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激光老视逆转术治疗老视的两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激光老视逆转手术(LAPR)治疗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来自于阿根廷的35例61眼(A组)、印度的14例26眼(B组)接受手术治疗。年龄40~60岁,近视、远视和散光均小于1.0D,双眼未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20/40,近附加度数大于 1.0D。采用紫外或红外激光于角巩缘外的巩膜区对称性放射状切开4对(8条)切口,每条切口长度约4.5mm,深度约500μm至600μm,宽度约0.6—0.7mm,观察术后结果。结果:进行LAPR手术的87眼中有6_4眼术后近视力达到J3或更好。A组平均年龄为53.2岁,随访6m后发现:21眼(34.4%)近视力达J1,16眼(26.2%)近视力达J2,4眼(6.6%)近视力达J3,2眼(3.3%)近视力达J4,2眼(3.3%)近视力达J5,8眼(13.1%)近视力达J6。如果排除6个薄巩膜或切削浅的患者,结果则为:51%的患者近视力达J1或更好,90%的患者近视力达J2或更好,100%的患者近视力达J3以上。术后随访发现近视力无明显回退(最长随访时间为12m)。术前近附加为 1.0至 3.0D(平均 2.27D),术后近附加为0.0至 2.0D(平均 0.31D)。B组平均年龄为46.1岁,最短随访时间为8m,最长随访时间为28m,术前无一患者近视力可达J3,术后87.5%的患者可达到J3或更好。平均调节幅度由术前1.9D提高到术后3.6D(Kadlambi-Ranger调节测量尺测量),近附加由术前 1.7D到术后 0.2D。2眼(7.7%)术后3m近视力回退,1眼(3.8%)近视力无明显改善。术后远视力无明显改变,眼压平均降低2—3mmHg,然而大多数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眼压会逐渐恢复到术前值,且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阿根廷和印度等国的研究结果表明LAPR手术是安全、有效、低回退性的一种老视逆转术。  相似文献   

2.
激光老视逆转术治疗老视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激光老视逆转手术(laser presbyopia reversal,LAPR)治疗老视的技巧、并发症及初步效果。方法使用紫外激光对2例患者于角巩缘外的巩膜区对称性放射状切开8条切口,并观察术后第1天、第3天、第9天、第30天、第90天、第210天的检查结果。结果术后裸眼近视力、远矫下近视力、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提高,近附加度数减少,210d后的手术效果有少量的回退,裸眼远视力与矫正远视力基本无变化,眼压无明显下降,眼轴、前房深度无明显改变。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年龄阶段,LAPR治疗老视安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激光巩膜切开术治疗老视4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介绍一种美籍华人J.T.Lin发明的用激光在巩膜面上作放射状8道切口,1、2d后即改善老视眼的近视力而不影响角膜及远视力的手术方法、技巧、适应症、回退率、并发症及其原理探讨。方法 在表面麻醉下以模具划分并标明角膜缘外0.5-5mm的巩膜面上4个象限45°、135°、225°、270°的4个座标,分开球结膜,以Lin激光在各座标作2条放射状切口,深至巩膜棕黑层,回复结膜,电热凝合,手术完毕。结果 已在10余个国家开展此项手术,病例已超过500例.新近已在我国完成4例,年龄40-65岁,追踪36月,85%近视力恢复到J1-J5之间,增加屈光度1D-3D,患者满意度达90%,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激光巩膜切开术治疗老视眼操作简易、安全度高、回退率低,为一种新的较为埋想的老视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巩膜扩张术治疗老视的二例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勤美  倪海龙 《眼视光学杂志》2000,2(4):241-242,238
目的 :了解Schachar巩膜扩张术治疗老视的技巧、并发症及初步效果。方法 :采用标准Schachar方法进行 2例老视手术 ,并观察术后 1天、1、2周、1、2个月的检查结果。结果 :术后裸眼远视力无明显损失 ,矫正远视力无变化 ,屈光度的变化不一致 ,近附加度数有减少的趋势 ,远矫下近视力有改善的趋势 ,眼压没有明显下降。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以Schachar方法进行老视手术是简便、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激光老视术后调节的双因素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于“激光老视治疗”的临床结果及基于弹性改变假说及晶状体前移及晶状体松弛模式的眼调节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光在模型眼中的传导原理 ,导出了总屈光力因晶状体与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折射率而改变的函数。使用晶状体伸张及调节实验值导出与总屈光力变化相关的眼参数的实验方程。激光术后调节幅度使用林氏动态模型进行描述 ,此模型含晶状体的前移及松弛两个分量。同时提出林氏 卡达假说 ,认为术后调节改变及低回退率来自于巩膜 睫状肌弹性的增加。结果 :调节 (AA)幅度大约为晶状体屈光力改变的 73%~ 76 % ,并且与睫状体的收缩及晶状体厚度增加呈非线性变化。我们提出对于 2 .0D的调节可由晶状体松弛 (LR)或前移 (AS)或LR及AS两者组合而达到。对于硬化的老年晶状体 ,AS是主要因素。结论 :激光老视治疗 (LAPP)的临床结果可由光在眼球的传导方式计算及由弹性改变假说和包含晶状体前移和松弛的动态模型的调节机制来分析 ,其中动态模式包含晶状体前移及松弛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32例(64只眼)因远视眼老视行LASIK患者的资料.术前屈光度数:球镜为+0.75~+3.00 D,柱镜为0.00~+1.75 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数:主视眼为0.00~-0.50 D视远,非主视眼为-1.50~-2.50 D视近,目标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术后双眼裸眼远近视力、角膜形态、屈光度数及对比敏感度等.本研究采用t检验、X2检验、SNK-q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2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及等于或高于J4的患者分别为53.1%(17/32)及87.5%(28/32).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屈光力较术前[角膜直径3 mm区域为(44.12±1.38)D、5 mm区域为(43.42±1.53)D]均有明显增加,且对应的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如主视眼术后1、3、 6、 12个月分别为-0.514±0.053、-0.416±0.065、-0.389±0.076、-0.368±0.087,亦呈负值增加(t=19.25,12.14,9.82,8.11;P<0.01).