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肌层3层缝合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大小的影响及子宫切口憩室(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行剖宫产术的24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肌层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3层缝合组(124例)和双层缝合组(116例);另根据术后是否形成CSD将产妇分为CSD组(23例)和非CSD组(217例)。对比3层缝合组与双层缝合组产妇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D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1)3层缝合组产妇的子宫肌层瘢痕厚度显著高于双层缝合组(7.06±2.09 mm vs.5.68±1.97 mm);而CSD形成情况(4.03%vs.15.52%)和憩室大小(0.36±0.09 ml vs.0.47±0.12 ml)则显著低于双层缝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示,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2次、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择期)是影响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子宫肌层3层缝合是保护性因素(OR<1,P<0.05);(3)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显示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以及是否进行3层缝合所占权重均较高,经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验证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结论:CSD的形成与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等指标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此外,子宫肌层3层缝合可降低CSD的形成概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苏秀梅  陈新  罗新  叶家卓  周娟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2):939-944
目的:评估首次剖宫产单层缝合法与双层缝合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ENTRAL、Pub Med、SCIE、Embase、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5~2016年,收集首次剖宫产单层缝合法与双层缝合法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5篇,共有10929例剖宫产手术,其中6778例剖宫产采用的是单层缝合法,4151例采用的是双层缝合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首次剖宫产单层缝合法相比较,双层缝合法手术时间较长(Z=2.46,MD-4.01,95%CI-7.22~-0.81,P=0.01),术中出血量多(Z=85.49,MD 69.97,95%CI 68.36~71.57,P0.00001),术后月经不调发生率低(Z=3.52,OR 2.41,95%CI 1.48~3.93,P=0.0004),瘢痕憩室发生率低(Z=2.20,OR 1.5,95%CI 1.05~2.15,P=0.03),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低(Z=3.03,OR 2.62,95%CI 1.40~4.88,P=0.002),产后出血发生率(Z=1.27,OR 1.54,95%CI 0.79~2.98,P=0.20)及再次妊娠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Z=1.63,OR 2.02,95%CI0.87~4.72,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剖宫产不同缝合方式而言,双层缝合法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但可降低术后月经不调、切口愈合不良及瘢痕憩室发生率,由于本Meta分析纳入文献基本为回顾性研究,且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对结论的真实性有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妇产科医师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憩室(CSD)形成影响因素及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对瘢痕憩室形成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剖宫产术2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CSD是否形成,将其分为瘢痕憩室形成组(75例)与瘢痕憩室未形成组(175例),对CSD形成的相关因素行Cox多因素分析。并对CSD形成组患者中使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宫腹腔镜组,38例)和使用阴式修补术(阴式组,37例)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剖宫产次数、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胎数≥2胎以及体质量增加≥20 kg均为影响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②治疗前宫腹腔镜组和阴式组患者超声检查显示憩室宽度与深度、经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宫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值明显低于阴式组(P0.05)。③宫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并发症(大出血、感染、发热)发生率以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阴式组(P0.05),而宫内妊娠率明显高于阴式组(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产程延长、胎数及体质量增加等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CSD的形成。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阴式修补术,该方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孕妇与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病率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单、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研究。采用RevMan 5.3与Stata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荟萃分析,采用OR值及相应的95%CI评价不良结局与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692例双胎妊娠合并子痫前期,3101例单胎妊娠合并子痫前期。双胎妊娠合并子痫前期组发病率高于单胎妊娠合并子痫前期:胎盘早剥OR=2.16,95%CI为1.40~3.36;产后出血OR=2.90, 95%CI为2.03~4.15;心功能衰竭OR=3.73, 95%CI为2.10~6.63 ;肺水肿OR=2.76, 95%CI为1.04~7.27;剖宫产OR=2.27, 95%CI为1.58~3.26;胎膜早破OR=2.99, 95%CI为1.64~5.47;早产OR=6.24,95%CI为4.16~9.38,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率OR=2.33, 95%CI为1.66~3.26。 