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察216例I、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的疗效及副作用,发现该措施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达到了局部控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靶区和锁骨上靶区整体调强计划的剂量学特点以及临床急性放疗反应?方法:14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整体调强计划43例,常规三维适形计划103例?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5周,90%的靶区达到处方剂量;分别对胸壁靶区?锁骨上靶区?正常器官的剂量学特点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和随访患者局部皮肤和放射性肺炎的情况?结果:胸壁靶区整体调强计划相比适形接野计划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和均匀性?锁骨上靶区整体调强计划95%处方剂量包含的靶区体积均有明显的提高,靶区适形性和均匀性有显著的改善?危及器官整体调强计划同侧肺V30?心脏V30均低于适形接野计划,而同侧肺V5?心脏V5高于后者,同侧肺V20?Dmean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观察Ⅱ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37.7%(55/146),且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结论:在不增加危及器官受量的前提下,应用整体调强技术能明显改善锁骨上靶区的剂量,提高胸壁靶区和锁骨上靶区的剂量适形性和均匀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放疗(CR)、三维适形放疗(3D—CRT)、四野及五野调强放疗(IMRT)靶区剂量分布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4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为每例患者设计上述4种照射技术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Gy/25次。所有计划都使90%-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分别比较靶区剂量适形性、均匀性以及心肺所受剂量。结果3D—CRT和IMRT靶区剂量均匀度和适形度明显优于CR;IM—RT技术在正常组织的保护方面优于3D—CRT,3D—CRT技术优于CR。IMRT技术使患侧肺、心脏高剂量区体积降低,低剂量区增加,使对侧肺平均受照剂量增加。与四野[MRT相比,五野IMRT虽然改善了靶区的均匀性及适形度,但增加了患侧肺V5、V10及右肺平均剂量,而心脏及患侧肺高剂量区却无明显改善。结论与CR相比,3D—CRT和IMRT能够明显改善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降低了患侧肺、心脏高剂量受照体积;在降低心脏及患侧肺高剂量体积方面,IMRT明显优于3D—CRT;四野IMRT是取代CR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调强放疗的临床毒性反应和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0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2例早期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实施全乳腺调强放疗46Gy,瘤床电子线推量14Gv。评价乳腺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和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体积,观察临床毒性反应,美容效果及疗效。结果关于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CTV的V95%、V107%和V95%分别为(99.2±0.78)%、(3.82±6.34)%和(96.2±5.20)%。关于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同侧肺的平均剂量和V20分别为(6.40±2.12)Gy和(15.6±4.74)%: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和V5分别为(1.29±0.79)Gy和(0.82±1.59)%。其中72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和v。分别为(3.54±2.63)Gv和(4.36±3.85)%。放疗结束时急性皮肤反应1级115例,2级7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观察到心脏、肺的放射性毒性反应。1年及2年美容效果优良率均为100%。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9.2%,99.2%和98.4%,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9.2%,99.2%和96.7%。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调强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好、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小,临床毒性反应小,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受照剂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IMRT)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用放疗计划系统分别进行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计算肿瘤量70Gy时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一体积直方图和所需照射的总跳数。用X射线能量为6MV的加速器实施放疗计划。根据方野散射线和漏射线剂量率的测量值和总跳数,估算射野外不同距离正常组织所受辐射剂量。结果调强放疗射野内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低于28Gy的体积是常规放疗的1.43~1.81倍,而高于35Gy时,受照体积仅为常规放疗的0.73~0.30倍;射野外正常组织所受散射线和漏射线照射剂量的估计值约为常规放疗的2倍。