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疝任病,归厥阴,①寒筋水,气血寻,②狐出入,顽麻,③耑治气,景岳箴。④“原注”:①经云,任为病,外结七疝,女子带下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主筋,又主痛也。②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③狐疝臥则入腹,立则出腹;疝大如升斗,顽麻不痛。④景岳云,疝而曰气者,病在气也,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溼有溼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浅说”:“疝”病一般又称“疝气”。根据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有的系用以泛指人体少腹及前后阴疾患,如巢氏病源诸疝候  相似文献   

2.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鼻祖,他创立了汗吐下三法,其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临床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理论家,对多种疾病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疝病分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和Tu疝,本文就张子和对疝病的论治,从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睾丸肿痛一证,中医辨证属“疝”。按其病因之不同,有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癫疝等多种名称(见《儒门事亲》)。其发病,一般多认为与肝经有关。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其中寒疝一证,常表现为阴囊湿冷,硬结为石,疼痛等,系由寒湿之邪侵犯肝经所致。笔者认为,凡睾丸肿痛属炎症病变者,若按“寒疝”论治,方依《金匮》大黄附子汤法,随证加减,可获良效。兹举治愈三例如下: 〔例一〕朱××、男、18岁。以左例睾丸肿痛八天,于1975年10月27日就诊。患者自述发病前,曾在劳动中淋雨,周身衣物皆湿。当晚入睡时,突然恶寒发  相似文献   

4.
慢性睾丸痛之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因病机慢性睾丸痛属中医学“子痛”、“子痈”范畴,早在《内经》就对其作了描述,《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疝本肝经且通勿塞状》中曰:“两丸寒痛,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邪气客于中厥阴之经,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疝气》中指出:“子和论七疝,病源至为详悉,但其处方一以攻下法为主治,不能使人无疑耳!……我丹溪先生独断为湿热,此发为古人之所未发也。夫热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其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驱逐本经之湿热,消导下焦之瘀血。”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  相似文献   

5.
疝气第十九三、关于症候类型关于疝气一症的症候类型,中医临床上一般有所谓“七疝”之说。所谓“七疝”,即“寒疝”,“筋疝”、“水疝”、“气疝”、“血疝”、“狐疝”(?)疝”等七种疝病,兹分别简要介绍其特点:①寒疝:张子和儒门事亲谓:“寒疝久而无子,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睪丸而痛,得于坐臥湿地或寒月涉水……”,吴崑医方考谓:“寒疝腰痛牵引睪丸,屈而不神,尺内脉沉迟……”。陈修园时方妙用中亦谓:“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睪丸而痛。”是寒疝特点主要为:阴囊发冷、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梳理《诸病源候论》对七疝的命名及描述,认为七疝病名的命名有以下情况:其一,病名由两个病名组合而成,同时具有两种疾病的症状,如厥疝、癥疝和胕疝,其中厥疝和癥疝的症状描述具备厥病、癥病的特征;其二,以病因病机命名,如寒疝、气疝;其三,以疾病特征命名,如盘疝;其四,病名可能在传抄中产生了讹误,如胕疝、狼疝。七疝的病名中,有些在后世不再见到相同的病名和症状,其原因或是有了不同的描述方式,或是因为本身描述宽泛或条文缺漏而不具有辨识性,导致其病名及内涵不为医家所熟悉。  相似文献   

7.
二、寒疝 (一)概说 1.释名:《说文》云:“疝,腹中痛也”。本病系寒气攻冲所痛,故名寒疝。有谓:本病疼痛发作时,腹部有块状物隆起如山,故名寒疝。中医文献中之疝,所指有所不同。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指腹腔内容物向外突出而成者。因伴有气痛,亦名疝气、小肠气。《金匮》所论阴狐疝指此而言。一指外生殖器发生肿大、积水等病变,如(疒贵)疝、癫疝便是。一指腹部剧烈疼痛,如本篇所论寒疝以及《内经》中之冲疝便是。  相似文献   

8.
睾丸鞘膜积液,与祖国医学“水疝”相似。最早见于金·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他认为:“诸疝皆归肝经”。因厥阴肝经环阴器而上入小腹,如肝经受寒湿之邪,经气受阻,会造成水湿不流不化,内聚于阴囊,肿大如水晶,水疝成矣。明·张景岳也说:“疝气之  相似文献   

9.
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病,亦是急重症,其发“内则脐腹绞痛,外则卵丸肿大”。就其病名《内经》有七疝之分,后世有五疝之说。主要以症状、病因名。我在多年临床中依其临症所见,将此病分为水疝、狐疝。“小儿孤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此名偏坠”,其症似同今之腹股沟疝。  相似文献   

