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PGR)、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21例胃部病变患者,根据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1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80例、胃溃疡组57例和胃癌组36例。4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确定Hp感染情况(不确定时以14C呼气试验证实);同时采集所有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mL检测并分析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的差异;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患者Hp阳性率及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标志物、Hp感染单独以及联合对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胃溃疡组Hp阳性率最高;胃癌组PGⅠ、PGⅡ和胃泌素-17水平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PGR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Ⅱ+PGR+胃泌素-17+Hp+性别+年龄的联检法(7MP)在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鉴别诊断中的AUC为0.87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87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水平及Hp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7MP对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易文全  郝卫刚  刘睿  肖岚月  王磊 《西部医学》2022,34(7):1021-1025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同期检查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荧光免疫法检测,上述指标单用与联合应用对CAG的诊断效能及诊断CAG的特异性和灵敏性ROC曲线进行分析。同时对两组幽门螺杆菌(Hp)检测,比较观察组Hp阴性与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在PG-Ⅱ水平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胃体萎缩与全胃多灶萎缩、胃窦萎缩相比,PG-Ⅰ、PG-Ⅱ及PGR水平均显著降低,G-17水平显著提高(均P<0.05);采用ROC曲线对PG-Ⅰ、PG-Ⅱ、G-17及联合指标绘制CAG曲线下面积,依次分别为0.895、0.873、0.881、0.90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p阳性率显著提高(P<0.05);经对观察组患者分析,其Hp阳性患者与Hp阴性患者PG-Ⅰ、PG-Ⅱ、PGR、G-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与CAG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临床对血清、PGR及G-17水平进行联合检测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有助于疾病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 Ⅱ)]水平,从而确定Hp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Ⅰ、PG Ⅱ及PGR水平。结果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临床上诊断胃癌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47-50+53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6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浅表性胃炎45例、胃溃疡40例、萎缩性胃炎30例、非典型增生28例、胃癌25例,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并比较Hp感染阳性率。对各组及Hp阳性组、Hp阴性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胃癌组PGⅠ明显降低,溃疡组PGⅠ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溃疡组及非典型增生组P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PG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萎缩性胃炎组PGR明显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溃疡组(P0.01)。胃癌组G-17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萎缩性胃炎组G-17明显低于溃疡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PGⅠ及PGR明显降低,G-17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边春红  梁乐  王永刚  尚杰  郭胜香  潘玥 《西部医学》2020,32(7):1071-1075
【摘要】目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与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并探讨PG与TNF α在Hp相关性胃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37例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Hp相关性胃疾病组,其中73例为非萎缩性胃炎,66例为萎缩性胃炎,68例为消化性溃疡,30例为胃癌;同期选取1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G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的PGⅠ、PGⅡ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TNF α水平,同时检测各组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PGⅠ、PGⅡ及PGR和TNF α对Hp相关性胃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Hp相关性胃疾病组血清中TNF α、PGⅠ、P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CG组,PGR水平显著低于CG组(P<005);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PGⅠ、PGR水平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中TNF α、PGⅡ水平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PGⅠ水平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PGR水平低于非萎缩性胃炎高于萎缩性胃炎(P<005);胃癌患者血清中PGⅠ、PGR水平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TNF α、PGⅡ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P<005);Hp阳性的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TNF α水平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血清中PGⅠ水平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的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患者血清中PGⅡ、PGR水平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TNF α、PGⅠ、PGⅡ、PGR诊断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的AUC分别为0842(95%CI:0807~0877)、0.844(95%CI:0808~0879)、0864(95%CI:0831~0896)、0874(95%CI:0789~0906),截断值分别为14563、114404、25483、4710,特异性分别为645%、698%、755%、657%,敏感度分别为897%、877%、862%、959%;PGⅠ、PGⅡ、PGR分别与TNF α联合诊断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的AUC分别为0922(95%CI:0898~0945)、0925(95%CI:0902~0948)、0937(95%CI:0916~0951),特异性分别为792%、857%、804%,敏感度为933%、851%、938%。结论 PGⅠ、PGⅡ、PGR联合TNF α可作为诊断Hp相关性胃疾病的参考指标,对Hp感染胃疾病的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200例,按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观察组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来定量测定空腹血清PGⅠ、PGⅡ和G-17的数值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即PGR)。采取14C-呼气试验判定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G-Ⅰ的值(129.44±62.43)、G-17的值(9.78±15.4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1.62±76.32)、(18.92±18.88),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观察组PGR的值(10.11±5.23)低于对照组的(10.96±7.22),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HP阳性的PG-Ⅰ值(124.41±65.88)、PGR的值(8.97±7.74)均明显低于HP阴性的(154.20±65.15)、(11.65±5.78),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HP阳性的G-17的值(10.84±15.53)低于HP阴性的值(10.69±19.13),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清PG和G-17水平的降低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应行胃镜以及活检检查明确诊断,且Hp感染与PG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老年人群早期胃癌筛查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12月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223例胃部不适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临床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不同病变类型患者血清sHLA-G、PGR水平及Hp阳性率;比较胃癌组和非胃癌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群早期胃癌发生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HLA-G、PGR、Hp及三者联合对老年人群早期胃癌筛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223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最终经临床确诊,早期胃癌36例,癌前病变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胃癌、癌前病变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sHLA-G、Hp阳性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P <0.05),PGR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P <0.05);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血清sHLA-G、Hp阳性率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P <0.05),PGR低于萎缩性胃炎患者(P <0.05);胃癌患者血清sHLA...  相似文献   

8.