结论双胎妊娠合并子痫前期的不良妊娠结局包括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心功能衰竭、肺水肿、剖宫产、胎膜早破、早产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的发病率比单胎妊娠合并子痫前期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的年龄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4196例孕妇,其中年龄≥40岁者449例,35~39岁者1747例和20~34岁者2000例。分析孕妇年龄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结果:≥40岁组孕妇与35~39岁、20~34岁组孕妇相比,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围产期结局有显著差异(P0.05)。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居住地、学历、孕次、产次、子宫手术史、妊娠方式的影响,发现高龄孕妇中不良围产期结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40岁孕妇与35~39岁、20~34岁组相比,HDP、GH、GDM、羊水过多、剖宫产发生率显著增加(OR=2.305,95%CI为1.436~3.700;OR=3.166,95%CI为1.658~6.044;OR=2.272,95%CI为1.729~2.984;OR=3.536,95%CI为1.406~8.894;OR=2.848,95%CI为2.040~3.977)。结论:高龄孕妇多来自城市,有多次妊娠分娩史及子宫手术史,更多使用辅助生殖技术。高龄孕妇中HDP、GH、GDM、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剖宫产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40岁的高龄妊娠是HDP、GH、GDM、羊水过多、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定期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并于产后6~14周复查的1 02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SUI组303例,无SUI者724例,统计分析妊娠及产后SUI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1 027例产妇SUI的发生率为29.50%(303/1 027);②SUI高危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SUI的发生产生不同影响(χ2=31.757,P 0.001),阴道分娩者相对于选择性剖宫产者发生产后SUI的风险增加(OR=3.001,95%CI:1.964~4.585),阴道分娩转剖宫产者产后SUI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妇的母亲有SUI者相对于无家族史者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5.563,95%CI:5.769~41.982)。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手取胎盘、无痛分娩对产后SUI无明显影响(P0.05);③经阴道分娩组中,SUI者的平均年龄、产前体质指数较无SUI者升高(P 0.05),母亲有SUI的产妇相对于无家族史者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5.251,95%CI:4.511~51.560)。经产妇相对于初产妇发生SUI的风险增加(OR=1.498,95%CI:1.051~2.136)。结论经阴道分娩、母亲患SUI、肥胖及高龄是产后SUI的高危因素;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产钳助产、会阴侧切、手取胎盘、无痛分娩等产科因素对SUI的发生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施新产程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对降低中转剖宫产率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研究组)和2013年1月至12月(对照组)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信息,以新产程标准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的研究组11338例,以旧产程标准处理产程的对照组5952例。比较开展新产程前、实施新产程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后的中转剖宫产率、母儿结局、中转剖宫产手术操作难度。结果:对照组产妇的中转剖宫产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研究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中转剖宫产产妇术前产房试产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 01);研究组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1000 ml)率、子宫切除率、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术后感染率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中转剖宫产产妇术中子宫切口撕裂率、上行支结扎术率、子宫捆绑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实施新产程标准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能降低剖宫产率,对减少母婴的不良结局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中转剖宫产手术中裂伤的概率及手术困难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宫颈电圈环切术对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1990-2007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宫颈LEEP术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相关文献,采用荟萃(Meta)分析的方法,对入选的8篇外文文献中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应用RevMan 4.2统计软件计算合并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①LEEP术组的早产发生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56倍(合并OR=1.56,95%CI为1.26-1.92);②LEEP术组孕周37周的胎膜早破(pPROM)发生危险度是对照组的3.17倍(合并OR=3.17,95%CI为2.12-4.74);③LEEP术组的低体重儿(LBW)发生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60倍(合并OR=1.60,95%CI为1.16~2.22);④无证据表明LEEP术将会影响剖宫产率(合并OR=0.95,95%CI为0.75-1.15).结论:LEEP术可增加术后妊娠早产、pPROM、LBW发生率,对剖宫产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围产资料数据库中信息完整的单胎妊娠孕妇48 650例临床资料,将这些孕妇分为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和非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分析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妊娠结局。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高中教育水平及以下、孕次≥3次、经产妇、人工流产史、剖宫产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剖宫产史(OR=2.254,95%CI:1.917~2.650)、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OR=1.591,95%CI:1.212~2.089)、合并前置胎盘(OR=28.282,95%CI:24.338~32.866);与非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相比,患有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褥期感染、子宫切除、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Apgar评分相对较低(1 min)、产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剖宫产史、辅助生殖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引起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妊娠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瘢痕缺损(caesarean scar defects,CSD)表现为超声下子宫下段低回声区,是子宫肌层在前次剖宫产切口处发生缺如或断裂,影响约30%的剖宫产女性。