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婴幼儿使用普萘洛尔的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普萘洛尔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的综合标准法(简称MHRA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对FAERS数据库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2季度婴幼儿使用普萘洛尔的所有不良事件报告进行信号挖掘和分析。结果 纳入以普萘洛尔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事件报告共75 290例,以严重不良事件为主(62.33%),报告来源主要为美国(50.18%)。经MHRA法和BCPNN法筛选最终获得普萘洛尔不良事件信号91个,涉及报告总数为1147例,其中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信号67个。不良事件主要累及系统器官分类为代谢及营养类疾病、精神病类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不良事件首选术语以低血糖及其并发症、四肢厥冷、睡眠障碍及睡眠质量差的信号强度大,与普萘洛尔关联性强。结论 婴幼儿使用普萘洛尔治疗时,临床应重点关注低血糖及其并发症、四肢厥冷、睡眠障碍及睡眠质量差的患儿,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不良事件信号,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OpenVigil 2.1数据平台检索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分析从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报告的所有首要怀疑药物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的不良事件,对筛选出的所有不良事件从上报人群特征、报告数、阳性信号分布和信号强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相关不良事件9025例,其中男性6203例,女性2271例,不详551例。大部分患者年龄为45~64岁和18~44岁。美国上报例数最多,前5位中亚洲国家仅有日本。严重结局指标中,住院治疗的比例最多,有410例怀疑因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而导致死亡。检测到阳性信号196个,映射到21个系统/器官分类,主要累及各类检查、胃肠系统、精神病类、各种手术及医疗操作、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反应、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及侵染类、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等。其中,各类检查(CD4淋巴细胞减少/异常/增加)、内分泌系统(弥漫性甲状腺肿)、神经系统(吉兰-巴雷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挖掘塞利尼索的药品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9年7月3日到2023年3月31日上报的塞利尼索ADE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6.0版)药物ADE术语集中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语(PT)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共获得塞利尼索ADE报告3 084份,ADE阳性信号共134个;已报告性别中男性127例、女性124例,年龄以≥65岁为主(4.12%);美国报告数量最多(96.53%),报告者主要为消费者(77.27%);严重ADE主要为住院/住院时间延长(26.26%),其次为死亡(17.15%)。发生频次排名前3位的ADE分别为恶心(1 162次)、疲劳(790次)、食欲减退(610次),均被塞利尼索说明书提及。信号强度排名前3位分别为装置相关性菌血症(ROR=115.07,PRR=114.94)、睑板腺功能障碍(ROR=106.70,PRR=106.54)、沙门菌性脓毒症(ROR=99.90,PRR=99.81),均未...  相似文献   

4.
目的:挖掘阿昔替尼相关不良事件(A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比例报告比(PRR)法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2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上报的有关阿昔替尼的AE信号进行挖掘。将报告数≥3,PRR≥2且χ2≥4的ADE定义为阳性信号,并采用PRR法对AE信号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阿昔替尼为主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24 505例,涉及首选术语(PT)信号1 879个。以男性和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报告数较多。通过PRR法计算,分别按报告数和信号强度的前50位并去除重复项后获得80个PT信号,其中上报数位居前3位的PT信号分别为腹泻、疲乏、高血压,PRR值位居前3位的PT信号分别为体表面积减少、免疫介导的肾炎、手足口病。与阿昔替尼最新的药品说明书对比,有35个PT信号尚未被说明书收录,包括气胸、胆囊炎等。结论:临床应用阿昔替尼时,除密切关注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口腔炎相关的不良反应外,还应关注气胸、胆囊炎等,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文露  陈力  何绪成  陈佳  徐源 《医药导报》2024,(4):639-647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非布司他、别嘌醇进行不良事件信号挖掘,探索其潜在的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提取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17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共22个季度有关非布司他、别嘌醇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利用ROR法及PRR法对非布司他、别嘌醇不良事件(AE)进行信号挖掘。结果 别嘌醇AE报告5 060份,集中于≥60岁患者,累及系统器官分类项目(SOC)共计25项,主要累及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40.01%),发现说明书中未累及系统12项,非布司他AE报告905份,累及SOC共计17项,主要累及在心脏器官疾病(40.17%),发现说明书中未累及系统2项。别嘌醇、非布司他累及感染及侵染类疾病(5.51%、0.49%),肝胆系统疾病(5.35%、0.87%),但别嘌醇说明书中均未收录。别嘌醇累及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0.55%),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0.03%),但非布司他未发现累及以上SOC。结论 别嘌醇较非布司他,说明书收录不良反应较不充分,新发现的累及SOC及AE为完善别嘌醇说明书不良反应可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累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挖掘吡非尼酮上市后的不良事件信号,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报告优势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PRR)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自建库至2021年9月所有的吡非尼酮,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通过二次筛选共挖掘到105个有效信号,共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其中,说明书提及的信号64个,涉及的SOC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毒性及神经系统疾病;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信号41个,涉及的SOC主要包括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各类检查以及眼器官疾病等。