季霞  蔡建庭 《浙江医学》2015,37(1):42-43
目的:探讨>70岁老年患者慢性胃炎中胃蛋白酶原(PG)Ⅰ、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240例,分为>70岁老年研究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和20~60岁的中青年对照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的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PGR)。结果对照组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R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R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PGⅠ、PGR降低(P<0.05)。根据ROC曲线>70岁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和PGR的界值分别为97.25μg/L、6.75。结论血清PG检测对老年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有意义,针对老年患者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Ⅱ、PG I/PGⅡ(PGR)及胃泌素-17(GAS-17)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454例胃部疾病患者,104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PG I、PGⅡ、PGR及GAS-17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GⅠ、PGⅡ、PGR及GAS-17水平在胃癌和非胃癌组中的诊断价值,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I及PG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胃癌组血清PG I及PGR明显低于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P<0.05).胃癌组血清GAS-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P<0.05).胃癌组与对照组血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组血清PGI及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组(P<0.05),而血清GAS-17水平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组(P<0.05).胃癌TNM分期越高,血清PG I水平降低越明显(P<0.05),血清GAS-17水平升高越明显(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GI、PGⅡ、PGR、GAS-17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组的诊断效能优于非胃癌组,且4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项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7%和76.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胃癌家族史、不正确的饮食习惯、PG I及GAS-17进入回归模型,其OR值及95%CI分别为6.481(3.562~11.316)、2.843(1.103~6.918)、2.624(1.094~4.521)、1.735 (1.046~3.912).结论 血清PGI、GAS-17及PGR水平变化与胃癌的病程进展及分化程度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的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 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 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对萎缩性胃窦炎及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182例患者,据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67例,萎缩性胃窦炎组66例,胃癌组4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水平,计算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I/pepsinogen II,PGR)。结果: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窦炎组血清G-17水平明显降低,胃癌组血清G-17水平明显升高,萎缩性胃窦炎组及胃癌组血清PGⅠ及PGR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胃癌组血清PGⅠ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G-17、PGⅠ、PGR在萎缩性胃窦炎及胃癌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可作为萎缩性胃窦炎和胃癌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serum pepsinogen,sPG)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73例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6例,对其中49例H.pylori阳性患者均给予丽珠胃三联片剂治疗,治疗前后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结果]在H.pylori感染病例中,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PGⅠ值相似,而PGⅡ值萎缩性胃炎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者高于H.pylori阴性者,PGR(PGⅠ/PGⅡ)萎缩性胃炎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者明显低于H.pylori阴性者。经抗H.pylori治疗,87.75%的患者H.pylori被根除,H.pylori已根除的萎缩性胃炎组PGⅠ值上升,PGⅡ值下降,PGR(PGⅠ/PGⅡ)上升,H.pylori未根除的萎缩性胃炎组PGⅠ值,PGⅡ值,PGR(PGⅠ/PGⅡ)无改变,H.pylori已根除的浅表性胃炎组,PGR(PGⅠ/PGⅡ)上升。[结论]H.pylori感染与sPG水平密切相关。血清PGⅠ、PGⅡ及PGR(PGⅠ/PGⅡ)对H.pylori相关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血清PGR(PGⅠ/PGⅡ)可作为H.pylori根除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1768例胃镜检查者胃镜检查患者中Hp检查阳性者与219例正常者中Hp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Hp阳性率为22.37%,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阳性率分别为65.25%和66.0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阳性率分别为83.87%和84.21%,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病人的Hp阳性率为66.66%,与正常对照组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说明Hp感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与胃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者276例,按病理诊断分组,设正常人对照12例。用免疫放射法定量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定性分析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计算PGⅠ/PGⅡ(PGR)。结果正常人对照PGⅠ为(146±40)μg/L,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GⅠ为(149±62)μg/L,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组PGⅠ、PGR降低,消化性溃疡组PGⅠ、PGⅡ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G水平的变化有关。