目前关于形成CSD的直接原因尚不明确,研究发现术中切口位置过低、单层缝合、使用铬制肠线、患者心理压力大、子宫后位和多次剖宫产等均为形成CSD的危险因素;双层缝合、腹膜缝合、使用可吸收缝线等更利于切口的愈合;另外,CSD的形成还与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子宫腺肌病和子痫前期病史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比较首次剖宫产100例孕妇(对照组)和瘢痕子宫妊娠再剖宫产孕妇100例(观察组)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率、切口感染特点,分析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瘢痕子宫妊娠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脓液标本中共培养出革兰氏阴性菌19株(65.52%)、革兰氏阳性菌10株(34.48%),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31.03%、17.24%)。年龄≥35岁、剖宫产前BMI30 kg/m2、胎间隔时间2年、有胎膜早破、手术切口≥10 cm、生殖道感染史、围术期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瘢痕子宫妊娠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不容忽视,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临床上应根据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与双层缝合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按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万方、CNKI、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sma等数据库,对纳入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8篇,共15370例。与双层缝合比较,单层缝合的平均失血量少(MD=-62.78,95%CI为-113.24~12.32,P=0.01),住院天数短(MD=-0.56,95%CI为-0.84~-0.27,P=0.0001),但术后6月子宫残余肌层薄(MD=-1.52,95%CI为-2.89~-0.16,P=0.03)、愈合率低(MD=-1.52,95%CI为-2.89~-0.16,P=0.03)。结论: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与双层缝合术比较,单层缝合的失血量少、住院天数短,但在术后6月残余肌层厚度及子宫肌层愈合率方面,双层缝合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市通州区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发生情况,寻找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产妇基本情况、产科因素与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收集了3 115例产妇信息,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发生率为10.1%。产妇年龄(OR=0.916,0.871~0.963)、产次(OR=11.896,5.765~24.545)、孕前BMI(OR=0.928,0.885~0.974)、体重增幅(OR=0.941,0.910~0.973)、胎膜早破(OR=0.582,0.429~0.789)、羊水量(OR=1.005,1.004~1.007)、脐带绕颈2周及以上(OR=4.043,1.231~13.277)、胎儿体重(OR=0.999,0.998~0.999)都对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发生有影响。结论非选择性剖宫产与产妇年龄、产次、孕前体重指数、体重增幅、胎膜早破、羊水量、胎儿体重、脐带绕颈2周及以上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输卵管脱垂(FT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3月在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因良性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4210例患者的资料,对可能引起术后FTP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4210例患者中,31例(0.74%)发生FTP。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血、术中阴道放置引流管、术后2周内重体力活动、术后感染与子宫切除术后FTP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血(OR=3.703,95%CI=1.057~12.981)、术中阴道放置引流管(OR=6.745,95%CI=1.856~24.512)、术后2周内重体力活动(OR=3.809,95%CI=1.125~12.891)是子宫切除术后FTP的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切除术后FTP的发生与贫血、术中阴道放置引流管、术后2周重体力活动有关。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年轻子宫内膜癌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1949年1月至2019年11月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年轻(≤45岁)与中老年(45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或病理特征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Review Manage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3256篇文献,最终纳入6篇病例对照研究,年轻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未产(OR=2.87,95%CI 1.99~4.15)、组织学分级1级(G1,高分化)(OR=1.98,95%CI 1.27~3.09)、组织学分级2~3级(G2~3,中、低分化)(OR=0.51,95%CI 0.32~0.79)、肌层浸润≤50%(OR=4.07,95%CI2.33~7.12)、高血压(OR=0.19,95%CI 0.09~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者包括:不规则阴道流血(OR=1.04,95%CI0.50~2.14)、糖尿病发生率(OR=1.15,95%CI 0.54~2.44)、FIGO分期Ⅰ~Ⅱ期(OR=1.11,95%CI 0.56~2.19)、FIGO分期Ⅲ~Ⅳ期(OR=0.90,95%CI 0.46~1.78)、子宫内膜样癌发生率(OR=1.12,95%CI 0.57~2.19)。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常表现为月经紊乱,未产发生率高。与中老年子宫内膜癌相比,年轻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1级发生率高,组织学分级2~3级发生率低,肌层浸润程度较轻,提示预后较好。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Meta分析对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RS)与传统开腹手术(OS)在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而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and 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7年4月止。