结论 吡非尼酮临床应用时,应特别注意对肺部及眼部情况监测,关注胃肠道反应,同时尽量减少紫外线暴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静脉铁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与依据。方法 利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不良事件(ADE)报告系统(FAERS),获取2016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5种静脉铁剂(纳米氧化铁、羧基麦芽糖铁、异麦芽糖铁、低分子右旋糖酐铁、蔗糖铁)的ADE报告数据(异麦芽糖铁为2020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共6个季度的数据),采用比例失衡法(包括报告比值比法和综合标准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及分析。结果 共得6 111份以5种静脉铁剂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E报告,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共得479个有效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除异麦芽糖铁(3个)与右旋糖酐铁(21个)有效信号过少外,其余3种静脉铁剂ADE共累及26个不同的器官/系统。结论 临床应用静脉铁剂,应特别注意对全身性疾病的监测,各个静脉铁剂累及器官/系统有所不同,对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可首选引发ADE最少的纳米氧化铁进行治疗,但要注意监测其过敏反应;对于具有慢性基础疾病、代谢性碱中毒等易出现低磷酸血症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羧基麦芽糖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ADR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比(PRR)及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对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3季度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相关药品不良事件(ADE)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筛选得到ADE为10 500 309条,筛选去重后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的ADE报告共15 658份。其中共挖掘到ADR信号429个,主要集中于眼器官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各种手术及医疗操作、感染及侵染类疾病、耳及迷路类疾病。信号强度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非感染性眼内炎、眼内炎、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炎和一过性失明;同时也发现说明书上未报道的如痴呆、听觉减退、突发性听力丧失等可疑ADR信号。结论 应重视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药品说明书及文献中报道的ADR,加强药学监护。对于本研究发现的未报道的可疑ADR信号,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此外,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对眼科医师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有一定要求,需做好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挖掘真实世界中替莫唑胺相关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替莫唑胺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FAERS数据库中替莫唑胺的ADE报告数据,通过报告比值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进行信号挖掘,分析其ADE发生情况。结果 数据库中,以替莫唑胺作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共24 725份,共识别出300个ADE信号,共涉及23个系统器官分类,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各类检查、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等;报告数较多的ADE信号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惊厥发作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挖掘到42个新的疑似不良反应,这些在说明书中未有记录,如假单胞菌皮肤感染、疱疹性脑膜脑炎、舌下神经性瘫痪、汗孔角化病等。结论 替莫唑胺在真实世界中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与说明书大体一致,但也有一些新的疑似不良反应被发现,临床使用时应特别关注这些新的不良反应,并建议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及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挖掘特立帕肽、阿巴洛肽的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及合理选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FAERS数据库特立帕肽2004年第1季度-2021年第3季度、阿巴洛肽自2017年上市至2021年第3季度的ADE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法(proportional report ratio,PRR)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两药相关ADE报告并统计报告人群的性别、年龄、严重ADE等基本信息。结果 排除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各类手术及医疗操作,以及产品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与药物无关的信号后,得到特立帕肽相关的ADE报告有88 474例,有效信号为600个,信号涉及22个系统器官;阿巴洛肽相关的ADE报告有12 286例,有效信号为137个,累及系统器官17个。按发生频次排序,2种药物发生最多的ADE分别是头晕(4 896例)和头痛(1 485例);按信号强度排序,特立帕肽报告的尿氨基端肽升高(ROR:135.867)和阿巴洛肽报告的血清I型原胶原蛋白氨基端前肽降低(ROR:881.625)居于首位,说明书中均未提及。两药ADE信号均集中于各类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结论 特立帕肽与阿巴洛肽上市以来的应用总体较为安全,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大多较为轻微,但治疗期间仍需特别注意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定期检测血钙、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提防骨骼系统ADE。  相似文献   

12.
