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国报告≥60岁HIV感染者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2015-2022年报告年龄≥60岁的HIV感染者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SPSS 24.0软件中使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 H非参检验比较不同流行特征的组间差异,运用Joinpoint 4.9.0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新诊断率随时间变化趋势。使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绘图。结果 我国报告≥60岁HIV感染者数从2015年的17 451例上升到2022年的27 004例,新诊断率从9.0/10万上升到10.2/10万,男性新诊断率高于女性;时间趋势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老年新诊断率均在2019年达到峰值(男性APC=13.5%,P=0.003;女性APC=15.0%,P=0.002),2019年后呈下降趋势(男性APC=-12.4%,P=0.006;女性APC=-13.0%,P=0.007)。老年男性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93.5%(160 747/171 924),同性性传播占5.1%(8 781/171 924);老年女性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98.4%(48 899/49 697);老年感染者71.5%(158 394/221 621)由医疗机构诊断发现,较其他途径发现的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更低(H=1 079.82,P<0.001)。结论 老年HIV感染风险意识较差、不安全性行为多,HIV感染风险较高,需强化主动检测发现,促进检测“关口前移”及感染者深入流调,为实施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60岁农民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老年农民艾滋病防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选取2018-2022年报告年龄≥60岁、职业为农民的HIV感染者,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农民和非农民两组间的比较,并选取6个有代表性的指标,通过样品系统聚类方法将31个省份分为A、B和C 3个亚流行区。结果 2018-2022年共报告≥60岁农民感染者113 311例,占全国该年龄段HIV感染者报告数的71.8%(113 311/157 792)。其中,男性86 517例(76.4%),检测来源主要来自医疗机构80 176例(70.8%)、分布在西部地区80 667例(71.2%)。≥60岁农民HIV感染者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1.4%(92 191/113 311),高于非农民HIV感染者中的比例(49.8%,22 165/44 481)。≥60岁农民HIV感染者96.7%(109 562/113 311)经异性性传播感染,其中,商业异性性行为占50.4%(55 184/109 562)、固定性伴性行为占9.1%(9 958/109 562)、其他异性性行为占40.5%(44 420/109 5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A区为西部6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存活HIV感染者占比(30.2/万)、≥60岁农民HIV感染者占农村人口比例(22.8/万)、报告≥60岁农民HIV感染者县(区)数比例(93.4%)、HIV检测量占人口比例(44.2%),均高于B和C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低于B和C区,男性商业异性性行为比例(41.0%),略低于B区(46.1%),高于C区(15.2%)。结论 2018-2022年我国报告≥60岁农民HIV感染者主要通过商业异性性行为等传播感染,该人群文化程度低,艾滋病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应重视老年农民艾滋病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对农村卖淫妇女及HIV阳性配偶的预防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15岁及以上注射吸毒HIV感染者确证后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国报告注射吸毒HIV感染者的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 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注射吸毒HIV感染者,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计算死亡密度, 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风险因素, 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1-2020年, 我国累计报告≥15岁注射吸毒HIV感染者119 209例, 其中死亡59 094例, 全死因死亡密度为6.96/100人年, 艾滋病相关死亡密度为1.91/100人年, 总死亡密度呈下降趋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注射吸毒HIV感染者全死因死亡风险, 相比于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500个/μl者, 未检测CD4计数、0~、200~和350~个/μl的HR值(95%CI)分别为2.85(2.78~2.93)、2.47(2.40~2.54)、1.58(1.53~1.62)和1.24(1.21~1.28);相比于抗病毒治疗者, 未抗病毒治疗者的HR值(95%CI)为7.13(6.99~7.27);相比于...  相似文献   

4.
