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迁移诱导基因7( MIG7)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相关性,以及MIG7的表达与不同肝癌细胞株VM形成能力及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配对的40例HCC原发灶及其转移灶标本中MIG7蛋白的表达和VM形成情况;应用三维培养技术培养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L和非转移肝癌细胞Huh-7)及人正常肝细胞L-02,分别检测VM形成情况; 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 MIG7 mRNA的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MIG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40例配对的HCC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中,MIG7蛋白的表达与VM形成呈正相关( rs=0.595,PMIG7 mRNA和蛋白表达及VM的形成能力均大于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MHCC-97L及非转移肝癌细胞株Huh-7。人正常肝细胞L-02未见VM形成。结论MIG7高表达的肝癌组织中VM形成能力强,MIG7通过调节VM的形成影响HCC的侵袭转移,MIG7是抑制HCC侵袭转移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是世界范围内的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是HCC重要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肿瘤细胞与其周围微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调节因素。与胞外基质蛋白、各种生长因子、炎症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等有关。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成为了近几年的热点。本文就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可能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 ,新生血管生成是癌细胞能否发展成为临床可测及的肿瘤、能否转移和导致宿主死亡的先决条件。如果肿瘤缺乏血管生成 ,它只能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直径在 2~ 3mm以下。随着人们对肿瘤血管生成过程认识的提高 ,目前 ,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肝细胞癌 (肝癌 )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 ,其组织学的一个显著特性是癌组织内有丰富的新生血管。已有的研究提示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与肝癌预后有关[1] 。肿瘤血管生成是正负调节因子平衡调节的结果 ,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 dothelialgrowthfactor,VEG…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起源于肝脏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91.5%,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CC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血管生成被认为与H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因此,血管生成抑制策略在HCC的治疗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据报道,HCC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4.1%~61.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更高。因此,抗HCC侵袭、转移,减少术后复发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抗HCC的侵袭、转移首先必须了解其侵袭、转移相关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由此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人们先后在黑素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中发现了血管生成拟态。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自身形成的,参与肿瘤的微循环。血管生成拟态的调节与基因、血管上皮钙黏素、Twist1细胞核的表达等相关。血管生成拟态是预后不良的标志,预测低分化、高浸润、高转移和低生存率。因而抗肿瘤治疗时,经典抗血管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血管生成及其成熟度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HCC病例31例,手术后分别在边缘和中心进行标本取材并综合分析。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Flk-1、PCNA的表达情况,并对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面积、总面积、周长、直径、异型指数、血管间距、表达部位,以及动脉数、静脉数、动脉比、静脉比、血管成熟指数和平均灌注分数等进行计数。分析以上血管生成相关参数与病灶大小、Edmondson病理分级、包膜情况、肝硬化及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 在小、中、大病灶之间,微血管总面积和成熟血管总面积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EdmondsonⅠ~Ⅳ级之间,灌注分数逐渐增加,也存在统计学差异(F=3.452, P=0.049)。有包膜病灶的成熟血管平均面积、成熟血管周长、成熟血管平均直径及成熟血管管距明显大于无包膜的病灶(P<0.05);侵袭转移组的成熟血管异型指数也大于阴性组(t=2.260, P=0.039)。在有、无肝硬化组之间,所有血管相关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一些生物学行为更多依赖肿瘤的成熟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yndecan-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了syndecan-1在30例HCC原发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凶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原发灶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及Ki-67在原发灶的表达.结果 与HCC癌旁组织相比,syndecan-1在原发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增高,syndecan-1在肝内转移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x2 =25.62,P<0.001).在HCC原发癌组织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r=0.386,P<0.05).在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CD34-MVD呈正相关(r=0.370,P<0.05).结论 HCC组织syndecan-1表达可能影响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提示syndecan-1在HCC生长和转移中的特殊作用可能为HCC有效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herin)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肝细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E—Cadherin mRNA的表达。结果:①E—Cadhe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而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②E—Cadher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2=0.887,P〈0.05),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2=0.823,P〈0.05);③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与肝外转移呈负相关(R^2=0.839,P〈0.05);④癌旁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与肝外转移时间呈正相关(R^2=0.861,P〈0.05)。