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0.9%氯化钠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5%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和灭菌注射用水(SW)调配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成品输液的稳定性。方法:用上述5种输液调配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考察室温条件下12 h内成品输液的外观性状(颜色、丁达尔效应)、pH值、渗透压、浊度、不溶性微粒数和紫外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5种输液调配的成品输液的外观均澄清透明,未产生丁达尔效应;除GNS调配的成品输液pH在12 h为3.86,其余各组的pH值均在《中国药典》输液标准范围;除SW调配的成品输液渗透压接近0,其余各组渗透压符合相关要求;浊度变化符合要求;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紫外吸光度值变化不超过10%。结论: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可以使用NS、5%GS、GNS、SLR和SW调配,GNS调配的成品输液应在6 h内使用,SLR调配的成品输液应在8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临床常用104种单一药物、17种2个药物和2种3个药物调配的成品输液物理性质。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医嘱,按无菌操作技术调配成品输液;室温下于0,1,2,4 h考察上述成品输液的外观性状、pH值、浊度、不溶性微粒和紫外-可见吸光度。结果:用5%葡萄糖注射液(5%GS)调配的1.36 mg·mL-1阿昔洛韦溶液和0.75 mg·mL-1更昔洛韦溶液颜色立即变黄;用5%GS调配的6 mg·mL-1吗替麦考酚酯溶液立即产生丁达尔效应,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且1 h浊度变化>0.5 NTU;用5%GS调配的0.35 mg·mL-1银杏叶提取物溶液不溶性微粒立即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1 h产生丁达尔效应,2 h浊度变化>0.5 NTU;用0.9%氯化钠注射液(NS)调配的0.12 mg·mL-1维生素K1溶液、0.5 mL·mL-1血必净溶液、0...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和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调配后成品输液的稳定性。方法洁净条件下,生脉注射液用上述5种输液调配为成品输液,室温(25℃)8 h 内观察成品输液的性状、pH、不溶性微粒数及 HPLC 法检测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变化。结果5种成品输液的外观、pH 及五味子醇甲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用5%GS、10%GS、0.9%NS 和 GNS 调配的成品输液,4 h 内不溶性微粒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但用 SLR 调配的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不符合其规定。结论生脉注射液可以用5%GS、10%GS、0.9%NS 或 GNS 调配为成品输液,并在4 h 内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用5种输液调配后成品输液的稳定性。方法:室温(25℃)条件下,观察5种成品输液的性状、检测pH,不溶性微粒数及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变化。结果: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调配的输液,不溶性微粒不符合规定。其余4种输液符合规定;含量测定在8h内无明显变化,显示稳定性良好。结论:生脉注射液不宜用SLR调配,建议临床使用时用5%GS、10%GS、0.9%NS或GNS调配,且在4h内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注射用盐酸溴己新、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与不同溶媒配伍后的成品输液稳定性。方法 将注射用盐酸溴己新、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0.9%氯化钠注射液(NS)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配伍,考察各成品输液于室温下放置24 h的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渗透压、盐酸溴己新含量及有关物质。结果 注射用盐酸溴己新分别与5%GS 50 mL、5%GS 100 mL、5%GS 250 mL及NS 250 mL配伍;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分别与5%GS 50 mL、5%GS 100 mL、5%GS 250 mL、NS 100 mL、NS 250 mL及GNS 100 mL配伍后,各成品输液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渗透压、盐酸溴己新含量及有关物质在24 h内相对稳定。注射用盐酸溴己新与10%GS 100 mL、GNS 100 mL及NS 100 mL配伍0 h后不溶性微粒数目不符合要求,与NS 100 mL和GNS 100 mL配伍2 h后百分含量分别下降至71.81%和72.32%;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与10%GS 100 mL配伍在6 h内...  相似文献   

6.
