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67岁,老年女性,于2004年1月8日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乳晕区单纯癌,中间型,组织学Ⅲ级,乳头(+),伴派杰病,皮肤(+),中上、中下、中外、中内(-),淋巴结a/20,病理学分期:T4bNlbivM0,ⅢB期。免疫组化:ER(-),PR(-),Her2(-)。术后行CMF方案辅助化疗6周期,未行内分泌治疗及放疗。患者于2008年4月发现右胸壁手术瘢痕处出现质硬结节,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与复发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简称肝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10年在我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1个月以上的42例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追踪观察。每隔2个月对患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其中16例出现复发,26例未复发。同期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LC患者术后CD3+、CD4+、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T淋巴细胞较未复发组低,以复发时最为明显,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延长,复发组的CD4+和CD4+/CD8+的比值逐渐升高,CD8+、CD3+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而未复发组的CD4+、CD3+T淋巴细胞则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论PLC患者术后普遍且比较持续地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动态监测PLC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评估肝癌根治术后预后和潜在复发风险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地塞米松与布比卡因混合剂(简称地塞米松合剂)用于甲状腺肿瘤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甲状腺癌行颈清术的患者除外),ASAⅠ~Ⅱ级。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后使用静脉泵自控镇痛,为芬太尼10μg/mL,2mL/h,0.5mL/15min。B组为皮内注射镇痛,沿胸锁乳头肌外缘平下颌角至锁骨上缘连线,用地塞米松和布比卡因合剂行皮内给药,进针深度约0.1cm,每个皮丘注入1~1.5mL药液,间隔约1.5cm。注射后,两组患者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h开始评分,分别记录2、4、6、8、10、12、24h的VAS评分。结果术后VAS评分A组各时间段均值为2.30±1.04,B组为2.46±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注射地塞米松合剂对甲状腺肿瘤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与静脉泵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观察术后辅助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作用。方法 2000年6月~2003年12月,观察64例ⅠB~ⅢA期行完全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接受术后长春瑞滨+顺铂(NP)方案或紫杉醇+卡铂(TP)方案化疗的化疗组和仅行术后观察的观察组,然后以Kaplan-Meier法对两组病例的1、2、3、4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化疗组的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93.9%、84.6%、71.4%、58.4%,观察组分别为93.6%、83.1%、63.5%、43.1%,两组间3年和4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与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个月和47个月(P〈0.05),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16个月(P〈0.05)。结论 术后含铂辅助化疗可以延长完全切除病灶的ⅠB~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9岁。2007年6月13日因右上腹部胀痛,CT发现腹主动脉右旁软组织肿块(最大径约9cm),在我院肿瘤外科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后下方、胰头上方、肝胃韧带右侧、右侧肝肾韧带左侧、腹主动脉、腔静脉前方可触及腹膜后巨大肿块,界限不清,周围固定,无法手术切除。病理活检结果提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LCA(+++),CD20(++),CD79a(+),CD3(-),CD45Ro局部(+),CKPan(-),EMA(-)。骨髓及外周血涂片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5岁,于2003年12月无意发现右乳外上象限3cm×4cm肿块,质硬,无痛,活动度差.在当地医院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实体癌.淋巴结转移2/14,ER( ),PR(-),CerbB2( ).临床分期T2N1M0.行术后辅助化疗7周期(紫杉醇 阿霉素).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静脉导管化疗致后组颅神经受损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36岁,左乳腺癌术后。术前分期T1NOMO Ⅰ期,术后病理示淋巴结转移14/14。于2000年12月28日入院,2001年1月2日经右上肢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插入长度42cm。随后行泰素 铂尔定化疗,每4周1次,共化疗5次。患者置管侧肢体及颈部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按计划继续行CEF(环磷酰胺 表阿霉素 5.氟脲嘧啶)化疗。于5月9日首次输注表阿霉素过程中,患者出现右侧由颞颌关节至头颅的放射性疼痛,  相似文献   

8.