收集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RS与OS在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对比的文献,由两位研究员独立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涉及4440例患者,其中RS 1973例,OS 24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S与OS相比,术中出血量少(MD=-168.19,95%CI-190.51~-145.87,P0.00001)、术后住院时间短(MD=-3.05,95%CI-3.43~-2.68,P0.00001)、术中输血率低(OR=0.24,95%CI 0.16~0.36,P0.00001)、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OR=0.60,95%CI 0.39~0.94,P=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OR=0.39,95%CI0.25~0.60,P0.0001)、总并发症发生率低(OR=0.28,95%CI 0.21~0.37,P0.00001),再入院率低(OR=0.41,95%CI 0.27~0.64,P0.0001),总生存率高(OR=2.15,95%CI 1.11~4.18,P=0.02),但手术时间延长(MD=40.72,95%CI 8.37~72.71,P=0.01)。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MD=-1.13,95%CI-2.98~0.27,P=0.23)、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数目(MD=-0.28,95%CI-2.64~2.08,P=0.82)、总淋巴结切除数目(MD=0.43,95%CI-2.32~3.18,P=0.76)、无疾病生存率(MD=1.69,95%CI 0.68~4.21,P=0.26)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RS比OS损伤小,患者恢复快,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第二产程剖宫产术202例(第二产程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第一产程剖宫产810例(对照组)作对照,比较两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出血发生率和出血原因.结果第二产程组的术中出血量(368±261 ml)和出血发生率(1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第二产程组的术中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48.5%)、子宫切口裂伤(33.3%)、胎盘因素(18.2%),第二产程组发生子宫切口裂伤、子宫收缩乏力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是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产妇的评估及产程观察,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妇近期盆底肌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8年1月至6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的2 400例产后6周女性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对近期盆底肌力(I类肌纤维和II类肌纤维)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娩次数(OR=1.704, 95%CI:1.248~2.272),分娩方式(OR=2.036, 95%CI:1.362~2.635)是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因素,同样,分娩次数(OR=1.651, 95%CI:1.235~2.263),分娩方式(OR=1.894,95%CI:1.374~2.736)也是盆底II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因素。结论分娩方式及分娩次数是影响近期盆底肌力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围产期盆底知识宣教,提高产妇盆底功能评估意识,降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经产妇不同妊娠间隔时间与妊娠结局(妊娠合并症、分娩并发症、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高龄经产妇(其预产期年龄≥35岁) 20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距上次妊娠间隔时间进行分组:A组(2~5年)97例、B组(6~9年) 63例、C组(≥10年) 45例。收集孕妇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产程长短、分娩并发症、新生儿转科率及Apgar评分。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的差异,以A组为对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妊娠间隔时间长短发生不同妊娠结局的风险。ROC曲线评估妊娠间隔时间预测发生不同妊娠结局的敏感性。结果:(1)A组、B组、C组经产妇的妊娠合并症、分娩并发症、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转科率和新生儿窒息程度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A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最低,随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2)以A组作为参照,B组和C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等结局的风险明显增加(P <0.05);加入年龄去除混杂因素后,与A组相比,B组发生胎膜早破(OR 2.35,95%CI 1.83~5.25,P=0.021)、胎盘早剥(OR 6.77,95%CI 3.46~12.73,P=0.000)的风险明显增加,C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OR 3.86,95%CI 1.33~7.36,P=0.001)、胎膜早破(OR=6.92,95%CI 3.47~11.56,P=0.000),胎盘早剥(OR 12.88,95%CI 4.67~18.28,P=0.000)和新生儿窒息(OR4.82,95%CI 1.37~6.59、P=0.012)的风险显著增加。(3)ROC曲线表明,不同妊娠间隔时间预测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分别为AUC=0.708,95%CI0.677~0.803; AUC=0.651,95%CI 0.556~0.683; AUC=0.606,95%CI 0.521~0.647; AUC=0.721,95%CI 0.681~0.788。结论:高龄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长妊娠间隔(6~9年、≥10年)是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与连续套锁缝合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296例依据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A组与B组,各148例。A组采用单层子宫切口缝合法,B组采用连续套锁子宫切口缝合法。对两种缝合方法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与比较,同时开展12个月的随访,对两组产妇月经复潮时间、月经不调发生率以及切口假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恶露时间显著短于B组,A组月经不调发生率、切口假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连续套锁缝合方法相比,连续单层缝合法可以有效缩短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及术后恶露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