PG水平异常患者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本实验室萎缩性胃炎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的最佳诊断临界值,探讨与非萎缩性胃炎的关系以及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8例萎缩性胃炎,40例非萎缩性胃炎和35例正常对照者PG和G-17浓度和HP—IgG抗体定性检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立本实验室各指标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诊断临界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I、PGR和G-17水平显著降低(尸〈0.01),非萎缩性胃炎组只有血清PG-I水平显著降低(P〈0.01);根据ROC曲线和约登指数得出PG—Ⅰ、PGR和G.17诊断萎缩性胃炎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74μg/L(敏感度0.632,特异度0.857)、6.2(敏感度0.658,特异度0.943)和5.1pmol/L(敏感度0.816,特异度0.676);当PG—Ⅱ〈9.6μg/L,PG—Ⅰ〈74μg/L的敏感性提高至0.803,而特异度降至0.826;正常对照组HP感染阳性者血清PG—Ⅰ和G.17水平明显高=F阴性者,PGR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阳性者胃黏膜各指标与阴性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供本地区临床进行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诊断萎缩性胃炎的血清PG-Ⅰ、PGR和G-17检测界值,初步进行了与非萎缩性胃炎各指标的比较,HP感染对正常对照组胃黏膜血清指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TSGF、HP抗体、CEA、CA724、CA242、CA19-9及胃蛋白酶原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聊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及肿瘤科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143例病例资料。其中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49例作为胃癌组,48例胃部萎缩性胃炎病变作为萎缩胃炎组,46例胃部非萎缩性胃炎病变作为非萎缩胃炎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TSGF、HP抗体、CEA、CA242、CA19-9、CA724、PGI、PGⅡ及PGR水平,比较胃癌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SGF、CEA、CA242、CA19-9、CA724、进行比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对照组与胃癌组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PGⅠ、PGⅡ、PGⅠ/PGⅡ(PGR)水平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Hp-IgG检测呈阳性的在健康对照组26例(52.0%)、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29例(63%)、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2例(66.7%)、胃癌组36例(73.5%),Hp-IgG阳性率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对照组。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诊断胃癌早期的灵敏度高达85.9%,特异度为84.9%。结论血清TSGF、Hp抗体、CEA、CA19-9、CA72-4、CA242的水平与胃癌发展有关,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血清PGI、PGR水平降低对胃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的血清学检测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0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检测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G-17水平,计算PG Ⅰ/PG Ⅱ比值(PGR),并对患者进行胃镜、活检及幽门螺杆菌检查。根据血清PG Ⅰ、PGR、G-17将受检者分为A[G-17(-)PG(-)]、B[G-17(+)PG(-)]、C[G-17(-)PG(+)]及D[G-17(+)PG(+)]4组,根据胃镜检查将受检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结合内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受检者血清PG和G-17与胃癌的关系。再将D组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胃癌检出率的差别。结果受检者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共17例(3.4%),浅表性胃炎112例(22.2%),萎缩性胃炎376例(74.5%),胃癌检出率为3.4%(17/505)。A、B、C及D 4组分别为295例(58.4%)、21例(4.2%)、151例(29.9%)和38例(7.5%),4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1.0%(3/295)、4.8%(1/21)、2.6%(4/151)和23.7%(9/38);D组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 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PG、G-17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联合Hp检测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变化对胃癌前病变及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因消化道症状做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539例,根据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胃溃疡124例为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130例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102例为萎缩性胃炎组,胃癌90例为胃癌组,体检证实无胃、肠、心、肝、肾等疾病史93例为正常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著降低(P<0.01).结论 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对提高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两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抗体水平,探讨联合检测PG、G-17、HP抗体诊断部队官兵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部队官兵共236例,均有消化不良症状,年龄22~81岁[(56.70±10.15)岁]。每名患者均抽血进行了PGⅠ、PGⅡ、G-17和HP抗体检测。结果 共236名患者纳入研究,非萎缩性胃炎组133例,萎缩性胃炎组103例。萎缩性胃炎组PGⅠ、PGR的水平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HP阳性组PGR水平低于HP阴性组,PGⅡ、G-17水平高于HP阴性组。PGⅠ、PGR、G-17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8.84μg/L、6.33、4.73 pmol/L,灵敏度分别为0.72、0.91、0.78,特异度分别为0.59、0.57、0.5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0.79、0.65。而联合检测法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为9.50分,灵敏度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含量的检测,探讨血清PGⅠ、Ⅱ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G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PGⅠ与PG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70μm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 PG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