Ⅲ 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与目的 法国的IALT(International Adjuvant Lung Cancer Trial)显示术后辅助化疗使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5%,加拿大的JBR10和美国的CALGB9633的结果提示第三代化疗药物能进一步提高早期(ⅠB~ⅡB期)NSCLC术后的疗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术后化疗对完全性切除术后ⅢA-N2期NSCL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术后确诊为ⅢA—N2期NSCLC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术后化疗组(79例)与单纯手术组(71例)。术后化疗组的患者接受长春瑞滨或紫杉醇+卡铂化疗,每3周一次,共4周期。结果 术后化疗组86.1%(68/79)的患者接受了4个周期的化疗,没有患者死于与化疗相关的毒性作用。25%的患者出现Ⅲ~Ⅳ度白细胞减少,2%的患者出现发热型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56%、35%。全组中位生存期为879天,1年、2年、3年总生存率为81%、59%、43%;无瘤中位生存期为620天,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为63%、45%、25%。术后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897天,单纯手术组为821天(P=0.0527);术后化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4.71%、76.28%、49.62%,单纯手术组分别为88.24%、60.13%、43.73%,其中1年、2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956、2.427,P均<0.05)。脑转移为最常见的首发转移部位,占26.0%(39/150),其中术后化疗组为22.8%(18/79),单纯手术组为29.6%(21/71)(P〉0.05)。术后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中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12天、512天(P=0.122),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7.6%(P〈0.01)。全组出现脑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90天。结论 ①术后化疗虽不能显著延长ⅢA—N2期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但显著提高了1年、2年生存率。②术后化疗没有减少ⅢA-N2期NSCLC患者脑转移的发生率,但推迟了脑转移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肉瘤(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癌肉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9月收治的3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以无痛性肉眼血尿或尿频为主要症状,B超或CT示膀胱占位.膀胱镜检示膀胱肿瘤1例2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例术后辅以化疗、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由上皮和间质两种恶性成分组成,均诊断为膀胱癌肉瘤,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K(-)、LCA(-)、CD20(-)、CD45RBo(-)、NSE(-)、Myo(++)、CgA(-)、Syn(-)、Vim(-)、Des(-);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Vim(++)、CK(++)、Des(-)、Actin(-)、CD68(++)、S-100(-)、MyoD1(-)、Myo-genin(-)、SMA(-),1例术后随访30个月死于肺、肝转移,1倒术后随访8个月死于肺转移,另1例则失访、结论:膀胱癌肉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恶性肿痛,生物学行为独特,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进展迅速,预后差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尽早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82岁,发现头顶部包块增大一年余,流血、破溃不愈半年。2005年10月,患者发现头顶部有一约0.5cm×1cm包块,微隆起于头皮。后包块逐渐长大,无疼痛,在当地医院行头皮肿瘤切除活检术,病理示:头皮血管瘤伴感染及表而破溃,局部细胞生长活跃。免疫组化:CK34在量血管(+)、CK表面上皮及汗腺(+)、FⅧ部分血管(+)。此后未行其他特殊治疗,包块逐渐增大、流血,半年后,患者额顶正中出现一包块,增大、破溃、不愈于2006年11月入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2组:G+E(全麻+硬膜外)组和G(单纯全麻)组。均采用超前镇痛和PCIA。观察术后48h内(2,4,8,24,48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h G+E(全麻+硬膜外)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术后24h内PCA按压次数G+E(全麻+硬膜外)组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G+E(全麻+硬膜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恩度联合含培美曲塞方案治疗复发耐药骨肉瘤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例1,男,20岁。患者2004年5月因右胫骨近端骨肉瘤在外院行右大腿中段截肢术,术后化疗6个周期(IEP:IFO2.0g d1~3+THP40mg d1+DDP20mg d1~3,1个周期,MTX8gd1+DDP80mg d15+THP20mg d15,d16,d17,5个周期),化疗不良反应较重,患者难以耐受。于化疗后2005年6月开始予CTK细胞、IL-2生物治疗。2005年8月中旬出现咳嗽、咯血,胸片及CT示右下肺肿块约6cm×7cm,考虑肺转移。分别于2005年8月和12月在外院行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后患者咳嗽症状一直未能缓解,多次复查CT示右肺多发转移瘤,肿块较以前增多、增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膀胱癌行膀胱全切术患者216例,其中术后复发尿道癌15例(6.9%),复发平均时间18(3-46)个月.15例患者术后因肉眼血尿(7例)、血性分泌物(3例)及排尿不畅(5例)再次就诊.均经尿道膀胱镜检查及尿道冲洗细胞学检查确诊.尿道镜活检报告为尿道尿路上皮癌,病理分期为Ta-T1.15例均行TUR术,术后辅以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结果:1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6(6-52)个月.其中12例患者健在,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14个月肿瘤复发,行全尿道切除+尿液转流术,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再次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8个月肿瘤复发,行全尿道切除+阴道前壁、侧壁、子宫及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9个月死于肿瘤多发转移;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复发尿道癌可应用TUR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且生活质量较高.早期诊断与治疗是保证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病例一,患者,女性,17岁。右下肢疼痛半年,股骨局部肿块一个月余。CT示:有股骨下段干骺端骨质破坏(图1),以右侧股骨下段骨肿瘤入院,行肿瘤刮除术。术后3个月出现头痛、头昏、呕吐,CT示右脑室占位性肿块(罔2),脑室肿块切除;病例二,患者,男性,41岁,右小腿疼痛伴局部肿块2个月。X示胫骨中段骨质破坏,边界尚清,  相似文献   

15.
