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T冠状动脉造影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汪奇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6):622-624
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从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两个方面为冠心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信息。两者融合图像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行心电门控M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44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两种检查相距不超过2周),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诊断标准,评价M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44例176支冠状动脉血管中146支(83.1%)可用影像学评价;各段冠状动脉重建图像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近中段显示率最高(94.7%);CAG发现狭窄冠状动脉血管50支,MSCTCA发现狭窄42支,误诊3支,漏诊8支。M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97.6%,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93.9%。结论:MSCTCA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可靠、方便价廉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患者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并对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疑冠心病组21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8例,阳性率85.7%;非冠心病组20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例,阳性率10%。结论:CTA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筛查冠心病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价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并对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所显示的心肌损害程度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方法 ]对 10 3例冠心病患者行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心病的诊断阳性率为 96 % ,假阴性有 3例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较高 ,为 94 % ,特异性较低 ,为72 %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对单支病变血管的检出灵敏度高于双支病变及 3支病变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对前降支的检出灵敏度为 86 % ,左旋支为 6 2 % ,右冠状动脉为 82 %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了解冠状动脉血管树的解剖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提供心肌灌注和存活状况的信息 ,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结合此 2种检查可使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年人群中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及部分后天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异常共73例(3.89%),其中2.67%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占异常的68.49%:包括起源和分布异常、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2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异常对介入诊疗的操作方法、结果评判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9.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对其中24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MSCT图像质量,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结果58例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均清楚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其分支,38例患者的115支冠脉上见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斑块的类型和狭窄的程度。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清楚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结论64层MSCT是有效可靠冠心病诊断方法,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鸿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584-584
目的 对比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全面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等.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情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分析并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结果 所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取得满意的图像,在对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中,2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度为96.4%(137/142),特异度为96.8%(274/283),阳性预测率为93.8%(137/146),阴性预测率为98.2%(274/279).结论 双源CT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对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共416例CCTA纳入本研究,观察有无心肌桥的发生,并测量壁冠状动脉的深度、长度、直径。结果 85例病人发现有心肌桥,CCTA心肌桥发现率为20.4%(85/416)。冠状动脉心肌桥平均发病年龄为56.3±14.2岁。男性发病率为24.5%(63/257),女性为13.8%(22/159)。发生率最高的血管为前降支(LAD),并且87.3%的壁冠状动脉位置浅表,6.7%的桥血管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心肌桥的CCTA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本次研究没有证明心肌桥与心血管事件存在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DCG)联合CT首过灌注成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诊治10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均进行DCG、CT、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查,以MPI作为参考标准,观察DCG、CT首过灌注成像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结果DCG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70.5%,特异性81.1%,阳性预测值79.6%,阴性预测值62.5%,准确性71.6%,DCG与MPI结果Kappa=0.413(P<0.05);C T首过灌注成像诊断敏感性90.2%,特异性83.8%,阳性预测值84.7%,阴性预测值83.8%,准确性84.3%,C T首过灌注成像与M P I结果Kappa=0.693(P<0.05)。结论CT首过灌注成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优于DCG,因此两者联合有利于优势互补,较好检测出心肌灌注缺损,进而评估心肌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3.
张文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2):298-30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有无心肌桥,并对异常段壁冠状动脉进行狭窄评估。心肌桥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比。结果 327例患者共发现57例66段心肌桥,其平均长度为(4.72±0.93)mm,平均厚度为(2.04±0.62)mm,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为(33±20)%。对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发现29例35段心肌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与传统造影方法相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经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证实的单纯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深在型)、100例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合并粥样硬化患者(硬化组)的CT冠状动脉成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特征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深在型组和硬化组的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近端成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率、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率、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872)、两组间壁冠状动脉长度(OR=2.031)、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OR=1.376)、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OR=1.448),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是保护因素(OR=0.471)。结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的形成与冠脉近段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42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256层CT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Kappa检验分析二者诊断冠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 1、CTA诊断左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7.66%,100%和100%,特异度为92.86%,90.91%和91.67%,阳性预测值为99.20%,92.86%,93.75%,阴性预测值为81.25%,100%和100%,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51、0.915、0.924;2、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Kappa值为0.786;3、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Kappa值为0.520。结论 25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程度及部位均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疑似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均行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结合轴位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患者血管重建图像均能清晰、完整地显示检查范围内的动脉血管影像.下肢动脉正常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性血管闭塞2例.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并能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34例 ,对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将 2者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2者有无一致性以及心率与CT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的最佳显示心电相位窗分别为R波后 5 0 %,5 0 %(6 0 %) ,6 0 %,但图像质量与心率呈明显负相关P <0 0 5 ,当心率低于 75次 /min时可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可显示冠状血管近段约 10 0mm的血管情况包括管壁有无斑块及管腔有无狭窄。结论 通过减缓心率可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CT图像 ,结合合适的心电相位窗可有效地减少心动伪影。多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意义的无创检查方法 ,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确诊和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方法整群选择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冠脉成像,并在10 d后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为参照,50%狭窄为阳性,评估螺旋CT冠脉造影的准确性。结果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特异度为100%,准确度98.38%,k值为0.9611,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准确度接近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