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脂联素与患者肺功能变化关系。方法:选定收治的40例稳定期COPD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测定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血清脂联素,然后给予患者心肺康复训练,再次测定患者肺功能指标及血清脂联素。比较前后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在治疗前患者的血清脂联素及肺功能指标均较低,低于正常人群。经过心肺康复训练后,患者FEV1%、FEV1/FVC以及脂联素水平值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脂联素与FEV1%、FEV1/FVC均呈正相关,心肺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血浆脂联素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正常体重(BM I范围18.5~24.9 kg/m2)的男性COPD患者60例,其中急性加重期30例,稳定期30例。另选同期20例男性非吸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中脂联素和IL-17含量,同时测定肺功能(FEV1%pred和RV%pred)。结果 COPD急性期组血浆脂联素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COPD稳定期组血浆脂联素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OPD急性期组、稳定期组血浆脂联素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822,P〈0.001;r=0.732,P〈0.001),与RV%pred呈正相关(rs=0.764,P〈0.001;rs=0.967,P〈0.001),与FEV1%pred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可能与IL-17以及肺脏过度充气有关。脂联素可能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参与了COPD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白介素38(IL-38)水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老年COPD,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75例(AECOPD组)、稳定期COPD患者109例(稳定期COPD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检测肺功能、血清FABP4和IL-38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ECOPD组和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FABP4和IL-38水平明显升高,而FEV1%pred和FEV1/FVC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稳定期COPD组比较,AECOPD组血清FABP4和IL-38水平明显升高,而FEV1%pred和FEV1/FVC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OPD患者血清FABP4和IL-38水平与FEV1%pred和FEV1/FVC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ABP4和IL-38诊断AECOP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07,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血清脂联素与体质量指数、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分析两组血清脂联素与BMI及IL-6及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IL-6、脂联素水平随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升高,BMI降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IL-6、脂联素、BM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6、脂联素水平均升高,BM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血清脂联素与BMI、FEV1%pred、FVC%pred及(FEV1/FVC)%pre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作为气道炎症标志物,在COPD发病中起到促炎作用,且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脂联素与体质量指数和肺功能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TGF-β1、IL-13、TNF-ɑ水平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45例COPD急性加重期(A组)老年患者和经治疗后其症状明显缓解处于COPD稳定期(B组)的4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查体者45例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TGF-β1、IL-13、TNF-ɑ的浓度,并对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A组患者血清TGF-β1、IL-13、TNF-ɑ浓度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P<0.01),B组患者血清TGF-β1、IL-13、TNF-ɑ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组患者肺功能指标VC、FEV1、FEV1/FVC、PEF均显著低于B组和对照组(P<0.01),稳定期组患者VC、FEV1、FEV1/FVC、P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组及B组患者血清TGF-β1浓度与肺功能指标中的VC、FEV1、FEV1/FVC、PEF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血清TGF-β1、IL-13、TNF-ɑ浓度可作为判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反应程度的辅助诊断指标,且血清TGF-β1浓度变化与患者肺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患者血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照诊疗常规给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两组均与入院第1天及治疗后2周后进行血细胞因子(IL-17、IL-33、IFN-r)与肺功能(FEV1%、FEV1/FVC)检查。比较其治疗前后IL-17、IL-33、IFN—r和肺功能FEV1%、FEV,/FVC。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细胞因子和肺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与人院前比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IL-17、IL-33明显降低,肺功能FEVl%和FEVl/FV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细胞因子与肺功能变化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IL-33水平在COPD患者体内明显增高,COPD患者由于气流受限的原因FEV1%、FEV1/FVC会比正常人低,使用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后IL-17、IL-33水平明显降低,FEV1%、FEV1/FVC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血清、诱导痰白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水平和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40例稳定期COPD门诊和住院患者,同时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采用痰诱导方法留取深部痰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8水平;同时行肺功能、血常规和胸片检查.结果:稳定期COPD组血清和痰液中IL-1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期COP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pred<50%组痰液和血清中IL-18明显高于FEV1.0%pred≥50%组(P<0.05);稳定期COPD血清中IL-18水平与FEV1.0占预计值%、FEV1.0/FVC均呈负相关;稳定期COPD痰中IL-18水平与FEV1.0占预计值%、FEV1.0/FVC均呈负相关.结论:稳定期COPD存在炎症反应,而且诱导痰及血清中IL-18的水平与气道炎症和肺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FKN)、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和34例COPD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FKN、IL-8和IL-17的水平进行监测,检测其肺功能,并与3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 AECOPD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的FKN、IL-8和IL-17的水平分别为(641.68±90.69) ng/L、(155.24±47.10) ng/L和(80.26±19.28) ng/L,治疗后分别为(412.45±63.67) ng/L、(118.66±39.60) ng/L和(37.90±10.75) ng/L;COPD组治疗前血清中的FKN、IL-8和IL-17的水平分别为(475.84±71.86) ng/L、(140.12±40.88) ng/L和(49.52±9.20) ng/L,治疗后分别为(234.86±53.80) ng/L、(101.92±43.32) ng/L和(31.77±9.82) ng/L,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FKN、IL-8和IL-17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AECOPD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FKN和IL-17的水平均显著性高于COPD组(P<0.01)。AECOPD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pred和FEV1/FVC%分别为(58.28±8.76)和(55.80±8.82),COPD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pred和FEV1/FVC%分别为(73.60±9.98)和(71.60±11.2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ECOPD组患者治疗后的RV%pred为(122.89±11.68),COPD组为(116.67±12.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AECOPD组患者的FEV1%pred和FEV1/FVC%明显低于COPD组,RV%pred则明显高于COPD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ECOPD组和COPD组患者血清中FKN、IL-8和IL-17的水平与FEV1%pred (rFKN=-0.9861,rIL-8=-0.9600,rIL-17=-0.9109)和FEV1/FVC%(rFKN=-0.9673,rIL-8=-0.9047,rIL-17=-0.8688)均呈负相关,与RV%pred (rFKN=0.8942,rIL-8=0.9012,rIL-17=0.9074)均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FKN、IL-8和IL-17的水平均出现明显增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这些因子可能与COP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氨溴索对COP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氨溴索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IL-17水平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氨溴索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水平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FEV1/FVC)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氨溴索能显著降低COPD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7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显著改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60~75岁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另选30例健康查体老年人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氧疗、祛痰、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1周,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IL-6、IL-8水平及肺功能。