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皮穿支瓣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瓣的发展与应用是整形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20世纪50-60年代则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20世纪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骨皮瓣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又相继开发了轴型血管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筋膜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静脉皮瓣和预购皮瓣等。  相似文献   

2.
带血管蒂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的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1983年6月~1997年8月,应用带旋股外血管升支或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6例,其中Ⅱ期64例,Ⅲ期39例,Ⅳ期3例。结果 106例经2年4个月~16例随访,根据赵德伟制定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疗效评价方法,成54例,良38例,可9例,优良率为86.8%。结论 带血管蒂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  相似文献   

3.
带血管蒂骨瓣移位术在髋部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颞浅血管为蒂的组织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蒂股骨大转子骨瓣移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血管蒂股骨大转子骨瓣移位术陈振光股骨大转子后外部血供丰富,有多条血管分布,是近年新开拓的很有价值的供骨区。旋股内侧血管深支、臀下血管吻合支和第一穿血管升支等均交汇于此部,构成恒定的吻合网(图1).今将以上3条血管为蒂的股骨大转子骨瓣移位术在腕部疾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应用带血管蒂岛状筋膜瓣移位髋关节成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椎炎髋关节强直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 对 2 1例强直性脊椎炎晚期髋关节强直采用带旋股外动脉降支血管蒂岛状筋膜瓣移位髋关成形术。 结果 术后随访 5~ 10年 ,平均 7 8年 ,髋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 19 2° ,术后达到 2 13 6° ,按照Charnley和吴之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定标准 :优良 ( 6级 ) 11髋 ,很好 ( 5级 ) 10髋 ,好 ( 4级 ) 2髋 ,尚可、差、很差均无。 结论 带血管蒂岛状筋膜瓣移位髋关节成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椎炎髋关节强直中远期疗效肯定 ,且费用低、并发症少 ,尤其适用于青壮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带颞浅血管蒂组织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国内外都有报道[1,2],我院于1997年开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取得较好疗效。1应用解剖 腓肠神经约83%[3]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结合而成,17%由其中的一支形成。两神经的汇合部位多位于小腿中(43%)、下(40%)部,偶也可在胭窝或踝部。吻合型腓肠神经从合成处开始到外踝最高点的长度平均为13cm。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上段小隐静脉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伴行。体表投影是外踝、跟腱连线中点与胭窝中点的连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直径为0.6~…  相似文献   

9.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小腿下1/3、踝关节周围及足的软组织缺损仍是临床修复的难题之一。Cavadas[1]设计逆行隐神经岛状皮瓣进行修复,临床应用5例取得成功。据此,我院临床应用4例,供区采用网状小切口减张后缝合,使手术进一步简化,效果良好。应用解剖隐神经是一恒定的感觉神...  相似文献   

10.
自1985年~2002年采用带血管蒂的前臂筋膜瓣填充肘关节成形术,治疗肘关节强直26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自1995~2001年对28例有移位,头下型及头颈型、颈中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应用切开复位,加压螺钉内固定,带旋髂深血管的髂内瓣及腹壁肌支或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血管束移植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带血管蒂肌瓣转移治疗四肢感染性组织缺损及骨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外伤或手术处理不当臻四肢感染性组织缺损或骨窦道的形成,除采取传统中、西医长期换药治疗外,还可彻底清除病灶后,采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13.
保留腓肠神经的血管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用保留腓肠神经、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改善皮瓣术后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及静脉回流障碍的缺陷。[方法]切取皮瓣时,近端不切断腓肠神经,沿神经外膜游离出腓肠神经,保护其伴行血管不受损。同时向皮瓣近端切取小隐静脉适当长度,皮瓣翻转后,与小隐静脉或大隐静脉端侧或端端吻合。[结果]4例皮瓣成活。术后2例皮肤主客观感觉正常。1例皮肤的刺痛小范围轻微减退,1例外踝皮肤感觉消失,经6~16个月随访,皮肤主客观刺痛觉接近正常。[结论]保留腓肠神经、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可以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障碍及神经相应支配区的皮肤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14.
带颞浅血管蒂组织瓣治疗头面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自2001年起,我们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皮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底、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范围明显大于传统腓肠神经皮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皮瓣上端可达胭窝附近,能很好地修复较长距离的足底、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将逆行转移皮瓣所携带的腓肠神经皮支断端远端与足底受区周围正常感觉神经行端侧缝合,重建皮瓣感觉功能。另外,我们在移植皮瓣下端再设计一个底边与之相连的倒置等腰三角形辅助皮瓣,用以覆盖较长距离的静脉一神经筋膜蒂转位后外露创面,临床应用7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薄皮瓣修复手背创面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Bertelli等首先报道了皮神经伴行血管蒂皮瓣的概念及其应用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但由于手背部有其特殊的外形和功能,用此皮瓣修复后常出现手背臃肿、外观欠佳,不能达到功能与外观的统一。自2002年5月以来,我们将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经修薄后移植于手部创面,临床应用12例,术后手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7.
带血管蒂骨及骨膜瓣移位修复肱骨不连和肱骨缺损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血管蒂的骨及骨膜瓣移位手术应用日益增多,临床实践表明,这些手术具有就近取材、方法简便、效果可靠和易于推广等优点,深受骨科医生青睐。肱骨骨折是四肢常见伤之一,以其中段最多,因解剖因素,中段又是骨不连易发部位”。。肱骨近端更是骨肿瘤多发区,肱骨肿瘤切除后遗留的骨缺损和骨折后合并的骨不连均为临床上的难题。如何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尽早恢复上肢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1990年以来,我们进行了系列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用8种带不同血管蒂的骨、骨膜瓣移位术以修复肱骨不连和骨缺损,经临床应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青少年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2001年在尼日尔的马腊迪省医院,治疗患者12例14髋,其中男5例,女7例;单侧10例10髋,双侧2例4髋;年龄11~22岁。均为FicatⅢ、Ⅳ期患者。Harris评分平均75分。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12例12髋,有2例双髋患者,仅作一侧手术。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髋部疼痛消失,无感染等并发症,Harris评分平均90分,X线片示病变无进展,无重复手术,近期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青少年FicatⅢ、Ⅳ期的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术治疗,能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延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带血管蒂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带血供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第二跖骨底形态、结构和血供来源,设计以足背血管为蒂的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的术式,临床应用6例,其中外伤性骨缺损5例,骨肿瘤1例合并皮肤缺损。结果 采用带血管蒂第二跖骨底骨瓣修复5例,另加足背皮瓣修复1例,术后全部获3-11个月随访,骨瓣愈合时间为3-4个月,步态正常4例,轻度跛行2例,结论 第二跖骨底骨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移位灵活,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影响小,再造的外踝外形近似正常。是修复外踝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新术式。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月~2001年4月我科应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胫前、膝下、小腿后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