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AD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开发治疗方案。本文将简要介绍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代谢过程、胆固醇代谢异常、神经炎症和神经发生等领域的新发现,以及大脑淀粉样蛋白显像对AD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茂  王春梅 《医学综述》2009,15(23):3575-3577
随着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AD患者大脑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淀粉样蛋白可能是该病发病机制中的起始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对于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代谢及其如何引起AD的机制和临床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β-淀粉样蛋白在A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AD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预防研究中存在一个缺乏理想研究工具的重要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被权威学者公认为是建立AD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AD主要以病人脑部海马和大脑皮层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ules NFT)以及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的形成为病理诊断特征。研究已经证实Aβ蛋白是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目前关于AD病理机制的学说主  相似文献   

4.
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聚集和沉积缓慢形成老年斑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核心机制.促进Aβ清除抑制老年斑形成已经成为了治疗AD的重要策略,而Aβ降解酶在Aβ清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脑啡肽酶(NEP)作为Aβ的主要降解酶或将成为治疗AD的关键作用靶点.今后应进一步研究运用中医药方法通过上调NEP活性促进Aβ清除从而治疗AD.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痴呆症,主要病理表现有两种,即:细胞内发生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细胞外产生淀粉样沉积物(俗称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NFTs的聚集主要是微管Tau蛋白异常高度磷酸化的生成;SP的淀粉样沉积物主要成份是β-淀粉样肽(Aβ,包括Aβ40和Aβ42),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分解而来,被认为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都集中在α、β和γ-分泌酶对APP的作用和Aβ生成的影响上,以及家族性AD(FAD)和散发性AD(SAD)的发病原因和进程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APP的代谢通路与淀粉样物生成对AD发病的假说;早发性和迟发性AD与APP、PS1、PS2和ApoE基因突变的关系,以及目前Aβ疫苗对AD治疗和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刘悦  晏勇 《重庆医学》2013,(21):2543-2545
老年性痴呆(AD)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发病机制复杂、多见于老年人群的慢性进行性脑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记忆衰退、精神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近年来的研究提示,糖代谢异常特别是2型糖尿病(T2DM)、脂代谢异常等与AD发病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干扰胰岛素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分子机制上调了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淀粉样代谢途径(β-分泌酶途径),导致β淀粉样蛋白(Aβ)寡聚体异常增多和沉积,形成老年斑,进而启动Aβ的级联反应,如促进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和神经原纤维缠结、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神经元凋亡等。近期学者们对糖脂代谢异常与AD的研究中发现脂联素(adiponectin)代谢异常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脂联素与AD的研究概况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ease,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细胞外淀粉样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的形成.NFTs是由于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于神经元内高度螺旋化而成.SP是由淀粉样前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在β-分泌酶(β-secretase)和γ-分泌酶(γ-secretase)水解作用下形成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Aβ)在细胞外沉积而成.除少数家族性AD外,大部分散发性A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关于AD发病机制研究很多,有β-淀粉样蛋白瀑布假说、tau蛋白假说、钙离子失衡假说等.已经有研究证实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与Tau蛋白的磷酸化[1]、突触的可塑性[2]及神经元细胞的凋亡[3]等有关,但CaN在AD中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明了.本文就CaN在AD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大脑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主要由神经元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老年斑和缠结的神经纤维导致。现阶段对AD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尚无有效的治疗能预防和阻止AD相关认知功能的进展。微RNA(miRNAs)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通过调节淀粉样蛋白前体或β分泌酶1等基因参与AD发病过程,近年来对miRNAs的研究成为热点。在AD大脑和脑脊液中miRNAs的表达改变,其中miR-132/212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雷露雯  王勇 《医学综述》2008,14(20):3041-304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细胞外存在神经斑。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所引起的慢性炎症被认为是A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与Aβ相关的慢性炎症的研究成为目前AD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在AD的发病机制与Aβ介导的炎性反应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AD危害极大,但病因复杂,病理不明,治疗方法不足。合适的AD鼠模型不仅能为富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材料,对于明确A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在此基础上探索AD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也均发挥关键的作用。根据AD发病机制的假说:脑衰老、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学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铝中毒学说、胆碱能障碍学说及遗传基因突变学说等,AD鼠模型经历了从单一假说基础上的单一因素到多假说多因素造模的发展。AD模型鼠的发展为AD病理和诊治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应行  ;陈自谦 《医学综述》2014,(11):2033-203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的认知障碍、行为改变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尸检结果揭示了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形成等。