结论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相比,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受照体积具有成倍差异,调强放疗漏射线和散射线是常规放疗的2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比较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及常规放疗在靶区剂量及正常重要组织保护上的的优劣。方法:采用Cadplan6.4.7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2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计划的总剂量均设定为50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常规(RT)、适形(3DCRT)和调强(IMRT)放射治疗计划的95%体积GTV剂量分别为:(47.46±2.02)Gy、(48.12±0.78)Gy和(49.20±0.37)Gy,IMRT优于其他两种方法(P<0.01);3种放疗计划的95%体积PTV剂量分别为:(30.07±7.74)Gy、(45.44±1.35)Gy和(47.98±1.39)Gy、3DCRT和IMRT优于常规放疗(P<0.01);3种放疗计划的CI值分别为(0.38±0.18)、(0.75±0.14)和(0.96±0.07),其中IMRT计划的CI值最高。RT、3DCRT和IMRT计划的全肺V20分别为(21.63±6.26)%、(35.81±13.21)%和(32.95±10.93)%,3DCRT与IMRT与常规放疗相比总肺接受≥20Gy的照射体积增加了(P<0.05)。RT、3DCRT和IMRT计划的脊髓剂量及心脏剂量均在脊髓心脏耐受剂量范围以内。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靶区适形度和靶区剂量上均优于常规放疗,在正常组织剂量上与常规放疗相比无明显差异。调强放疗在靶区适形度优于三维适形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容积旋转调强和切线野调强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接受放射治疗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容积旋转调强(2F-RapidArc)与切线野调强(2F IMRT)计划,2F-RapidArc采用机架角287°~293°至152°~162°的两个部分弧,中间0°~90°避免照射,2F IMRT采用机架角301°~311°和125°~135°的切线野照射,处方剂量均为46 Gy/23次,所有计划要求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比较2种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分布、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结果:2F-RapidArc和2F IMRT计划均匀性指数分别是1.12±0.02和1.11±0.03(P=0.282),适形度指数分别是0.80±0.03和0.65±0.04(P<0.001),计划靶区(PTV)V110分别是20.98%±14.47%和10.43%±10.49%(P=0.030)。与2F-IMRT计划相比, 2F-RapidArc计划增加了左侧肺的V5(48.06%±17.32% vs. 24.23%±6.56%,P=0.001)、V10(28.89%±9.28% vs. 17.07%±4.78%,P=0.004)、Dmean[(9.70±2.14) Gy vs. (6.86±1.77) Gy,P=0.002],增加了双肺的V5(22.85%±7.55% vs. 11.01%±2.95%,P=0.001]、V10(13.16%±4.33% vs. 7.76%±2.16%,P=0.006)、Dmean[(4.66±0.95) Gy vs. (3.17±0.82) Gy,P=0.001),但降低了左侧肺的V40(3.58%±1.46% vs. 6.19%±3.04%,P=0.006),同时降低了双肺的V40(1.61%±0.64% vs. 2.81%±1.39%,P=0.005)。增加了心脏的V5(39.3%±17.19% vs. 8.79%±4.24%,P<0.001)、V10(21.31%±13.8% vs. 5.73%±3.42%,P=0.002)、V20(7.80%±6.08% vs. 4.05%±2.85%,P=0.018)、Dmean[(0.64±0.25) Gy vs. (0.29±1.39) Gy,P<0.001],降低了心脏的V40(0.50%±0.40% vs. 1.86%±1.94%,P=0.037)。增加了对侧乳腺的Dmean[(1.63±1.26) Gy vs. (0.09±0.05) Gy,P=0.004]。与2F-IMRT计划相比,2F-RapidArc治疗时间略有增加[(132.9±7.2) s vs. (140.3±11.6) s,P=0.030],两者的机器跳数相当[(467.0±30.4) MU vs. (494.7±44.9) MU,P=0.094]。结论:2F-RapidArc和2F-IMRT计划皆能满足临床需要,2F RapidArc计划比2F IMRT计划有更好的适形度,更低的高剂量区,但是增加了患侧肺、双肺、心脏的低剂量区及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2F-RapidArc计划的治疗时间比2F IMRT计划略长;2F-RapidArc计划的机器跳数与2F-IMRT计划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实施乳腺癌保乳手术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调强组30例和常规组35例,两组照射剂量为50Gy/25次全乳腺照射、10Gy/5次瘤床补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毒性反应与美容效果。结果:调强组患者2级急性皮肤反应率6.67%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组患者随访3年后美容效果评价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常规组优良率82.8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时两组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远处转移率以及复发率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调强放疗后患者肿瘤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及无瘤生存率与常规治疗患者相近,但能有效降低局部皮肤反应程度,提高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厉娜 《中外医疗》2016,(12):54-55
