对CPB心脏手术后诱发的肺损伤并没有临床上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AX)对心内直视术患者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择期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TAX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予TAX10mg/kg,停机时追加TAX10mg/kg,手术结束时再补充TAX10mg/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CPB30min、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min、术后6h、12h和24h分别测定PT、APTT、纤维蛋白原FIB、FDP、D-D;记录术后12h、24h每公斤体重纵膈心包引流量和成分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PT及APTT在围手术期变化基本一致。与C组比较,T组FIB、FDP和D-D浓度在麻醉诱导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3时FIB浓度升高(P<0.05),FDP和D-D浓度降低(P<0.05),在T4和T5时FIB、FDP和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12h、24h每公斤体重纵膈心包引流量及术后成分输血量明显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量,其机制与抑制纤溶系统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氧通气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蔡宏伟  钟涛  孙蓓  龚华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81-183
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CPB)前后予以不同的吸入氧浓度通气对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组:100%FiO2组(n=9);L组:50%FiO2组(n=9)。H组CPB前和CPB再灌注期开始后应用100%氧气机械通气,L组相应时间应用50%氧气机械通气,两组患者入ICU后均采用50%氧气机械通气。于CPB前、CPB后60min记录CO、CI、SV,同时抽取静脉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H组患者转流前后CO、C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L组患者CO、CI在CPB后60min明显高于CPB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后60min两组患者血浆SOD活性均下降,MDA产生增加,H组SOD消耗较多(P<0.05),MDA含量高于L组(P<0.05);CPB后60min两组患者的cTnT较CPB前均显著升高,H组显著高于L组。结论在瓣膜置换术患者术中予以50%氧气通气,有利于减轻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A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 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 h F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手术后出血是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而肝素可防止CPB手术期间形成血栓,鱼精蛋白用于CPB结束后中和肝素而恢复正常凝血功能。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不同民族对肝素及其拮抗剂鱼精蛋白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成人患者,其中汉族30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为(33.60±17.44)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5∶15,体重38~67 kg,平均体重为(50.83±18.82)kg;维吾尔族患者30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为(38.55±16.6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12,体重41~70 kg,平均体重为(52.93±16.16)kg。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体外循环时间、心功能、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方面等一般性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分别测定静注肝素5 min前ACT基础值、注射肝素5 min后ACT值,经鱼精蛋白(1∶1.5)拮抗后ACT值以及肝素总用量和鱼精蛋白总用量,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CT基础值和经鱼精蛋白拮抗后ACT值在汉族和维吾尔族2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给予首次肝素(400 IU/kg)后,维吾尔族ACT值(374.30±58.88)明显低于汉族(719.45±13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93,P<0.05)。维吾尔族肝素总用量(522.09±81.33)IU/kg明显高于汉族(400.08±60.05)IU/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342,P<0.05),但鱼精蛋白总用量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汉族患者肝素抗凝效果优于维吾尔族患者,鱼精蛋白中和作用与维吾尔族患者相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