王郁薇  蒙龙  刘箫 《中国药房》2021,(3):328-333
目的: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数据库中于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上报的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不良事件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对双膦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BPS)的不良事件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挖掘其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以期优化患者治疗方案,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FAERS提取2004年第1季度—2020年第4季度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利用比值比(report odds ratio,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oportional report ratio,PRR)法对BPS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有效信号后,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术语集进行汉化及系统、器官归类。结果 经过筛选后,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累及19个系统,共1 072种信号;唑来膦酸共累及20个系统,共709种信号;利塞膦酸累及20个系统,共638种信号;帕米膦酸累及18个系统,共456种信号;伊班膦酸累及19个系统,共361种信号。结论 该研究有效利用ROR法和PRR法挖掘出5种BPS的ADR信号,5种BPS之间ADR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The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 (AERS) of the FDA is used to identify toxicities of drugs that are on the market. Nurse practitioners (NP) and physician assistants (PA), having an increasing role in the delivery of medical care, are also needed to participate in post-marketing pharmacovigilance.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awareness and use of the AERS in voluntary reporting of drug toxicities by NPs and PAs.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survey was issued at the Principles of Gastroenterology for the Nurse Practitioner and Physician Assistant course in August 2010. The survey assessed familiarity with the AERS, the number of adverse events seen and the frequency of reports sent to the AERS. NP and PA responses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two-tailed Fisher's exact.

Results: Of the 92 respondents, 67 (72%) were NPs and 24 (26%) PAs. Of the 50 (54%) respondents that reported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AERS system, 20 (40%) incorrectly identified the methods to report using the AERS. Overall reporting of adverse events was low, particularly in respondents seeing 5–12 adverse events per year.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improved education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AERS for pharmacovigilance is suggested for NPs and PAs. Due to the small size of the study, these data should be viewed as preliminary, pending a larger confirmatory stud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挖掘达罗他胺相关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中2019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以达罗他胺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挖掘,检测阈值为报告数 ≥ 3且ROR的95%置信区间下限 > 1的不良反应。结果及结论:共筛选出以达罗他胺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1376份,去除非药品不良反应后为1013份,涉及患者589例,检测出风险信号40个,涉及16个系统器官,主要集中在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各类检查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达罗他胺的不良反应最常出现在服药的第1个月。挖掘出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信号21个,具体包括横纹肌溶解、谵妄、男性乳腺发育、周围神经病变和水肿等。  相似文献   

16.