目的:分析对比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参数。方法该次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5例选择常规放疗,观察组45例选择调强放疗。分析对比两组乳腺癌患者的剂量分布均匀指数、计划靶区剂量体积比、肺脏剂量体积比。结果观察组乳腺癌患者的剂量分布均匀指数为(1.07±0.01),对照组乳腺癌患者的剂量分布均匀指数为(1.53±0.73)。观察组乳腺癌患者的计划靶区剂量体积比、肺脏剂量体积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选择调强放疗不但能够使得放射野内的剂量均匀分布,而且还能显著降低计划靶区的剂量体积比,减少肺脏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IMRT)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用放疗计划系统分别进行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计算肿瘤量70Gy时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体积直方图和所需照射的总跳数。用X射线能量为6MV的加速器实施放疗计划。根据方野散射线和漏射线剂量率的测量值和总跳数,估算射野外不同距离正常组织所受辐射剂量。结果调强放疗射野内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低于28Gy的体积是常规放疗的1.43~1.81倍,而高于35Gy时,受照体积仅为常规放疗的0.73~0.30倍;射野外正常组织所受散射线和漏射线照射剂量的估计值约为常规放疗的2倍。结论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相比,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受照体积具有成倍差异,调强放疗漏射线和散射线是常规放疗的2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在直肠癌患者术前新辅助调强放疗(IMRT)中的应用,分析其对靶区勾画的指导意义。方法:67例临床分期为Ⅱ~Ⅲ期(T3-4N0M0或T1-4N1-2M0)的直肠癌患者行术前IMRT,放疗期间每周行1次IGRT,获得术前和术后的2组影像在三维空间的对比位置误差,计算系统误差(Σ)和随机误差(σ),按照Van Herk公式计算计划靶区扩边值(MPTV)。结果:389个CBCT扫描图像在x、y、z 3个轴位方向上的误差范围分别为(0.86~-1.13)、(1.94~-2.11)及(1.87~-1.81)cm。校正后y轴和z轴上的平移误差小于校正前(t=3.541,P=0.001;t=3.275,P=0.000);校正后x轴和y轴上的旋转误差小于校正前(t=1.260,P=0.000;t=2.797,P=0.000。校正前,x、y、z 3个轴位方向上的MPTV分别为2.00、3.25和2.88 cm,校正后为0.73、1.74和1.50 cm,分别减少了1.27、1.51及1.38 cm。结论:IGRT可减少直肠癌患者术前IMRT的系统误差和摆位误差,是精确放疗的有效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4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4野静态调强(4F-IMRT)、混合调强(Hy-IMRT)和2个部分弧长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并比较3组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剂量参数以及治疗效率的差异.结果 3组计划PTV的最小剂量、平均剂量(Dmean)、适形度指数和V105相差不大,但最大剂量、均匀性指数和V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F-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最优.不同计划患侧肺V5、V10、V15、Dmean以及心脏的V10、V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IMRT患侧肺和心脏的剂量参数优于4F-IMRT和VMAT计划.Hy-IMRT靶区外正常组织的V5、V10明显优于其它两种计划(P<0.05).4F-IMRT所需机器跳数(MU)最多,而VMAT的治疗时间最短.结论 4F-IMRT在降低计划靶区高剂量区体积和提高剂量均匀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Hy-IMRT对左肺、右肺、心脏等危及器官保护较好,治疗所需的MU也最少;VMAT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舒适性和放疗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技术(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探索VMAT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3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拟放疗患者行CT扫描,照射靶区包括胸壁及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ADAC Pinnacle9.0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切线野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和VMAT计划,Elekta公司Synergy直线加速器执行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及重要危及器官(肺、心脏、对侧乳腺、甲状腺、肱骨头等)剂量学参数及计划执行效率。结果:切线野适形计划及VMA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双90°弧段VMAT计划较单240°弧段或单360°弧段有更优的靶区剂量分布。VMAT计划靶区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优于CRT,分别为0.63:0.44和1.11:1.15,差异具有显著性。VMAT分别降低患侧肺平均V20、V30、V40体积8%、10%、11%;但VMAT组患侧肺低剂量区V5平均增加16%,V10则差异无显著性。心脏平均剂量VMAT和CRT分别为5.2 Gy和4.1 Gy。心脏高于20 Gy、30 Gy的体积VMAT:CRT分别为3%:5%、1%:3%。心脏、全肺及除靶区以外的正常组织平均受照射低剂量区(≤10 Gy)体积VMAT高于CRT组,高剂量区(≥20 Gy)体积VMAT低于CRT组。VMAT治疗时间平均为152(107~214)s,CRT治疗时间平均为231(152~4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分次治疗平均机器跳数分别为VMAT(450 MU)、CRT(489 M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AT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放疗是可行的,VMAT较CRT有更优的靶区剂量分布和更小的危及器官高剂量受照体积。