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 D和±1.00 D以内者主视眼分别为87.5%(28/32)、100.0%(32/32),非主视眼分别为56.2%(18/32)、90.6%(29/32).术后6个月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0.45,0.37,1.06,0.64;P0.05);术后12个月主诉有干眼症状的患者占15.6%(10/23),满意度调查84.4%(27/32)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单眼视原理采用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共32例(64只眼)近视眼患者,平均年龄(38.5 ±2.7)岁;主视眼行常规LASIK,非主视眼行多焦点LASIK.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焦深、波阵面像差等.对计量资料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检验水准α为0.05,对数据进行双侧检验.将调节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手术前后球差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访6~11个月,平均(7±3)个月.非主视眼术前近视力为(LogMAR-0.082±0.220),术后6个月为(LogMAR-0.004±0.213),术后较术前提高(t=4.108,P=0.009);主视眼术前近视力(LogMAR-0.055±0.218),术后6个月为(LogMAR-0.034±0.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P=0.334).术后6个月6 mm拟合球面Q值,非主视眼平均为(0.08±0.27),主视眼平均为(0.46±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P=0.000).非主视眼术后角膜中央区出现高屈光力范围(手术预期视近区域),平均为(5.64±3.05)mm2;术后6个月,非主视眼4只眼(12.5%)出现正球差,平均均方根值为(-0.204±0.19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600);主视眼无正球差出现,均方根值为-0.791~-0.083μm,平均(-0.470±0.208)μm,和术前相比负球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2,P=0.000),术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4,P=0.000).非主视眼术后6个月调节幅度较术前增加(0.84±0.61)D,主视眼较术前降低(0.10±0.67)D.非主视眼手术后调节力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球差改变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前近视安全、有效.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伪调节,角膜多焦点性质和非球面性是手术后伪调节产生的根源,伪调节和术后负球差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近视伴老视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43例82眼35岁及以上近视屈光不正患者行激光角膜手术,采用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随访3a。观察术后1、2、3a时的裸眼远、近视力和屈光度变化、视觉满意度情况。

结果:术后1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81眼(99%),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75眼(91%),等效球镜平均为-0.64±0.63D,总体满意率为91%; 术后2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79眼(96%),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69眼(84%),等效球镜平均为-0.62±0.59D,总体满意率为86%; 术后3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77眼(94%),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62眼(76%),等效球镜平均为-0.55±0.56D,总体满意率为81%。所有入选病例均未出现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1眼等效球镜为-10.00D的患者1a后出现-1.75D的回退,尊重患者意愿为患者进行二次补矫。

结论: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近视伴老视患者远期疗效安全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随时间延长部分患者视近能力逐渐减弱,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Custom-Q引导的改良单眼视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患有近视、散光的老视患者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在华西医院近视中心实施改良单眼视LASIK手术的老视患者10例,主视眼屈光度全矫,实施传统LASIK切削;非主视眼保留-1.50 D球镜度数,实施“Custom-Q”引导的非球面性切削,实现改良的单眼视,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非主视眼和双眼的远、近视力,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用眼舒适度、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术后满意度.分别对结果进行单因索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①视力:与术前相比,术后非主视眼单眼的裸眼远、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眼同时视的裸眼远、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稳定性:非主视眼的单眼和双眼裸眼视力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安全性: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非主视眼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满意度:术后主观评分8.40±0.88,问卷调查显示用眼舒适度和眼镜依赖度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27、-2.609,P<0.05).结论 运用Custom-Q改良的高级单眼视可用于矫正患有近视、散光的老视人群,可同时获得较好的远、近视力,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眼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对患者视觉质量、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屈光不正伴老视的患者172例中124例施行单眼视LASIK(主视眼按最佳矫正远视力完全矫正,非主视眼近视者低矫-0.75~-2.00D,远视者过矫0.75~2.00D),35例放弃手术,13例患者双眼全部矫正。