王英 《卫生软科学》2014,(5):312-314
[目的]分析昆明市五华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感染者/AIDS病人或PLWHA)死亡情况。[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按录入日期选择2012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五华区的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止2012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五华区的PLWHA死亡病例达138例。其中64.5%的死亡病例年龄为20~40岁;HIV确认阳性后5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65.9%的主要死因是AIDS。[结论]五华区的病例大部分死于青壮年;主要死因是AIDS;病例发现过晚,应加大检测力度,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985-2016年温州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985-2016年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5-2016年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AIDS病例3 512例,其中死亡516例,病死率为14.69%。在所有死亡病例中男性占83.72%, 5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56.01%,已婚有配偶占57.75%,小学及以下占54.85%,农民占35.85%,医疗机构发现占79.46%,异性传播占80.62%。死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者占51.74%,2010-2016年历年因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比例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81,P=0.016)。死亡病例确诊阳性后中位存活时间为173 d,1年内死亡的占60.66%。接受过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占33.53%,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所占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9.43,P=0.000)。死前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者占56.01%,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200/μl者占58.82%。 结论 最近几年温州市非艾滋病相关死亡成为HIV/AIDS病例的主要死因,死亡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今后需扩大检测覆盖面,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加强随访管理,以减少HIV感染者死亡,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山东省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死亡风险及延长生存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2021年山东省HIV感染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及确证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1年山东省报告的14 700例HIV感染者中,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351例,占2.4%(351/14 7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为初、高中/中专(aHR=1.37,95%CI:1.01~1.84)、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1,95%CI:1.22~2.12)、病程为艾滋病期(aHR=9.86,95%CI:6.86~14.19)、未检测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aHR=3.93,95%CI:2.69~5.75)、抗病毒治疗(ART)时间<6个月(aHR=3.46,95%CI:2.42~4.93)和未ART(aHR=1.45,95%CI:1.02~2.07)、末次CD4<200个/μl(aHR=3.51,95%CI:2.18~5.65)和末次CD4未检测(aHR=10.58,95%CI:6.15~18.19)、末次病毒载量(VL)值为50~999拷贝数/ml、≥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2.59,95%CI:1.07~6.26;aHR=9.50,95%CI:5.60~16.12;aHR=15.33,95%CI:8.91~26.36);HIV感染者确证1年内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8,95%CI:1.19~2.36)、病程为艾滋病期(aHR=10.60,95%CI:7.13~15.75)、基线CD4未检测(aHR=3.71,95%CI:2.34~5.90)、ART时间<6个月(aHR=4.30,95%CI:2.85~6.49)和未ART(aHR=2.05,95%CI:1.35~3.13)、末次CD4<200个/μl(aHR=5.45,95%CI:2.04~14.60)和末次CD4未检测(aHR=20.95,95%CI:7.69~57.04)、末次VL值为50~999、≥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15.21,95%CI:2.54~91.21;aHR=42.93,95%CI:9.64~191.20;aHR=61.35,95%CI:13.85~271.77)。结论 扩大检测覆盖面,促进早发现和早治疗,加强对HIV感染者的定期随访和检测,掌握病程进展并进行精准管理和治疗,对降低HIV感染者病死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北省HIV/AIDS的HAART效果。方法 以1989-2013年全省报告的4 148例HIV/AIDS进行研究, 对发现的HIV/AIDS定期随访、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登记死亡。自2003年开始, 对符合HAART条件的HIV/AIDS实施免费治疗。观察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结果 4 148例HIV/AIDS, 观察12 451.48人年, 全死因死亡968例, 死亡密度7.77/100人年, 其中接受HAART者死亡密度为2.87/100人年, 未接受HAART者死亡密度为16.58/100人年, 后者是前者的5.77倍。对1 894例AIDS, 自发病之日至观察截止日, 观察4 774.48人年, 全死因死亡581例, 死亡密度121.69/100人年, 其中参加HAART者死亡密度4.77/100人年, 未参加HAART者死亡密度125.92/100人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组的死亡密度由不接受HAART治疗的22.9/100人年降至接受HAART治疗的5.3/100人年。通过年度分析发现, 随着HIV/AIDS人群HAART覆盖率逐年提高, 人群的全死因死亡率逐年下降。HIV人群HAART覆盖率提高, 可降低未参加HAART的HIV感染者的死亡率。结论 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 可有效减少HIV/AIDS的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的死亡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深圳市龙岗区的HIV/AIDS患者,按照病例入选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选取590例HIV/AIDS患者,死亡236例(男性187例,女性49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婚、离异或丧偶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是未婚者的0.003倍和0.418倍;确诊时为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是HIV感染者的9.149倍;异性传播、同性传播和采供血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注射吸毒的0.319、0.079和0.004倍;未接受CD4检测者的死亡风险是接受CD4检测者的9.166倍;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风险是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0.052倍。 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HIV/AIDS患者死亡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接受CD4检测和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HIV/AIDS患者死亡风险。