对类似乳腺的偏人体中心的放疗靶区,采用两段小角度VMAT治疗弧,可以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VMAT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舒适性和放疗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治疗前列腺癌,评价两种放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对39例采用IMRT的前列腺患者及33例采用3D-CRT的前列腺患者的放疗剂量、放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复发率、转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生化复发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IMRT组的放疗剂量小于3D-CRT的放疗剂量,差异具有显著性(t=-4.153,P=0.042);放疗前,IMRT组及3D-CRT组血清PS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t=-3.826,P=0.069);放疗后,IMRT组血清PSA水平小于3D-CRT组血清PSA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7.202,P=0.021);IMRT组患者发生生化复发的时间及远处转移的时间均大于3D-CRT组,差异均具显著性(t=5.103,P=0.035;t =4.711,P=0.039).IMRT患者的发生生化复发率为10.26%,远处转移率为10.26%,泌尿系统副反应发生率10.26%,直肠副反应发生率12.82%,死亡率6.06%,3D-CRT患者的发生生化复发率为21.21%,远处转移率为18.18%,泌尿系统副反应发生率12.12%,直肠副反应发生率18.18%,死亡率10.26%.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与发生生化复发的时间呈直线正相关(r=0.773,P =0.009).结论 IMRT在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3D-CRT,而费用高于3D-CR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共面野调强技术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组织受照剂量和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7例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共面野和非共面野调强技术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肺、脊髓和心脏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非共面野调强计划相对于共面调强计划而言,可在不影响靶区剂量分布的情况下,明显降低肺V5、V10和V20的体积百分比,而对肺V30、V50、脊髓和心脏剂量的分布无影响.结论:在局部晚期肺癌的放射治疗过程中,非共面野调强可能在减少肺组织的受照剂量,降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危险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脑膜肉瘤合并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强调适形放射治疗脑膜肉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1年8月收治的1例经病理证实为左颈静脉孔区脑膜肉瘤合并右颞叶胶质瘤术后患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男,34岁,行肿瘤活检术后4周,先常规放射治疗,每次200cGy,每周5次,总量3000cGy;后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每周3次,每次416cGy,总剂量2500cGy。放疗后左颈静脉孔区脑膜肉瘤明显缩小,随访2年带瘤生存。结论 对不能手术的脑膜肉瘤使用常规放疗加后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放疗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鼻咽癌常规放疗(CRT)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12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3DTPS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D5%/D95%、靶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 ax和Dm ean等)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GTVnx、GTVnd和CTV1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2和某些正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颞叶、垂体和颞颌关节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调强放射治疗配合同期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宫颈癌术后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32例釆用调强放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釆用普通常规放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早期放化疗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放疗后6个月实验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下消化道、血液学的急性放射损伤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皮肤、泌尿系急性放射损伤严重程度比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患者调强放射治疗配合同期化疗的近期疗效满意,可以减少急性放射性损伤,泌尿系统副反应较少,对放射区域的皮肤保护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