李争艳 《北方药学》2012,9(9):42-43
目的:观察注射用尿激酶与同一批号的氯化钠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5%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三种输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选择同一批号的三种输液各500ml,用常规正确的输药加药操作方法,在BJJ净化台及净化环境下用一次性注射器分别将注射用尿激酶6万单位加入我们选择的统一批号的NS、5%GS、5%GNS3种输液中混合,并作以编号1、2、3,1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氯化钠注射液(NS)配伍,2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3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配伍,采用GWJ-4智能微粒测定仪测定微粒数,作为实验组。然后进行比较三组不溶性微粒情况。结果:配伍以后,采用GWJ-4智能微粒测定仪测定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而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无明显变化。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临床在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时,尽量将其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GS)。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不同基础输液和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常用的3个厂家(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双层无菌软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编号厂家1、2、3)的0.9%氯化钠注射液(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 GS),测定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2 μm 以上不溶性微粒数量。NS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5% GS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另外将多索茶碱注射液和奥拉西坦注射液分别与上述2种基础输液配伍)。结果:空白输液中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最多。与注射剂配伍后,无论NS还是5%GS,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尤其是2~5 μm,5~10 μm小粒径不溶性微粒。多索茶碱和奥拉西坦与同一厂家的5%GS和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相近,说明临床使用中与二者配伍皆宜。结论: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药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生产企业应提高输液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医院临床治疗需重视输液产品的遴选,为输液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常用中药注射剂参麦、血必净和参附注射液与临床常用溶媒调配后成品输液的稳定性,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用技术要求,将参麦、血必净和参附注射液与不同溶媒调配成临床常用浓度的成品输液,分别于0,2,4,6,8,12,24 h时间点取样,考察其成品输液的pH值、渗透压和不溶性微粒数。结果:(1)pH:在0~24 h内,参麦、血必净、参附注射液与不同溶媒调配后成品输液的pH范围在4.03~8.98,接近人体pH(5~8),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成品输液pH变化差值均<1.0。(2)渗透压:在0~24 h内,参麦、血必净、参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0.9%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0.9%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glucose injection, 5%GS)调配后成品输液的渗透压范围在278~311 mOsmol·kg-1,接近人体血浆渗透压(280~310 mOsmol·kg-1),且随着时间的...  相似文献   

9.
小容量注射剂与输液配伍不溶性微粒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李运密  刘建华 《中国药师》2003,6(7):419-420
目的:考察小容量注射剂配伍输液后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收集了近5年来,5种药学杂志,关于小容量注射剂(包括:中药注射液、注射用粉针剂、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考察报告。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不溶性微粒增多且超标最严重,注射用粉针剂次之,而注射液基本合格。结论:提示药品标准应增加对静脉用小容量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的限量检查,与输液配伍的操作环境及注射器具等应按要求执行。  相似文献   

10.
郑雪 《中国药师》2017,(2):374-376
摘 要 目的:考察4 种常用中药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不同浓度配伍的不溶性微粒数变化,为临床选择药物浓度提供参考。方法: 将复方苦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用0.9%氯化钠注射液制成低浓度和高浓度溶液,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通则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其配伍前与配伍后0,2,4,5 h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4种中药注射剂原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4种中药注射剂不同浓度下≥25 μm不溶性微粒数量都很少,几乎不随时间变化;4种中药注射剂≥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总体呈现高浓度输液中的微粒数略多于低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高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中≥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较低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略多,建议临床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进行药物稀释,并尽快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安全型留置针应用于消化内科患者静脉输注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安全型留置针,对照组采用普通留置针,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及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静脉炎及针刺伤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x^2=4.296、29.126,P〈0.05)。结论消化道疾病患者静脉输注时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可以减少血液外渗和导管堵塞现象,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陈榕  周学琴  郭长杰 《中国药房》2005,16(17):1297-1299
目的:比较和分析豚鼠经不同途径给予氟尿嘧啶后血药浓度的变化。方法:豚鼠分别经动脉输注(A组)、静脉输注(B组)、腹腔灌注(C组)3种途径给予氟尿嘧啶后分别采集不同时间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分析血药浓度及其变化。结果:给药后,A、B组门静脉和外周静脉血药浓度5min达峰值,C组10min达峰值;A组门静脉血药浓度于前20min时为最高值,C组在后30min时浓度最高。结论:在局部化疗情况下,宜选择“动脉输注联合腹腔灌注”给药方式;在局部化疗兼顾全身化疗情况下,宜选择“动、静脉联合输注”或“静脉输注联合腹腔灌注”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3.