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进一步扩大CD4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并加强追踪随访和管理,以降低HIV/AIDS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0-2007年60岁以上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年住院病人呈逐年上升趋势,老年病人的疾病多累及多个器官,且疾病进展快,极易导致死亡[1].为了解和掌握老年住院病人的疾病构成和死亡原因,加强对老年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本文对我院2000~2007年60岁以上住院死亡病人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佳木斯市HIV/AIDS确证后死亡密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现住址为佳木斯市、确证时间为2010-2020年和确证年龄≥15岁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基线和随访信息,描述其确证后的死亡密度特征。确证后死亡定义分为确证后1~、7~和≥13个月死亡,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确证后1~6个月死亡密度的影响因素。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953例HIV/AIDS,死亡173例,以男性(89.19%,850/953)、未婚/离异/丧偶(76.50%,729/95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1.84%,494/953)和同性性传播为主(77.02%,734/953)。累计随访3 944.59人年,死亡密度为4.39(95%CI:3.79~5.07)/100人年。确证后1~6个月的HIV/AIDS死亡密度最高,为21.60(95%CI:18.04~25.86)/100人年,确证后≥13个月降至2.02(95%CI:1.59~2.58)/100人年。在确证后1~6个月死亡的HIV/AIDS中,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未检测(51.61%,48/93)和艾滋病相关死亡的比例(32.26%,30/93)较高。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确证后1~6个月死亡的风险因素包括确证年龄较大、医疗机构检测发现、首次CD4计数<200个/μl或CD4未检测和未抗病毒治疗。结论 2010-2020年佳木斯市HIV/AIDS的死亡密度整体水平较低,随着确证后生存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早诊断和早治疗,重点关注确证后1~6个月HIV/AIDS的随访管理,进一步降低确证后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15~17岁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筛选2011-2019年确诊时年龄为15~17岁校外青少年HIV感染者。描述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和跨省流动等情况,采用 χ 2检验进行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河南省抗病毒治疗(ART)≥15岁HIV/AIDS的死亡状况,为降低HIV/AIDS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2-2019年河南省开始ART≥15岁HIV/AIDS,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视力不良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数据库",本研究选取该项目中2012年的≥65岁老年人的身体测量和死亡指标进行分析,2014年和2017年随访生存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视力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按年龄和性别分亚组进一步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736名老年人,5年随访期间共有943人死亡,5年死亡率为54.3%。视力不良组的5年死亡率为76.7%,高于视力良好组的47.6%(P<0.001)。校正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部分疾病因素后,视力不良组5年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0倍(HR=1.30,95%CI:1.09~1.55)。女性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组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48倍(HR=1.48,95%CI:1.20~1.84),而男性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无关联(HR=1.02,95%CI:0.72~1.43)。在≥90岁的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人群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9倍(HR=1.39,95%CI:1.13~1.70)。而65~79岁和80~89岁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均无关联(HR=1.37,95%CI:0.61~3.07;HR=0.95,95%CI:0.61~1.48)。结论视力不良是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山东省5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7年山东省报告的5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病例报告信息进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结果 2008-2017年共报告5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1403例,81.6%(1145例)为男性,18.4%(258例)为女性,平均年龄(57.7±7.0)岁,63.7%(894例)已婚有配偶,文化程度已初中及以下为主占70.6%(991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9.0%(688例)。2008-2017年5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数量不断增加,占当年新报告病例的比例呈增长趋势(〖XC六号.EPS;P〗趋势=107.4,P<0.001),男性病例以男男同性传播为主,病例发展到病人的时间短,大部分发现时已处于病人阶段。结论 山东省5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呈上升趋势,晚发现比例高,其中的男男性行为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人群死亡率与死因谱30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湖南省人群死亡水平、死因谱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 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及其相关信息,与湖南省1973-1975年、1990-1992年2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湖南省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901.59/10万、588.64/10万、608.27/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65.14/10万、537.42/10万、413.67/10万.30年间标化死亡率下降了52.18%,农村下降幅度大于城市,女性大于男性.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构成比随着年代推移而显著下降(P<0.0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死亡构成比显著上升(P<0.01),变化幅度均为农村大于城市.各年代损伤和中毒死亡构成比均以5岁组为最高,25岁组位居第二(P<0.01).2004-2005年湖南省居民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构成比为8.01%,慢病为80.66%,损伤和中毒为11.33%.30年间,三大类疾病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慢病.