结论:E—Cadherin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复发倾向相关,通过检测E—Cadherin表达将对肝细胞癌临床转归的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phA2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ead and neck squamou cell carcinomas, HNSCCs)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phA2在50例HNSCCs组织和30例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HNSCCs临床病理特征,分析EphA2与HNSCCs侵袭、转移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结果50例HNSCCs组织中,EphA2阳性表达26例,30例癌旁组织中仅2例EphA2呈微弱表达,不同组织中EphA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阳性表达与HNSCCs病理分级、侵袭程度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即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越差、侵袭程度越深,EphA2阳性表达率就越高;有颈淋巴结转移者EphA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EphA2阳性者的MVD值(48.68±8.05)显著高于EphA2阴性者(34.60±6.55)(P〈0.05)。结论EphA2促进HNSCCs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可作为反映HNSCCs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的变异情况。结果HCC组和LC组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率均显著高于CHB组(P≤0.005),HCC组和L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中的作用以及两种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168例HCC组和182例正常组的配对对照研究。结果:HCC组中HBV-DNA和HCV-RNA阳性率分别为74.4%及1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4%和3.3%,HBV-DNA或HCV-RNA阳性以及两者均阳性时发生HCC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2.7、30.2和84.0。此外,原发性肝癌还与既往肝硬化史、家族肝癌史有关,且以男性高发。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HBV和(或)HCV慢性感染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BV感染除可能有直接致癌作用外,还可与HCV有协同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hepatitis C vims.HCV)核心抗原(HCVAg)和p53赁白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肝硬化,78例HCC及癌旁肝组织HBsAg、HCVAg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硬化,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5.0%、40.0%、25.0%、20.0%;9.07%、6.4%、2.6%、87.2%;80.8%、44.9%、29.5%、21.8%,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CC与癌旁肝组织之间HBsAg、HCVAg、HBsAg并HCVAg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甜显著性差异(P〈0.01)。在肝硬化和HCC无肝艇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HCC合并肝硬化组p53蛋白表达与HBsAg、HCVAg、HBsAg并HCVAg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HCC的发生与HBV和HCV的感染密切相关,肝细胞癌变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索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肝组织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研究屡有报导。大多数作者认为乙型肝炎在肝硬化、肝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则认为在某些地区,肝炎不是肝癌的病因。我省是肝癌高发区之一,关于这方面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应用免疫酶法标记定位观察肝硬化、肝癌病人肝组织中HBsAg,以探讨本地区肝炎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HBV DNA载量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者占89.00%;HBV DNA≥1000 copies /mL者占88.40%。 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 IU/mL者占79.90%;HBV DNA≥1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导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HBV促进HCC发生、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HBV DNA整合至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从而影响整合位点的基因功能、形成致癌作用的截短蛋白、造成宿主基因组的不稳定,HBV基因组S、C、X区基因突变,HBV X基因编码的HBx蛋白激活原癌基因、抑制抑癌基因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BV诱发HCC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HCC预防、早期预测及术后辅助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就病理进程而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慢性嗜肝病毒感染过程的延续。中国大陆地区80%的HCC具有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背景,80%是基于肝硬化背景发生的。针对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监测或筛查策略。临床诊断成立的HBV相关性HCC患者在治疗方案设计应注意3个原则:(1)积极清除实体肿瘤;(2)通过抗病毒等内科手段积极改善肝脏微环境,减少HCC的复发;(3)改善肝脏功能与全身机能状态;减少终末期肝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NHL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HBV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HVs Ag)阳性率,分析不同病例类型N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H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BV感染率为39%(39/100),Hbs Ag阳性率为27%(27/100);对照组的HBV感染率及Hbs Ag阳性率分别为21%(42/200)和15%(30/2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的感染率不但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类型有相关性,而且也与其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但是HBV的感染率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NHL与HBV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区基因变异及HBV基因型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39例活动性肝硬化(LC),34例HCC患者血清HBV S基因序列,确定其基因型,测定HBV CP和前C区序列,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 HCC、LC患者CP双变异(nt 1762A→T和1764G→A)发生率(82.4%、71.8%)显著高于CH患者(45.5%)(P<0.01、P<0.01);HCC、LC患者C基因型检出率(70.6%、69.2%)显著高于CH患者(43.2%)(P值均<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CP双变异、C基因型与HCC、LC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