孙海燕 《药学研究》2022,41(12):838-840
目的 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阿司匹林相关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不良事件(AE)信号并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Vigil 2.1数据库中于2004年1月1日-2021年9月30日上报的阿司匹林相关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阿司匹林相关痛风的不良事件报告数为625 例,报告比值比的 95%CI:3.254 (2.997-3.533)。高尿酸血症90个,报告比值比的 95%CI:2.464 (1.989-3.053)。女性信号强度高于男性,18~44岁年龄组信号强度高于其他年龄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不良事件中应用的阿司匹林均为小剂量。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是诱发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风险信号,阿司匹林诱发痛风信号强度高于高尿酸血症,二者可能为2个独立的不良事件,无相关性。女性和18~44岁组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应低嘌呤饮食,注意监测血尿酸和痛风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促进巴瑞替尼的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对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2018年第2季度至2020年第4季度巴瑞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得到ADR报告总数15480927份,其中首要怀疑药物为巴瑞替尼的报告数4173份.共挖掘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白介素17A抑制剂相关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不良事件的情况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第一季度—2021年第四季度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以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不良事件为IBD、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ed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oportional reported odds ratio,PRR)对信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IBD相关报告2 578份,其中司库奇尤单抗2 286份(88%),依奇珠单抗289份(11%),布罗利尤单抗3份(1%),涉及银屑病患者810例。3种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2.47%,33.11%和33.33%,均以“住院/住院时间延长”为主。司库奇尤单抗[ROR=4.123,95%CI(3.564,4.769),PRR=4.116,95%CI(3.559,4.759)]和依奇珠单抗[ROR=5.503,95%CI(4.127,7.336),PRR=5.448,95%CI(4.12,7.31)]均以未区分CD或UC的IBD信号最强,布罗利尤单抗没有检测到相关信号。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均有导致IBD的风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可能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使用时应注意评估,尤其对IBD高风险人群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乌司奴单抗上市后的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对FAERS数据库自2009年第4季度至2022年第1季度的乌司奴单抗相关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及信号检测。结果:共得到乌司奴单抗相关药物警戒信号90个(116 311例次),同时满足ROR法及PRR法识别并排除同义合并、药物外不良事件,共得到38个药品不良信号(44 515例次),涉及12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13个信号未在乌司奴单抗药品说明书中提及,涉及心脏器官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等;主要累积器官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9543例次)、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9366例次)以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5801例次)等;涉及死亡结局信号28个(811例次),按频次排序排名前二的分别为肺炎(95例次)和牛皮癣(60例次)。结论:应关注药品说明书中尚未涉及的严重的、新的药物警戒信号。用药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给药部位、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及感染药物警戒信号,及早科学识别药品不良事件,做好相应防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Notoriety bias is defined as “a selection bias in which a case has a greater chance of being reported if the subject is exposed to the studied factor known to cause, thought to cause, or likely to cause the event of interest.”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of notoriety bias in the 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FAERS) database and estimate the impact of potential notoriety bias induced by safety alerts on signal estimation using disproportionality analysis. Methods: Publicly available FAERS data were downloaded and used for analysis. Thirty-one drugs which had label change/safety alert issued by FDA from 2009 to 2013 were considered. These drugs were reviewed 4 quart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safety alert notifica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notoriety bias. The impact of notoriety bias induced by safety alerts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signal strength using reporting odds ratio (ROR) and 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 (PRR), 2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safety alert.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er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safety alert. Results: There was increased reporting for 11 drugs after the safety alert/label change by the FDA. The reporting of 20 drugs decreased or remained unchanged after the safety alert/label change by the FDA.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respect to the number of reports before and after the safety alert (P = .330, Z = −0.974). Fourteen (45.16%) drugs had an increase in ROR, while 17 (54.83%) drugs had a decrease in ROR after safety alert issued by FDA (P = .953, Z = −0.059). Fourteen (45.16%) drugs had an increase in PRR, while 17 (54.83%) drugs had a decrease in PRR after safety alert issued by the FDA (P = .914, Z = −0.108). Conclusion: Although few FDA safety alert/warnings had a strong and immediate impact, many had no impact on reporting of AE and signal strength. This study found that overreporting due to notoriety bias does not exist in the FAERS database and the overall disproportionality in signal estimates is not altered by the safety ale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