结果激素组患者血清IL-6、IL-8及FEV1/FVC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常规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地抑制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早期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6与IL-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前后及60例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FEV1/FVC等指标。结果实验组血清IL-6、IL-8及FEV1/FVC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6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及FEV1/FVC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参与了急性期COPD气道炎症反应,IL-8参与了COPD的发生与发展全过程,IL-6、IL-8水平与肺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COP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氨溴索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IL-17水平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氨溴索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水平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FEV1/FVC)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氨溴索能显著降低COPD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7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显著改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纳入AECOPD组,COPD稳定期患者20例纳入SCOPD组,选取25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hsCRP、IL-6水平,以及SCOPD、AECOPD患者hs-CRP、IL-6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ECOPD组患者hs-CRP、IL-6水平高于SCOPD组和对照组,SCOPD组患者hs-CRP、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OPD组、AECOPD组患者血清hs-CRP、IL-6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hs-CRP、IL-6参与了COPD的炎症反应,并且与COPD患者的肺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比较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痰和血清IL-8、MMP-9的浓度变化,并分析其浓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0例AECOPD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血液和痰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做肺通气功能检测,同时选择15例健康人群抽取外周血作为对照,检测IL-8、MMP-9浓度,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并与肺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浓度(28.30±14.39)pg/mL高于对照组(17.46±3.48)pg/mL,P = 0.008,经治疗后显著下降(13.30±6.31)pg/mL,P = 0.000;治疗前痰液IL-8浓度(639.40±703.12 pg/mL)在治疗后显著下降(501.60±508.61)pg/mL,P = 0.042.(2)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浓度(1.12±0.36 ng/ml)低于对照组(17.89±11.00)ng/mL,P = 0.000,经治疗后浓度显著下降[(0.87±0.31 ng/mL,P = 0.000];治疗前痰液MMP-9浓度(12.04±12.22 ng/mL)在治疗后显著下降[(8.02±7.13)ng/mL,P = 0.005].(3)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痰液IL-8浓度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FEV1无显著相关性(P>0.05);治疗后血清IL-8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痰液IL-8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5).(4)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痰液MMP-9浓度与FEV1无显著相关性,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血清MMP-9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无显著相关性,痰液MMP-9浓度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和痰液中IL-8、MMP-9浓度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血清IL-8、MMP-9浓度与肺功能无显著相关性,痰液IL-8、MMP-9浓度与肺功能存在负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上述浓度值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白细胞介素(简称IL-17)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随机选择46例患者作为哮喘缓解期组,选择48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血清IL-17、hs-CRP水平,比较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7、hs-CRP水平,分析血清IL-17、hs-CRP水平与患者肺功能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IL-17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00);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血清hs-CRP、IL-17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1);缓解期组患者的血清hs-CRP、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清hs-CRP、IL-17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血清hs-CRP、IL-17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血清hs-CRP、IL-17水平与FEV1/FVC呈负相关;血清hs-CRP、IL-17水平与ACT呈正相关。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17、hs-CRP水平明显增高。哮喘患者血清IL-17、hs-CRP水平与肺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检测IL-22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检测IL-22R1在人气道上皮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寻找IL-22作用的靶细胞。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22及IL-17的表达,同时检测36例患者肺通气功能,根据1秒率(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17例)和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19例)。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人气道平滑肌细胞、人肺成纤维细胞、人气道上皮细胞IL-22R1 mRNA的表达,用免疫荧光以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22R1蛋白在上述3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2及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患者血清IL-22和IL-17水平高于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P<0.05)。IL-22R1 mRNA及蛋白在上述3种细胞均有表达。结论IL-22可能涉及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气道平滑肌细胞、肺成纤维细胞、人气道上皮细胞可能均是IL-22发挥作用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对合并营养不良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肺功能变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COPD营养不良提供依据.方法 82例营养不良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和/或机械通气、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基础治疗配合肠内营养.治疗组加用肠外静脉营养支持,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肺功能变化.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有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三项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FEV1、FVC等指标参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平均住院(17.5±3.0)天,观察组平均住院(16.0±3.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营养不良COPD患者肺功能和低蛋白血症,与单纯肠内营养相比,肠外营养配合肠内营养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笑然  丁春华  叶琳  谭家庆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546-1547,1549
目的通过观察稳定期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清TNF—α、IL-8、GM—CSF水平与FVC、FEV1和FEV1/FVC关系。探讨血清TNF—α、IL-8、GM—CSF水平的变化对FVC、FEV1、FEV1/FV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在呼吸科门诊筛查的COPD患者中选取56例分为1组、2组和3组,分别检测FVC、FEV1、FEV1/FVC;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中TNF—α、IL-8、GM—CSF水平;另从患病1,2,3组中抽出10名患者为治疗1T、2T、3T组;对选定的治疗组患者口服百令胶囊30d后,检测相同指标。结果TNF—α、IL-8、GM—CSF水平在不同级别中存在差异(P〈0.05),与FEV1,FVC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COPD细胞因子的持续升高是引起肺组织慢性损伤、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