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的建立及MRI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一种脑肿瘤,对胶质瘤的基础研究及实验性治疗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稳定的胶质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在SD大鼠右尾状核区接种C6细胞,建立类似于人脑胶质瘤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在立体定向条件下,左右尾状核区接种1×106个C6胶质瘤细胞,接种后观察实验大鼠的生成状态,分别于接种后1,2,3周时进行MRI检查.在实验三周时解剖标本,做组织病理学和GFA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该方法建立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在组织病理学上接近人脑胶质瘤,而且具有颅内生长稳定,成瘤率高,没有颅外种植生长,实验周期短,重复性好.结论该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能够满足胶质瘤实验治疗研究的需要,而且在细胞接种后1~2周,为实验治疗较好的时机.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干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脑干胶质瘤模型,为脑干胶质瘤的研究提供动物实验平台.方法 将1×10~6个大鼠C6胶质瘤细胞通过立体定向头架注射到大鼠脑桥,种植后2周对大鼠行磁共振扫描观察,然后行灌流固定取脑,HE染色.结果 磁共振检查均发现肿瘤生长,肿瘤为长T1和T2信号,经大鼠舌静脉注射Gd-DTPA信号明显增强.HE染色显示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瘤内新生血管丰富,假栅栏样坏死明显.结论 大鼠C6胶质瘤细胞株可以建立脑干胶质瘤模型,成瘤率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在高场强动物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2周后行高场强MRI及功能成像序列扫描,同时获取脑胶质瘤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病理学类似人脑胶质瘤.常规序列成像呈长T1,长T2信号,强化明显;MRI弥散成像呈稍高信号,肿瘤区域表观弥散信号较止常组织偏高;氢质子波谱成像上胶质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值明显减低,胆碱峰值升高,肌酸峰值轻度降低;灌注图像脑肿瘤实质区域趋于低灌注,肿瘤周边区域见异常稍高灌注区.结论 成功获得大鼠C6脑胶质瘤在高场强动物MRI的影像形态学及功能成像信息,为动物胶质瘤实验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同源基因型9L/Fischer344大鼠脑胶质细胞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同源基因型9L/Fischer344大鼠脑胶质细胞瘤模型.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Fischer344大鼠右侧尾状核区,接种定量的9L细胞;连续观察大鼠的生存状态、生存时间;大鼠死亡后,脑标本制片,行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①在接种后45 d观察期内,大鼠全部死亡.脑内分别接种5.0×102、1.0×105 和1.0×106 9 L细胞的三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8、24、15 d.②接种1.0×105 9 L细胞的大鼠,于接种后10、14、20 d MRI增强扫描,脑内接种部位均见肿瘤,并呈持续生长.③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界线较明显,但无包膜,肿瘤细胞向周边脑组织内浸润,新生血管丰富,多见出血、坏死等特点.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GFAP和S-100蛋白染色阴性.结论同源基因型9L/Fischer344大鼠脑胶质细胞瘤模型成功建立,该模型稳定可靠,大鼠脑内肿瘤持续生长,符合恶性胶质肉瘤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脑内C6胶质瘤模型。方法取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含1×106个C6胶质瘤细胞的悬液15μl缓慢接种于大鼠左侧尾状核区;接种后3周时随机挑选其中10只大鼠麻醉后行MRI检查,观察肿瘤影像学表现,随后处死大鼠取出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及HE染色检测肿瘤生长情况;另外9只(麻醉死亡1只)大鼠继续饲养直至死亡,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1只接种肿瘤细胞后出现短暂体重下降,但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体征,饲养60 d后尸检未见肿瘤生长;其余18只大鼠颅内均有肿瘤生长且无颅外转移现象,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脑内肿瘤呈浸润生长,可见新生血管,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荷瘤鼠生存时间为25~47 d,平均(32.78±2.34)d。结论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向大鼠尾状核区种植C6细胞可获得较为稳定、可靠的胶质瘤动物模型,能够满足胶质瘤动物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用不同接种体积立体定向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比较其生长特性。方法 配制浓度为1.0×10^6个/10μL C6单细胞悬液,分别取5、10、20、40、80、160μL立体定向接种于大鼠右侧大脑尾状核区,在四个水平对各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大鼠成瘤率分别为60%(5μ/L)、93%(10μL)、100%(20μL)、93%(40μL)、87%(80μL)、33%(160μL),瘤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C-erbB1和S-100B等神经胶质瘤常见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 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接种体积在10-80μL时,成瘤率高,颅内肿瘤生长稳定,肿瘤组织形态学及病理学特性与人脑胶质瘤相似,而且实验周期短、可靠性高,是临床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MRI表现。方法 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学染色证实的大鼠脑胶质瘤20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大鼠脑胶质瘤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较清楚。术后第16天时10只大鼠出现较轻的占位效应,术后第25天时20只大鼠均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20只大鼠出现肿瘤肿环状强化。结论 0.5TMR-T2WI和结合用Gd-DTPA行增强扫描能清楚显著大鼠脑胶质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C6胶质瘤干细胞建立wistar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规律及病理特征,探讨利用肿瘤干细胞构建模型的优势。