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后循环缺血患者126例的血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萍 《医药论坛杂志》2011,(11):109-110
目的进一步评价血管结构变化在后循环缺血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26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合并前循环病变34例,单纯前循环病变1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单侧椎动脉血管狭窄26例,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6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9例,发育不良26例;小脑下后动脉狭窄21例,发育不良6例;三叉永存动脉1例;(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盗血1例;全部病例检出正常的18例,其中MRI检查已发现有小脑梗塞,CTA及DSA检查正常2例。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变化是后循环缺血的根本因素,CTA及DSA检查,对于评价颅内近端或是远端血管病变,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并判断狭窄程度.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100例(83.3%),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6例(13.3%),单纯后循环病变40例(33.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44例(36.7%);其余20例(16.7%)CTA未见异常.累及两条及两条以上血管≥2条者63例(52.5%).结论 头颈部CT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活、安全的检查方法,为寻找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一种可靠、客观、实用的影像资料,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中老年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3例反复发作性眩晕、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中老年PCI住院患者,采用128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情况。结果头颈部CTA显示中老年PCI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要致病原因,约占55.75%;先天变异及发育不良占31.86%,是PCI的另一重要致病原因。结论 128层螺旋CT可一站式完成头颈部CTA检查,既可单独显示血管,又可显示血管邻近结构,对评估中老年PCI患者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这2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肢体无力、头晕;最主要的体征为闭目难立征、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时间与前循环缺血患者相比,时间较长(P<0.05)。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受累情况主要为颅外椎动脉受累、基底动脉受累、颅内椎动脉受累、大脑后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混合动脉受累等。后循环缺血主要部位为远段端、混合病变、中段病变、近段。与前循环缺血患者相比,后循环缺血患者较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具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患者的并发症较多,年龄较大,且住院时间较长,若患者存在血管危险因素,则会增加患者后循环缺血的概率,多数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吴永红 《天津药学》2011,23(1):43-43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天眩清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方法:将8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治愈24例,明显好转1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治愈16例,明显好转10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所致的头晕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18~45岁且发病至就诊时间不超过14d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并排除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及肺、肾、肝脏衰竭患者。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危险因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病、吸烟及饮酒史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3种危险因素在36~45岁组中的发生率较18~25岁、26~35岁两组高。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男性与女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患者。除高同型半胱氨酸外其他危险因素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缺血的分布无明显差异;青年人前循环缺血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结论高脂血症、吸烟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患者中较高血压、糖尿病更为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现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96例临床诊断为PCI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组:男59例,女37例;年龄38~70岁,平均58.6岁;病程8 d~10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的疗效。方法治疗组(79例)应用正天丸治疗,对照组(66例)给予普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及血液指标等改变。结果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三酰甘油、胆固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天丸具有降黏、去纤、抗炎、抗凝、解聚的作用,是治疗PC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陶杨  胡玲玲  孔亮  邵小鹏  桂树华 《江苏医药》2013,39(9):1093-109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循环缺血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加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4250 IU腹壁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10 d.2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9%、显效率5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33.3%(P<0.05).结论 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因“睡醒后头晕、行走不稳、言语笨拙2小时”于2016年5月7日入院.患者4h前午睡,2h前醒后感头晕,行走不稳,似醉酒感,需人搀扶,伴言语笨拙,尚能听懂问话及表达自己意愿,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无肢体麻木及意识障碍,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急诊室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自发病以来,未进饮食,精神差,二便自主.  相似文献   

12.
<正>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后循环的TIA发作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1]。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后循环缺血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给予眩晕宁片口服,对照组采用定眩胶囊口服治疗,90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3%,对照组为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优于定眩胶囊,是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后循环脑梗死的误诊常见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以头昏为主诉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病例中入院时误诊为脑动脉供血不足48例,颈椎病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2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1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例,神经官能症5例,梅尼埃病2例。120例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神经内科专科全面查体及头部磁共振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为后循环缺血。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头昏的病因,在头昏患者诊治过程中应注重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体检,以早期发现阳性体征,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MS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和CPR图像寻找斑块,探讨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数量、成分、性质、动脉狭窄程度。结果53例中,共发现83处斑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三段、二段、起始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分别35处、9处、4处、16处、16处、3处。软斑块41处(49.4%),混合斑块18处(21.7%),钙化斑块24处(28.9%)。轻、中、重度狭窄、闭塞分别29处,51处、15处、10处。斑块表面不规则15处,斑块溃疡9处。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和动脉狭窄程度,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肺灌注SPECT/CT显像对术后可疑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的术后可疑肺栓塞患者105例,根据《2008版欧洲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指南》推荐的Wells评分,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分为高度危险组49例、中度危险组35例及低度危险组21例。栓塞肺段判断标准:沿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楔形或片状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CT图像上相应部位无其他导致肺段血流灌注减低的病变。计算3组诊断肺栓塞的阳性率。结果高度危险组35例诊断为肺栓塞,阳性率71.4%(35/49);中度危险组12例诊断为肺栓塞,阳性率34.4%(12/35);低度危险组3例诊断为肺栓塞,阳性率14.3%(3/21)。3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 P<0.05)。高度危险组发现稀疏或缺损肺段或亚肺段195个,其中诊断为栓塞肺段153个;中度危险组发现稀疏或缺损肺段或亚肺段55个,其中诊断为栓塞肺段41个;低度危险组发现稀疏或缺损肺段或亚肺段25个,其中诊断为栓塞肺段13个。结论术后患者Wells评分为高度危险或中度危险时,推荐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明确是否存在肺栓塞,以指导临床尽早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当Wells评分为低度危险时,可暂不进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联合西比灵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后循环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西比林治疗组(42例)及西比灵治疗组(38例),两组都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多普勒超声的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增高,阻力指数明显降低(P〈0·05),两组用药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与西比灵联合使用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予单用西比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1例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11例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患者,根据疾病发展程度、临床表征等采取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液平均流速以及血脂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分别为(54.62±4.28)、(48.49±2.88)、(48.13±3.07)cm/s,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的(42.84±3.71)、(35.27±3.19)、(33.96±3.24)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98、10.202、10.529,P=0.000、0.000、0.000<0.05)。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89±0.32)、(1.41±0.28)mmol/L,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的(2.63±0.67)、(1.03±0.4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5、2.417, P=0.004、0.025<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血液流速,控制血脂指标,对于病情改善及降低疾病危险程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丁咯地尔和尼莫地平治疗后循环缺血的近期疗效和对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5例P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38例:应用丁咯地尔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1次/d,尼莫地平片40mg,口服,3次/d;对照组37例:应用曲克芦丁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1次/d,地芬尼多片25mg,口服,3次/d。均治疗14d,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丁咯地尔和尼莫地平具有协同作用,治疗PCI效果显著,可改善PCI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