观察术后1d;1wk;3mo时的检查结果。结果:术后3mo单眼视LASIK组124例患者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1~J3。无因为难以耐受的不适而需要戴镜补充矫正或再次手术者。双眼完全矫正组术后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3~J6,8例(62%)视近困难,需配近用眼镜。结论: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安全有效。单眼视治疗在设计手术方案时需根据患者年龄及调节能力、近附加度数、阅读距离、工作性质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多焦点非球面切削模式治疗远视型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6例(72眼)远视型老视患者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后用准分子激光SUPRACORTM老视矫正技术矫正远视后在角膜中央区进行老视矫正,检测手术前后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形态学数据,眼压(IOP),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变形指数及患者术后主观感受,术后随访24个月。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非正态分布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两两比较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24个月裸眼远视力为0.1(0.5~-0.1)logMAR,与术前[0.2(1.0~0.0)logMA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1);术后24个月裸眼近视力为0.2(0.8~-0.1)logMAR,较术前[0.55(1.3~0.3)logMAR]提高(6.75±1.81)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4,P<0.01)。术后24个月球镜度为-0.25(-1.25~+1.25)D,柱镜度为-0.24(-1.25~0.00)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14、-3.87,P<0.01),术眼屈光度由术前的远视状态变为轻度近视漂移。术后24个月角膜中央3 mm区屈光力(43.97±1.67)D,较术前的[(43.33±1.51)D]有所提高(t=16.85,P<0.01),角膜中央5 mm屈光力及后表面屈光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IOP、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变形指数术后大于术前(F=4.88,P<0.01),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主观感受进行量化评价,得分为(80±16)分。结论准分子激光多焦点非球面模式切削治疗远视型老视术后能提高患者远、近视力,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檄后相对性调节的变化.方法 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58只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只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只眼),于术前、术后10d、1月和3月测定正负相对调节.结果 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0 d和1月的负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比术前有所增加(p=0.019),框架眼镜组术后各期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0d正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术前角膜接触镜组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28),但是术后10 d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结论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出现的暂时性正相对调节量的下降是术后早期出现视疲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老视验光配镜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老视患者与一般老视患者老视验光配镜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mo以上的老视患者50例,一般老视患者47例,年龄40~88岁。根据患者的阅读需要和距离,进行客观和主观验光。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内障术后老视的验配与一般老视患者的验配存在差异,差异有显著性。白内障术后老视患者不同年龄组间没有差异。一般老视患者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近附加验配与一般老视患者不同,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应该根据被测眼的调节参数进行精确的验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应用单眼视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21例(26眼)及24例(41眼)老视患者分别接受CK和LASIK治疗,术前患者屈光度球镜+0.75~+2.0D,散光≤+0.75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5D,非主导眼矫正为-1.5~-2.5D近视状态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结果:术后1aCK组和LASIK组双眼裸眼视力≥0.8且近视力≥J3者分别为52.4%、66.7%,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81.0%、87.5%,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相差±0.5D以内者分别为42.3%、70.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散光度在±0.75D以内者分别为57.7%、92.