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各组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指导远端胃癌根治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 月至2014年9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远端胃癌患者773 例接受D 2(D 2 +)胃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773 例远端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为423 例(54.72%),各组淋巴结中发生转移的患者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NO.6、NO.3、NO.4sb 、NO.5 组淋巴结。N 1 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3、NO.6、NO.5、NO.4d 组淋巴结;N 2 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8a 、NO.7、NO.1 组淋巴结。50.68% 的患者出现NO.8a 组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性手术应注意NO.8a 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必要时应适当扩大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2.
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哨淋巴结 (sentinellymphnode ,SLN)是指最先接受肿瘤淋巴液 ,最早发生转移的淋巴结。目前 ,SLN活检 (sentinellymphnodebiopsy ,SLNB)的研究已在全身大部分脏器恶性实体瘤中广泛开展 ,成为当今肿瘤学和外科学研究的新热点 ,被视作“过去10年间 ,肿瘤外科中最有影响的贡献”[1] 。SLN的理论和SLNB技术在黑色素瘤和乳腺癌中的研究和应用已较成熟 ,西方国家有些医院已在临床用SLNB替代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2 ] ,被誉为“乳腺癌外科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3] 。而将SLN概念引入胃癌的研究迄今报道不多 ,结果不一 ,其可行性也有争议 ,但从已取得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 ,SLN理论同样适用于胃癌 ,并有可能给胃癌外科带来突破性的变革[4 7] 。本文结合文献重点论述胃癌SLNB的临床意义。1 准确判定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 ,指导胃癌的淋巴结清扫 ,使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免于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的清扫是胃癌手术的关键 ,也是目前胃癌外科争论的焦点。广泛性的淋巴结清扫 (extend edlymphnodedissection ,ELND)手术 ...  相似文献   

3.
胃癌前哨淋巴结研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扫有癌转移的淋巴结是胃癌根治性切除的基本要求。理想的解决方案是找到一种在术前或术中准确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方法,对不同的病例实施个体化的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检测前哨淋巴结对指导胃癌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淋巴结清除术的原则和适应证。方法:采用病理组织不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转移淋巴结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及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8%,以No3、No7为高;不同病期的转移率有明显差别;转移淋巴结数量、级别和类型是反映胃癌生物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癌栓( )、FDP、TPA高表达,E-cd低表达和DNA含量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胃壁内注射CH40,认识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规律,切除标本美蓝染色结合淋巴结连续切片,对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针对胃癌淋巴结清除率、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检出率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对选择合理根治术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4年间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361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而在相同浸润深度时,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 对于浸润深度相同,而淋巴结转移程度不同的胃癌,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邓靖宇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0):1489-1491
规范联合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目是取得胃癌治疗较佳疗效的保障,淋巴结转移数目联合阴性淋巴结数目能够提高胃癌患者预后评估准确性。最新研究表明:1)淋巴结转移的数目是目前最佳的评估胃癌预后的淋巴结转移分期方式;2)规范的淋巴结清扫应该遵从清扫范围达到D2而清扫淋巴结数目不低于15枚;3)阴性淋巴结数目是一个新的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淋巴结转移在胃癌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中的新进展和观点作一适于临床胃癌诊治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淋巴结清除术的原则和适应证.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转移淋巴结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及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8%,以No3、No7为高;不同病期的转移率有明显差别;转移淋巴结数量、级别和类型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癌栓(+)、FDP、TPA高表达,E-cd低表达和DNA含量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胃壁内注射CH40,认识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规律,切除标本美蓝染色结合淋巴结连续切片,对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针对胃癌淋巴结清除率、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检出率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对选择合理根治术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因胃癌死亡的人数居恶性肿瘤之首[1],关于胃癌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胃癌一般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因此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与预后直接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胃癌的手术方式及淋巴结清扫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存在争论[2-3].本文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现状与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1980~1990年间施行胃癌根治手术,检取10个以上淋巴结均无转移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病理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浸润深度较浅,其中近29.8%为早期胃癌(31/104)。5年生存率为76.0%(79/104)。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施行根治术后预后较好,浸润深度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淋巴管癌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比较淋巴管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1)浸润深度及生长方式影响淋巴管癌栓的发生;2)只有在元淋巴结转移的条件下,淋这癌栓才会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结论:淋巴结转移对一影响明显高于淋巴管癌栓。  相似文献   

12.
淋巴结转移度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结转移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随访资料,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来评估这些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245例手术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 758个,病理学报告112例患者共有220个淋巴结发生转移,总体转移率为45.71%,淋巴结转移度为0.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残留状态、淋巴结状态和淋巴结转移度对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肿瘤残留状态、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和淋巴结转移度均可作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采用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不能明确影响pN1患者的预后,而淋巴结转移度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强的敏感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阴性淋巴结数目预测胃癌术后生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腾  华东  郁皓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101-103
目的:评价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区域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选取有明确术后病理资料且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随访资料完整、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超过6 个月的根治术后胃癌患者共485 例,按照不同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单独分组分析。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因素,Kaplan-Meier 方法绘制术后无瘤生存曲线,并比较各组中无瘤生存率间的差异。结果: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独立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以及术后病理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在T3N0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1~4 枚和≥5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 和55.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 和24.9%(P=0.025);在T3N1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3 枚、4~9 枚和≥10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3% 、39.1% 和52.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 、6.0% 和17.1%(P<0.001);在T3N2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为≤7 枚和≥8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1.5% 和35.0%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8% 和5.0%(P=0.015)。 结论: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 的胃癌病例,术后病理资料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可反映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以及评价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是影响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Introduction

Clinical practice of retrieval of segmental (station 13) and subsegmental (station 14) lymph nodes for pathologic examination varies during lung cancer surgery.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omitting retrieval of nodes from stations 13 and 14 could affect outcome evalu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N0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nalyzed 442 patients with NSCLC who were treated with both R0 resection and systematic mediastinal lymphadenectomy with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stage pN0 NSCLC. The study group included patients in whom N1 nodes including stations 10 to 14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ed patients in whom stations 10 to 12 only were investigated.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parameters of the groups were balanced by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d oncologic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the log-rank test.

Results

A total of 435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170 in the study group and 265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tudy group, a mean ± SD of 5.0 ± 3.0 nodes per case were collected from nodes 13 and 14. After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143 cases were included in each group. Overal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improved in the study 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27 and P = .021, respectively). T staging and intrapulmonary node collection wer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N0 cases.

Conclusion

Inferior oncologic outcomes of pN0 cases without intrapulmonary node retrieval suggest that the procedure of 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 retrieval may play a role in outcome evaluation for pN0 NSCL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结转移及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胃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病例样本共计96例,对这96例胃癌样本采用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相对表达量及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C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特征如大小、发病的部位、侵袭深度,肿瘤的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远处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方面,淋巴受累组的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VEGF-C表达水平与MVD差异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C相对表达量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 月~200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132 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早期胃癌在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数目、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分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组获随访126 例,6 例失访,随访率为95.5% 。3 年生存率为91.3%(115/126),5 年生存率为84.9%(107/126)。 单因素分析经Kaplan-Merier 分析筛选出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预后关系密切(P=0.001)。 结果表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黏膜内癌患者的生存率与黏膜下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或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综合分析自2005年1月至今公开发表的有关COX-2与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文献资料,按照文献入选标准,有13项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本次研究,应用RevMan5.0.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OR=24.70,95%CI:15.93~38.31,在肿瘤转移组中COX-2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OR=4.94,95%CI:3.50~6.77。结论COX-2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统计学关联,并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