10.
月经病为妇人杂病之一,其病因病机概括而言,不外虚、积冷、结气三个方面。因肝经血虚寒凝、胞脉气血凝滞导致的月经病较为多见,采用柴胡桂枝合吴茱萸汤加味治疗,能切中病机而获良效。依据《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内经》“厥阴肝经循行及所主病症”、《伤寒论》“小柴胡汤治疗月经病热入血室证”等经典理论,通过对临床应用柴胡桂枝合吴茱萸汤治疗肝经血虚寒凝、胞脉气血凝滞型月经病的思路予以浅析,表明柴胡桂枝合吴茱萸汤为治疗月经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水疝源流考     
"疝"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称本病为"水","水疝"作为病名首见于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一直沿用至今,后世医家对其论述颇多。水疝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脏气虚损、寒湿内袭、肝经气滞,治疗方法为温阳、散寒、健脾、利湿,针灸亦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歌诀】厥阴寒药吴茱萸,温中止痛疏肝气。止呕制酸治气逆,头痛吞酸湿热痢。【释义】吴茱萸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常用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其又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用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因其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  相似文献   

13.
厥证的针刺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厥证 ,属于中医针灸的急证范围 ,泛指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但大多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证。即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丧失。《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 ;古代文献中亦有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记载。此外 ,厥证还指四肢寒冷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说 :“厥者 ,手足逆冷也。”指因许多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候。厥证有虚有实 ,病因多为体质虚弱或情志异常波动、剧烈疼痛 ,或其它疾病诱发 ,导致人体阴阳之气推动相对平衡 ,不能相互贯通 ,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甚则气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反复研读中医经典理论和多年临证经验,针对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主张从毒论治,从"气""血""水"立论,提出了"毒邪久结筋脉、损及气血津液、病分气水血治"的观点。认为临证先辨病属气分、水分、血分,再辨邪属寒毒、火毒、湿毒、热毒、瘀毒,从气分病(寒毒凝筋证)、水分病(湿毒浸筋证)、血分病(瘀毒阻筋证)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狐疝病治验     
狐疝之病名,出自《灵枢·五色篇》,又名“阴狐疝”、“狐疝风”等,是七疝之一。本病多因肝气失于疏泄或寒湿下注于囊中,以致厥阴肝经气血不和,气机阻滞而发。本病类似于西医的腹股沟疝,常采用手术疗法。笔者在二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中,用二香丸加减治疗21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方剂组成及用法:香附子、木香各15克山楂、川楝子各10克三棱、蓬术醋炒、姜黄、胆星、神曲、橘核各5克黄连与吴茱萸同炒、桃仁、栀子、莱菔子各2.5克。如病情  相似文献   

16.
<正> 阳萎一般认为以命门火衰为主,而求治于肾.此乃宗肾藏精主生殖,肾司前阴之说。但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因此肝经病变可致阳事不举者,亦屡见不鲜。诚如《灵枢·经筋》篇所曰“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或为白浊……,筋痿者,生于肝。”其  相似文献   

17.
周蓉蓉  张理云 《河南中医》2021,41(2):196-200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含有细辛的方剂共19首,方注中加细辛3首,总计条文21条.细辛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少阴兼表证、厥阴上热下寒证以及厥阴寒证,《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咳逆上气、痰饮咳嗽、寒疝、中风历节病.经方中使用的细辛采自华阴,入药部分为根部.细辛的使用主要有汤剂、丸、散三种剂型,主要功效是解表散...  相似文献   

18.
始古至今,历代医家,对淋证有诸多论述,名医张锡纯先生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淋证的论述最为精辟.张氏依据临床症状之不同将淋证分为气、血、劳、砂、膏、寒、毒七淋,但究其病因病机总不外因热生虚,因虚致热;感受秽浊秽气.据因索方,故张氏以扶正祛邪、利尿通淋及清热解毒、化瘀祛腐为治法.此外,张氏还对淋证的预后予以论述.如砂淋为“有关性命之证”.张氏于治淋证时,还辅以西药治疗,时至今日,对研究中医理论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儒门事亲》(以下所引各卷均为此书)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所著,全书共十五卷,其中记载了大量应用刺血疗法的实例。今不揣鄙陋,归纳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取穴特点1.1循经取穴:张氏以《内经》的经络理论指导临床选穴及穴位放血多寡。如《卷二》中记载:"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余急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大敦是足厥阴肝经之井穴,肝经绕阴器,点刺出血,可止阴中痛。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厥阴经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所以心中疼热,嘈杂似饥.在临床上凡遇到肝木横逆,犯胃乘脾所致寒热错杂之证均可用乌梅丸治疗.笔者用本方治疗胃痛、便秘、泄泻、腹痛均获良效,现将治验举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