静脉滴注患者1328例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统计分析我院住院部患者静脉滴注的使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2010年1~6月住院500例患者中静脉滴注医嘱共1 328份.找出使用不合理的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 328份医嘱中,共有不合理医嘱224份,占全部抽查医嘱的16.9%,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溶媒的选择、药物的配伍、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滴速等方面.结论 我院住院部静脉滴注的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规范使用,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责,在静脉滴注医嘱审查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效果和使用安全性。方法实验组120例患儿使用精密滤过输液器,对照组120例患儿使用普通输液器。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3.1%,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3例,占21.7%,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密输液器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比普通输液器使用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5.
Linear pharmacokinetics of haloperidol in the ra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harmacokinetics of haloperidol in the rat following intravenous bolus doses of 0.5, 1.0, and 2.5 mg kg-1, respectively,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haloperidol was a high extraction ratio drug with a total blood clearance averaging 83 ml min-1 kg-1. The volumes of distribution were large with a mean of 5.5 1 kg-1 (Vc), 11.11 kg-1 (V beta), and 9.61 kg-1 (Vss), respectively. The terminal half-life was 1.5 h. The disposition kinetics of haloperidol was found to be linear over the dose range studied. After constant intravenous infusions of haloperidol by different infusion rates during 12 h, steady-state levels were reached in the blood. The measured steady-state blood concentration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a biexponential infusion model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the intravenous bolus study. The total blood clearance at steady-state was concentration-independent within the investigated range of 5 to 20 ng ml-1.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张建民  冯玲玲 《中国药房》2006,17(20):1572-1574
目的:重视新药配伍问题。方法:通过CHKD期刊全文库检索2000年~2004年395篇关于配伍禁忌的文章,调查在联合用药、更换静脉输液时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结果:从稳定性考虑,有88对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从安全性考虑,有20对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结论:加强新药配伍禁忌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防止配伍禁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蒋侠 《哈尔滨医药》2010,30(6):66-67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缓解静脉穿刺时引起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复方卡因乳膏进行局部外涂,用3M贴膜覆盖10分钟后,去除3M贴膜进行静脉穿刺;对照组常规消毒后直接进行静脉穿刺.对两组患者输液疼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输液时选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穿刺点,可缓解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8.
郑行林  陈达 《中国药房》2010,(38):3639-3640
目的:了解临床静脉输液工作的现状,探讨药师提供药学服务的切入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临床输液的安全性。方法:实地考察临床输液配制室条件,观摩和询问护师配制操作;查阅医师医嘱,面对面走访住院患者,询问其输液情况及对输液相关知识的了解。结果:走访的72例住院患者100%接受了输液治疗,平均使用注射剂7种(不包含作为溶媒的大容量注射剂),中药注射剂被广泛使用,平均输液时间7d;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偶有发生;临床输液制度较为完善,但操作环境尚有缺陷;多数护师输液操作熟练,但对药物特别是新药的理化性质、药物配伍变化掌握尚有欠缺,输液过程中出现颜色改变或溶液混浊等现象偶有发生;患者对输液危害了解不够。结论:药师需要参与临床工作介绍药品知识,特别介绍新药理化性质,参与培养静脉输液护师专业队伍,有条件的医院应成立静脉输液配制中心,并加强对患者输液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58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本院近2年来发生的58例静脉输液反应从致热源、细菌、药物因素、输液器具、季节、患者年龄、环境、消毒剂浓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对静脉输液发生反应的药液进行热源检测,共有5例阳性;血培养7例阳性;药液细菌培养2例阳性;同一批号未开封药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输液器及头皮针细菌培养和热源检测全部阴性;引起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药物以中药制剂、大分子物质、血液制品及含钾离子的药物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发生率高的为老年人。结论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因素是复杂的,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庞洲  查赣  许尔凤 《北方药学》2013,(7):100-101
目的:探析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寻找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以及表现,在临床应用中注意观察,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来我科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患者75例,对照组患者7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减慢速度滴入阿奇霉素,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速度滴入阿奇霉素。观察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通过观察,治疗组患者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局部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反应以及其他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临床使用阿奇霉素需要注意用量及滴入速度,以保证患者使用药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