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治疗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采用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盆底肌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后均采用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实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除导尿管实验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明显改善膀胱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袁云芬  尹玲  徐莉 《全科护理》2014,(12):1090-109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排尿自我管理方法。[方法]对23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及家属进行间歇性导尿指导,帮助病人或家属掌握并进行自我排尿管理。[结果]经过间歇性导尿后,23例病人均未出现严重的泌尿系感染、结石、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等并发症。11例病人形成反射性膀胱,残余尿量少于100mL,停止导尿。[结论]正确的间歇性导尿术自我管理,解决了病人排尿问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生活独立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敏 《全科护理》2014,(19):1770-177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训练等相应护理干预措施,30d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30d后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及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两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而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联合认知干预及间歇性导尿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脑电生物反馈、认知干预及间歇导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查,观察其膀胱、尿道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本研究入选患者尿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2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其膀胱最大尿流速、膀胱最大容积、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逼尿肌漏点压、残余尿量等均较治疗前降低,膀胱顺应性则较治疗前提高,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其尿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脑电生物反馈、认知干预及间歇导尿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术在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法,观察组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了解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并根据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及安全容量下的残余尿量制订间歇导尿计划及实施方案,6周后比较两组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自解尿量和残余尿量及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自解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平衡膀胱例数明显增多(P均0.01)。[结论]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法用于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护理安全、可行;可促进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留置导尿管并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间歇性导尿和针对性护理。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干预前后残余尿量及最大排尿量。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肾积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残余尿量均减少,最大排尿量均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应用间歇性导尿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促进排尿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微量压力传感器监测膀胱压力并适时排尿的自制排尿装置,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实时监测膀胱压力并适时排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严格留置导尿操作标准给予常规导尿,观察组在导尿管外端安装自制排尿装置.结果 两组14 d、28 d尿细菌计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排尿和残余尿量比较,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这一排尿装置可以使膀胱在生理安全压力范围内适度充盈和排空,避免了过度充盈使膀胱内压力增高造成的上尿路感染,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我清洁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出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患者出院2个月后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路感染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出院2个月后,对照组平均残余尿量为(158.3±90.7) ml,研究组为(96.8±85.4) ml;对照组患者尿路感染率为42.85%,研究组为19.04%,对照组的残余尿量、感染率及焦虑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组(P 0.05)。结论延续护理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中,可有效帮助患者开展正确膀胱管理,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为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或逼尿肌反射亢进的46例神经源性膀胱男性患者采用定时、定量饮水计划,间歇开放导尿,托特罗定、溴吡斯的明及盐酸坦索罗辛药物治疗,中频电脉冲刺激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等治疗方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排尿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46例男性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相较于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排尿症状及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林玉梅 《全科护理》2016,(31):3292-3293
[目的]观察尿潴留病人应用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尿潴留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留置导尿方式,观察组病人采用间歇导尿方法。比较两组病人的膀胱功能、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后自主排尿恢复时间(10.86d±2.79d)、残余尿量(42.78 mL±15.09mL)均低于对照组(20.91d±3.82d,82.12mL±14.83mL);观察组病人的膀胱容量(428.56mL±52.55mL)高于对照组病人(337.85mL±55.1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的泌尿系统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泌尿系统感染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潴留病人应用间歇导尿术能够有效缩短病人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促进膀胱功能,效果优于留置导尿方式。  相似文献   

17.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调节和控制排尿生理活动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功能障碍[1].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膀胱功能障碍的必要手段,也是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治疗的主要依据.沙彬秀等[2]采用简易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方法,了解脊髓损伤患者膀胱的类型、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滴入氯化钠溶液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体尿液生成的速度,人体每分钟生成尿液约1 ml,滴入速度过快会刺激膀胱,引起膀胱逼尿肌痉挛,影响测试结果.因此,我科在临床上将该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蒋凤仙 《全科护理》2020,18(11):1352-1354
[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尿潴留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频电刺激+间歇性导尿干预,比较术后两组病人尿潴留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残余尿量、自主排尿时间、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尿潴留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病人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SCL-90量表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可降低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病人尿潴留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减少残余尿量,缩短自主排尿时间,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膀胱压力、最大排尿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膀胱训练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