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角膜光学视功能区CK组和LASIK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眼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明显下降;术后1a患者术眼有干眼症状者CK组为3眼(11.5%),LASIK组为8眼(19.5%),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和LASIK治疗老视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2年眼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RK术后2年的眼压变化情况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对接受PRK手术的121只术眼进行了2年的跟踪观察。术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以下;Ⅱ组:-6.25D--9.00D;Ⅲ组:-9.25D以上,并对术眼不同阶段NC测量值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各组PRK术后NCT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切削厚度与眼压差存在显著相关性,术后眼压发生有规律性变化与术后常规应用激素类药物有关。结论:PRK后NCT眼压测量值 低于术前并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术后眼压与角膜厚度,角膜切削厚度,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及拂炎眼液的用药时间,次数有关,并且测量值受NCT工作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比值的变化.方法 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5例(50只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分为戴框架眼镜组11例和角膜接触镜组14例,采用Von Grade法测量各组术前戴镜和术后裸眼1个月及3个月远距、近距水平隐斜,根据公式得到计算性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戴框架眼镜组术后1、3个月计算性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而术后6个月计算性AC/A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个月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3个月和6个月AC/A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AC/A值较术前先减小,以后逐渐上升,至术后6个月时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手术对老视前期近视患者计算性AC/A值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眼),比较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负镜片法),并将第10天的调节幅度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7.15±1.02)D、(6.14±1.32)D、(6.69±1.43)D和(7.17±1.15)D;框架眼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32±1.07)D、(5.49±1.06)D、(5.90±1.33)D和(6.31±1.19)D。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的调节幅度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第3个月时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接触镜组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04).但是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降低是暂时性的。不会引起患者老视的提早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中央多焦点非球面切削模式(老视消融术)治疗老视的疗效及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医院收治的老视患者共150例,以随机数表分为常规组(75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研究组(75例,准分子激光SUPRACOR技术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术后1d、7d、1个...  相似文献   

19.
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n ZD  Feng B  Cheng B  Zou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601-604
目的 探讨使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乳化系统行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Dodick ARC激光乳化仪对晶状体核硬度为N1 .0 ~N4.0 级 (LOCSⅢ白内障分类系统 )的白内障患者 52例 (52只眼 )行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行常规眼科检查 ,记录术中情况、视力、角膜厚度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时间 >6个月。结果在全部术眼中 ,顺利完成手术 2 8只眼 ,术中改术式为超声乳化 2 4只眼 ,晶状体后囊膜破裂 2只眼 ;术后重度角膜水肿 3只眼 ,1~ 2周后缓解。术前视力 <0 0 5者 1 9只眼 ,0 0 5~ 0 3者 2 8只眼 ,0 4~0 5者 5只眼 ;术后视力≤ 0 3者 1只眼 ,0 4~ 0 5者 1 2只眼 ,0 6~ 0 9者 2 5只眼 ,≥ 1 0者 1 4只眼。平均角膜厚度术前为 0 59mm ,术后 3个月为 0 60mm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97)。结论使用Dodick ARC激光乳化仪行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手术设备和操作技能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双面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后巩膜加固术后高度近视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8例(36眼)后巩膜加固术后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数稳定1a以上,行准分子激光双面原位角膜磨镶术,观察其术后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结果:17例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1例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近视屈光度由术前-11.58±1.57D减小至术后3mo时-0.51±0.96D。结论:准分子激光双面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后巩膜加固术后高度近视具有可预测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