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用细辛治痹痛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336000)李国正主题词细辛/治疗应用痹证/中药疗法痹证,不论行痹、着痹、痛痹,均因风、寒、湿邪反复侵袭肌表,“独居分肉之间”,留滞经络,又“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而发为痹痛。《...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澧县纺织厂职工医院(415500)郭作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笔者遵从“少阴偏阳虚”之变化机理,在临床中见少阴为主的证候,又复兼外表的症状者,均以本...  相似文献   

4.
细辛的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细辛的带根全草。 辛、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用量一 般为1.5~3g。临床上有“细辛不可过钱” 之说,所以,临床上对细辛的用量要求比较 严格,现就古今报道考证之,与同行商讨。 1 临床用量1.1 本草论述《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注:一钱=3. 12g)《本草经疏》“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则性 过烈耳”。《本草纲目》“细辛不过钱”。1.2 古代用量《伤寒论》太阳篇40条小青龙方:“麻黄三两(去节)。芍…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四案陆庆章河北省鸡泽县医院(057350)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嗜睡/无汗/喉喑/流泪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仲景名方之一。此方有温经解表之功,主治“太少两感”为病。由于组方严谨,配伍奥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临床只要认证准确,常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6.
细辛用量古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辛用量古今观徐桂萍①李端荣②①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264000;②山东省华峰实业总公司,济南250033关于细辛用量历来就有争议。古有“用不过钱”之说,大部分药书均不越雷池,临床亦多不敢过用。其实细辛的用量与剂型关系极大。《本草纲目》引《本草别说》...  相似文献   

7.
细辛临床运用刍议(山西省肉种鸡场医务所030032)牛忻群主题词细辛/治疗应用细辛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有良好的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之效。临床一般多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头痛、牙痛、痹痛、咳嗽、气喘、鼻渊、口疮等多种病症。笔者通过20余年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王秀华  杨玲 《中医研究》1995,8(4):40-41
重用细辛治疗顽泻验案河南450000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秀华,杨玲主题词细辛/投药和剂量,腹泻/中医药疗法笔者重用细辛治疗顽泻10余例,均获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典型病例患者周某,女,60岁,干部,住院号:9478。曾多方求治,屡进中、西药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9.
细辛是一味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论述“细辛,性温、味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解热、抑菌、抗感染、抗痉厥及局部麻醉等多种作用。但其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为黄樟醚,若用之过量,则会导致呼吸中枢麻痹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由此可见,古人有“细辛不过钱”的戒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53年的第1版到1990年的第5版,都规定细辛的内服用量是1~3g。因此,至今医生开方,若细辛用量超过3g,必须特别签字,以示负责。但是目前有不少临床报道,重用细辛10.30g,最多者用到180g,未发生毒副作用。各医家对细辛的用量为何如此悬殊,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论细辛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一药用量,古今变化较大,近年争议颇多,随着药理研究的进展和临床效果的验证,其合理用量正逐步被揭示。今结合有关资料,再谈谈个人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细辛古今用量的变化细辛原出《神农本草经》“上品”中,其用量在宋代以前较大: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用二两(折27.84克),小青龙汤中  相似文献   

11.
历代成方制剂及现代临床处方中细辛用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历代成方制剂及现代临床处方中细辛的用量。方法:调查了《方剂学》、现行《药典》中的成方、临床中药汤剂含有细辛的处方。结果:古、近代多数处方中细辛的用量是现行《药典》上限用量的6倍-14倍;临床汤剂处方在《药典》范围内的占47.5%。结论:古、近代、现代临床处方中细辛用量与现行《药典》规定的用量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材越来越“畏细辛如虎”。如《中药学讲义》第 1版、第 2版教材定细辛用量为 2 5~ 10 g ,《中药学》第 4版定为 5g ,第 5版定为 3g ,以至于 2 0 0 0年药典规定 :细辛用量为 1~ 3g ,成了地道的“不过钱”。考“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源于宋代陈承《本草别说》 :“细辛 ,  相似文献   

13.
李铁敏 《河南中医》1995,15(4):219-220
重用细辛治疗痹证体会李铁敏河南省郾城县中医院(462300)主题词痹证/中医药疗法,细辛/治疗应用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视细辛为止痹痛的首选药物。细辛,《本经》列为上品,有法风,散寒止痛之功,归经肺肾,特点是启发肾气,鼓动诸阳之本,起到温阳逐寒的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对《外台秘要》中涉及细辛的汤剂进行整理,总结共97首汤剂中使用细辛,对其不同剂量频次分类整理,得出细辛的日常用剂量为13.8g、27.6g和41.4g,剂量范围在6.9~69g,明显高于《中国药典》对细辛用量范围的规定。文章分析《外台秘要》汤剂中应用细辛剂量明显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原因是唐代以前医家认为细辛无毒,并且唐代以前单味中药用量普遍大于现代用量规定;应用细辛的剂量范围较广,可能与《外台秘要》不同医家的中药用量经验有关。本研究为细辛用量研究提供文献学的依据,为《中国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细辛剂量的标准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细辛始载于《本经》,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之功,对其常用量历来也都有“辛不过钱”之说。药典也根据传统用量而明确规定常用量为1~3g,外用适量。笔者从事中药配方十余年,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目前已经很少有医生的处方用量低于3g。为此查阅了一些医药学典籍,发现传统药用细辛与目前所用细辛在诸多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兹作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细辛用量历来有些争议,当代也议论不一,查有关古籍与20余年来有关中医报刊意见也很不一致。清代《石室秘录·完治法》治头痛细辛用量高至一两;《临证指南医案》细辛皆以分入药;《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8月号刊载:“一例因头痛牙痛在80分钟内共服细辛五钱中毒,呼吸急迫,汗出,神志昏迷,经抢救而愈。”《河北中医》1984年第1期报道,细辛用量高至30克,其中部分患者产生,“心悸、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心律紊乱”。《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细辛有毒,临床确有慎用之必要。但不可视限量为确保安全的唯一手段,细辛的毒性可以人为地控制和预防。方法从细辛的剂型、用量、配伍、禁忌症,服药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细辛的毒性可以从细辛的剂型、用量、配伍、禁忌症,服药方法等方面进行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细辛用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细辛不过钱”说进行了澄本求源,此说只是细辛用量的特殊规律,而不是普遍规律。以《伤寒杂病论》为准绳,凭各家考证汉今衡量为依据,揆当代临床细辛用量为契机,对细辛用量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细辛用量,即常用量为9g~15g,此剂量为煎煮剂量,并非丸散剂或单味研末剂量。  相似文献   

19.
经方验案举隅李晓辉,傅伟张仲景国医大学(473061)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阳萎/中医药疗法,麻杏薏甘汤/治疗应用,荨麻疹/中医药疗法1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萎王某,男,50岁,农民。1991年9月20日以“阴股间凉强不适6年,伴阳萎1年”为主...  相似文献   

20.
周可林  董硕  申雷 《北京中医药》2018,37(3):246-248
细辛的用法、用量为自宋代以来医家争执不休的问题。中医文献中对此问题大致分为"本经派""陈承派"及"误读陈承派"三派,对细辛有3种不同论述。结合古今医家的各种理论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对细辛的用法、用量加以分析,阐明细辛煎剂不必拘泥于《药典》,但服用散剂时则需要注意用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