方法体外提取并培养c6细胞系中胶质瘤干细胞,应用立体定向法在鼠脑右侧尾状核区接种10^4个胶质瘤干细胞,术后连续观察大鼠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分时段行鼠脑MRI检查、病理HE切片及GFA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肿瘤生长及病理特征。结果利用本方法建立模型成瘤率为100%,术后大鼠恢复快,术后反应轻,未见颅外转移,生存期稳定,重复性好,肿瘤生长规律、影像学特征及组织病理特点与人脑胶质瘤相似。结论利用胶质瘤干细胞建立的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稳定可靠,肿瘤生长更贴近胶质瘤在脑内自然发生的特点,且较传统方法脑内注射体积小,模型制作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成瘤率更高等优点,为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生长方式、分子机制及实验性治疗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胶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到2016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4例复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再次行肿瘤切除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学检测,包括肿瘤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Ki-67指数、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状态、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状态;同时根据组织坏死程度、是否存在肿瘤细胞及肿瘤细胞活性情况进行病理学分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总生存期(OS)。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复发胶质瘤患者OS的临床因素。结果54例患者的病理学检测结果,(1)WHO分级:Ⅱ级6例(11.1%)、Ⅲ级14例(25.9%)、Ⅳ级30例(55.6%),另4例(7.4%)未见肿瘤细胞。与初次手术比较,32例患者(59.2%)的WHO分级无变化,7例(13.0%)降低,15例(27.8%)升高。(2)Ki-67指数:共32例两次均行相关检测,其中15例的Ki-67指数降低、14例升高,另3例无改变。(3)IDH1状态:共29例两次均行相关检测,其中9例为突变型,20例为野生型;两次检测均未发生变化。(4)MGMT表达状态:共8例两次均行相关检测,6例无变化,其中3例表达阳性、3例表达阴性;另2例结果改变,均为初次表达阳性,二次表达阴性。(5)病理学分型:4例为坏死型,20例为混合型,30例为活性型。5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1±3.2)个月(1.3~160.3)个月。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54例患者的中位OS(范围)为14.4个月(9.2~19.5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肿瘤WHO分级高(HR=2.80,95%CI:1.42~5.53,P<0.01)和术后未行放疗(HR=4.05,95%CI:1.41~11.64,P=0.01)是影响复发胶质瘤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步提示复发胶质瘤再次手术后的组织病理学会发生变化;再次手术后WHO病理分级低和术后行放疗是复发胶质瘤患者预后较好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1.
Hyperthermia has been shown to inhibit glioma growth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and has been reported to induce apoptosis of a variety of cells.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apoptosis in tumor cell death following hyperthermia in a rat glioma model representing human glioblastoma. Apoptotic cell death was evaluated by 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labeling (TUNEL) and hematoxylin and eosin (H & E) staining. We also examined c-Jun expression immunohistochemically.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rat brain tumors that grew after implantation of C6 glioma cells showe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all rats, apoptotic cell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chromatin condensation and fragmented nuclei with apoptotic bodies in H & E-stained sec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gliomas’ necrotic cores. TUNEL-posi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border zones between necrotic and vital tumor cells. Before hyperthermia, TUNEL-positive cells were sporadically distributed in the vital tumor tissue. After hyperthermia, the number of TUNEL-positive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 of the tumor m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reached a peak after 6 h and returned to the basal level within 24 h (P < 0.01). C-Jun protein immunoreactivity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cells at the tumor periphery.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significantly apoptotic cell death unrelated to c-Jun expression occurs after hyperthermia, and that this form of cell death may be the mechanism of tumor regression following hyperthermia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gliomas. Received: 8 December 1997 / Revised, accepted: 27 March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