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吉林医学》2019,(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有无高尿酸血症分成高尿酸血症组(40例)与无高尿酸血症组(40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检测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水平。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膜厚度,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数量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分析高尿酸血症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数量与IMT均显著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肾功能衰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高尿酸血症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Hcv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Hcy水平为(32.69±19.54)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7.14±4.98)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4.72±10.53)μmol/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清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P<0.01).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血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总积分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总积分(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7.2%)(P〈0.05),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惠普New 1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D、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管腔内径及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软斑、硬斑)、部位、数量。晨采空腹血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血TC、TG、HDL-C、LDL—C、VLDL-C及血糖,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颈动脉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和血压,测定尿酸及其它生物化学指标.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颈动脉组(394.53±68.29)比(323.43±55.74),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χ2wald=4.33,P=0.038,OR= 3.68).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毛锐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06-111
脑血管疾病容易致死和致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80%为脑梗死。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全身多处动脉均可发生,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颈动脉是AS最常累及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80例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粥样斑块性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双侧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混合斑最多,脑梗死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内动脉狭窄率比较显示两组中均以轻度狭窄比例最高,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合并症患者.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应早期制定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和追踪观察,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血尿酸(UA)水平与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79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同时测定他们的血UA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血UA平均水平(349.55±88.2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21.53±88.20μ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塞组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UA水平(376.31±86.70μmol/L)高于未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312.24±77.22μmol/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UA水平与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UA水平与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关系,血UA是独立的致脑梗塞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2例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无脑血管病临床事件的其他住院患者160例为对照组,通过测定其血清UA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分析血清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清UA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血清UA水平与脑梗死病情轻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血脂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特点。方法 180例ACI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粥样斑块并测量其大小。按结果分为CAS组62例(其中易损斑块32例,稳定斑块30例)、内膜增厚组48例及颈动脉正常组70例;并检测患者血浆LPA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1);易损斑块亚组的血浆LP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IMT增厚,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6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选取正常对照组66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彩超异常率为81.1%,与正常对照组(4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颈动脉严重狭窄伴软斑块形成是卒中高危状态,应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发生者和未发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700例TIA患者在随访期有186例发生脑梗死,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多为同侧发生;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发生脑梗死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82例,发生脑梗死64例;溃疡斑73例,发生脑梗死58例,其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