多模态影像技术可对AD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对其早期诊断及病理生理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多模态影像学在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关其发病机制有β-淀粉样蛋白假说、Tau 蛋白假说、炎症学说和氧化应激学说等多种.本文就现有较公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tau蛋白和磷酸化tau(p-tau)蛋白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和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AD患者(AD组)、血管性痴呆患者(VD组)及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并分析患者脑脊液tau蛋白和p-tau蛋白的含量。结果 AD组患者脑脊液p-tau蛋白含量为(190.3±83.1)pg/mL,显著高于VD组患者的(73.4±36.2)pg/mL和非神经系统疾病组的(55.4±35.2)pg/mL(P〈0.05);VD组患者脑脊液中p-tau蛋白含量与非神经系统疾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au蛋白含量≥370pg/mL为AD诊断标准时,灵敏度、特异度、检验可靠性和与VD患者鉴别率分别为89.6%、78.8%、82.4%和66.8%;以p-tau蛋白含量≥120pg/mL为AD诊断标准时,灵敏度、特异度、检验可靠性和与VD患者鉴别率分别为93.5%、89.9%、91.7%和82.6%。结论脑脊液p-tau蛋白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AD患者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严重的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有关AD的发病机制尚不甚明了。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NF)是AD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之一。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edk 5)主要在神经系统中激活,是脑发育、神经定位、突触发生与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了AD病人脑内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在A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cdk5的结构及其分布部位,tau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对cdk5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临床防治AD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降解酶(IDE)和胰岛素降解酶基因具有降解β淀粉样蛋白的能力,它们已经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一个候选危险因素。目前关于AD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除了与IDE和IDE基因有关外,还与Tau蛋白、载脂蛋白E84等位基因、胰岛素信号转导等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在A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该文就IDE和IDE基因在A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中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含量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免法(ELISA)检测223例老年人,其中AD组43例、早期AD组20例、血管性痴呆组(VD组)50例、智能正常老年对照组110例尿液中AD7c-NTP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组、早期AD组、VD组和正常老年对照组尿中AD7c-NTP含量分别为(4.61±2.49)、(4.32±2.60)、(1.21±0.68)和(1.10±0.46)ng/mL。AD组、早期AD组含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而VD组与正常老年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内患者尿液中AD7c-NTP的含量与其痴呆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检测尿液中AD7c-NTP含量作为无创性的检查,在AD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卫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451-245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住院的AD患者48例,以酶法检测血浆Hcy与hs-CRP水平。另外选择36例2013年3月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D患者的血浆Hcy与hs-CRP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均存在差异(P〈0.01)。结论 Hcy和hs-CRP共同检测是一种诊断AD的有效指标,高Hcy及高hs-CRP可能是AD发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玲梅  黄泳 《医学综述》2009,15(19):2889-289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引起的炎性反应是AD的病理机制核心。小胶质细胞是AD炎性反应中最主要的炎性细胞,介导并贯穿AD病理发展全程。其可被β-淀粉样蛋白激活,产生大量致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元毒性介质,从而诱发脑内炎性反应,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另一方面,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以吞噬β-淀粉样蛋白,从而减轻了β-淀粉样蛋白对脑组织的损害。本文就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AD脑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是我国卫生领域重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本项目在国家和省部级40余项基金资助下,对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国内最系统完整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信息和生物标本库;明确了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的遗传致病/易感基因和重要蛋白功能并在国际首次报道了中国人家族性AD早老素1基因新突变;发现和明确了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和影像学标志物;主持制定了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研发了抗AD新药,构建了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本项目提高了我国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诊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尔兹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2010年收治的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观察比较其诊断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AD和VaD患者MMSE-R评分无显著差异;AD组和VaD组脑电图异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AD组脑电图异常率低于VaD组;AD与VaD组患者血浆Hcy、VitB12和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与VaD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和社会行为能力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改善均好于AD组。结论:通过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鉴别AD和VaD患者,同时针对二者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