在慢病死亡病例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死亡顺位分别提前到2004-2005年的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结论 湖南省城乡居民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湖南省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湖南省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trend of mortality and the spectrum regar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population of Hunan, and to analyze the health-related major diseases.Methods With retrospective study method, a sample survey on causes of death and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2004 to 2005 among the residents in Hunan provinc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n causes of death in Hunan during 1973-1975 and 1990-1992,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rude mortality rates and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 (SMR) of the reisidents in Hunan were 901.59/100 000 and 865.14/100 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3-1975 while 588.64/100 000 and 537.42/100 000 druing the period of 1990-1992, and 608.27/100 000 and 413.67/100 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the SMR of the residents in Hunan decreased by 52.18% and the descending range from the rural areas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urban areas, and high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aternal and perinatal diseases,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but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The changing ranges of the former two proportions were both larger in the rural areas than those in the urban areas.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deaths due to injury and poisoning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were both seen in the 5 year olds, followed by the age groups of 25 year olds (P<0.01).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all the infectious diseases,maternal/perinatal disease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was 8.01% altogether, and thos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jury and poisoning were 80.66% and 11.33%,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the SMR of the three kinds of diseases a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see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maternal and perinatal disease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but less i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mong the death cases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the SMR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alignant tumor, and heart disease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 sequences of them had been advanced to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fourth in the death rank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MRs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Hunan province showed a declining tendency.Cardiovascula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had become the important diseases aff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while injury and poisoning had otherwise topped the causes of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u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6-2012年中国女性人群子宫颈癌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国疾病监测死因上报系统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数据,通过死因漏报调查进行调整,分析不同城乡和东、中、西部地区我国女性子宫颈癌粗死亡率及年龄分布特征;采用全国第六次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人口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年,我国女性子宫颈癌粗死亡率为3.15/10万,其中农村地区粗死亡率为3.45/10万,高于城市地区(2.76/10万);中部地区粗死亡率为3.77/10万,高于西部地区(3.23/10万)和东部地区(2.54/10万)。2006-2012年,全国子宫颈癌世界人口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平均每年上升2.9%(95% CI:0.8%~5.0%),其中30~59岁组上升6.0%(95% CI:1.6%~10.5%);中部地区平均每年下降4.6%(95% CI:-5.9%~-3.3%),其中30~59岁组-3.2%(95% CI:-5.0%~-1.4%)和≥60岁组-5.7%(95% CI:-9.3%~-2.0%)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西部地区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中国人口年龄标化率变化趋势与世标率相近。结论 我国子宫颈癌下降趋于停滞,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仍然是我国子宫颈癌防控的重点区域;而东部地区30~59岁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上升现象亟需引起重视;建立综合的子宫颈癌防控体系是继续降低我国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苏省新报告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新发感染状况。方法收集2011-2013年江苏省每年新报告的HIV/AIDS及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感染途径、样本来源等相关信息,并收集血清或血浆样本,进行BED检测,计算新发感染比例,研究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同性传播的HIV/AIDS中新发感染比例最高(29.19%),其次是注射毒品(21.75%),异性传播最低(17.40%),不同感染途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报告的HIV/AIDS中,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是新发感染(OR=1.569,95%CI:1.168~2.107);与>35岁的相比,≤35岁的更可能是新发感染(OR=1.556,95%CI:1.289~1.879);与未婚相比,已婚有配偶的更可能是长期感染(OR=0.789,95%CI:0.649~0.960);与其他就诊者检测相比,通过检测咨询(OR=2.278,95%CI:1.853~2.801)、专题调查(OR=2.409,95%CI:1.860~3.120)及无偿献血人员检测(OR=2.911,95%CI:2.118~4.001)更容易发现HIV新发感染者(P<0.05)。结论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中MSM的新发感染比例最高;应加强主动监测,减少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