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完全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仅占半数,远处转移在复发病例中占大多数,总体疗效难以令人满意;而Ⅲ期NSCLC为局部晚期肺癌,其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如何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是目前的热门课题。本研究对Ⅰ~Ⅲ期术前行诱导化疗即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的NSCLC患者与术后辅助化疗(手术+术后化疗)患者进行随访并比较,以探讨新辅助化疗对NSCL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75岁,因吞咽困难1月余于2015年4月10日就诊于本院。患者1月余前吃饭时突然感觉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呕血、黑便、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不适。遂至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食管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贲门黏膜病变,幽门管息肉灶。病理检查示,食管38 cm少量鳞癌组织,幽门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肠化、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继而来本院胸外科就诊,查体示,意识清,精神可,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病理征阴性。本院胃镜复查示,食管距门齿32 cm 可见Ⅱc 样病变,大小约0.5 cm,食管距门齿38~42 cm可见溃疡样病变,大小4 cm ×2 cm,胃底可见糜烂,大小约1.5 cm,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癌。活检病理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另见一块组织可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距门齿40 cm)鳞状上皮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图1)。(胃底)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2)。诊断为食管癌、早期胃癌。胸外科考虑直接切除食管与胃病灶的范围较大,吻合困难,遂建议患者至消化内科先行内镜下处理上段病灶,治疗恢复后转胸外科继续手术治疗下段病灶。患者遂于2015年4月29日在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2~38 cm可见Ⅱc样病变,予ESD切除;距门齿41 cm,可见一大小为2 cm BorrmannⅡ型病变。胃底后壁可见一大小为1.5 cmⅡc 样病变。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伴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四周及基底切缘均阴性(图3)。术后恢复良好,6天后出院。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后,于2015年5月26日在本院胸外科全麻行“右侧胸腔镜+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探查:食管癌根治术+管状胃成形+胃食管胸内吻合+右下肺肺大疱切除+迷走神经离断+复杂黏连松解+术中快速病理+胸腔闭式引流+腹腔引流术”,术中冰冻切片示,(食管下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大小1.5 cm ×1.2 cm,溃疡型,浸润至浅肌层,距上切缘2.5 cm。(食管胃连接处)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小2 cm ×1 cm,上下切缘均阴性。术后病理检查示,(食管旁淋巴结)0/3阳性,(贲门旁淋巴结)0/1阳性,(腹腔干旁淋巴结)0/1阳性,(肝总动脉旁淋巴结)0/4阳性,(脾动脉旁淋巴结)0/1阳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5天后出院。  相似文献   

17.
应荣培 《中国肿瘤》2007,16(6):478-47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合理方案。[方法]将71例胃癌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组(TEN)32例,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组39例.分别于术后24h后予营养支持,临床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并发症。[结果]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时间TEN组较EN+PN组略短(P〉0.005),胃肠道相关并发症TEN高龄患者(年龄〉60岁)较EN+PN高龄患者多(P〈0.05),但TEN组非高龄患者与EN+PN组非高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胃癌患者术后EN应联合应用PN.逐渐过渡TEN,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4岁,2009年4月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于当地医院就诊。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质硬、不活动、无压痛。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术中见肿物分别为5.5cm×4.0cm、5.0cm×4.0cm大小,包膜完整,无周围组织侵犯;术后病理:甲状腺嗜酸细胞癌,伴少量血管侵犯,切缘阴性;免疫组化:TTF-1(+++)、Tg(部分+)、CK8/18(+)、PCK(+)、VIM(+)、Syn(-)、Cga(-)。  相似文献   

19.
患者 患者,女,51岁,于2006年3月体检时胸部X线片示右肺肿物。当时无明显不适,其后肿物逐渐增大。5月底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中叶靠近右主支气管处占位,大小约1.0cm×2.0cm。支气管镜活检病理为腺癌。2006年6月1日于该院行右肺全切术,术后病理为中分化腺癌。术后采用NC(长春瑞滨+卡铂)方案化疗4个周期,经查CT疗效评为病变稳定(SD)。2007年6月患者自觉右耳视物欠清,赴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白内障时检查发现右眼球后微小占位,MRI示右侧球壁肿物,大小为1.5cm×0.5cm。遂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示:右侧眼球内后壁转移。2007年6月至12月口服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数日后咳嗽等症状明显改善,复查CT疗效为部分缓解(PR)。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宫颈癌根治术后镇痛及术后快速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镇痛采用舒芬太尼和格拉司琼,观察组术后镇痛加用右美托咪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后1 h、6 h、12 h、24 h、48 h疼痛情况,采用Ramesay评分法评价患者不同时间点镇静状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amesay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 h、12 h、24 h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6 h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高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镇痛,可以提高镇痛镇静效果,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