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近些年,脑卒中因其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已成为严重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1]。有调查[2]显示,脑卒中已居中国国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在中国脑血管疾病中居第一位[3]。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缺血性疾病,而且中医药在治疗严重缺血性疾病方面有一定潜力[6]。对于缺血性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是一类起病急,可造成局限性或弥散性脑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疾病,持续时间超过24 h以上,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致死及致残原因[1]。国家卫生计生委2012年公布的城市居民死因中,脑卒中居第3位。研究表明,有70%~80%的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stroke)是一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五大特点的脑血管疾病[1]。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报道称[2],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0万人患脑卒中,总体患病率约为2.5%—3.7%,医疗耗费高达280亿美元。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脑卒中在≥40岁人群中患病数高达1242万,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国人致残和致死率增加的重要病因之一。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全球第3位,缺血性卒中幸存者5年复发率为13.3%~37.0%,居世界首位[1]。既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由于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使其成为严重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有资料[1]显示脑卒中已占据中国国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在中国国民脑血管疾病中居首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1/3的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2/3发生在7d内[2],因此积极治疗TIA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TIA通常分为颈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6.
<正>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第1位致残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1-2],发脑卒中的病例中70%~80%因为残疾不能立生活,需要长期接受各种治疗。脑卒中康复疗在脑卒中致残者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疗效[3]。早期康复对减轻后遗症、帮助患者神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通常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可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由于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1].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在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每年高达400/10万,与各项医疗支出相比,脑卒中带来的护理费用的增长速度最快[2],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首次发病或复发[3],40%的病人会留下轻度功能障碍,15%~30%的病人会留下重度残疾,脑卒中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成为首要的致残原因[4].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康复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美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 50万例 ,患病人数约 2 0 0万 ,是康复医院中最常见的疾病[1 ] 。日本 1 997年死于脑卒中 1 38697例 ,占死亡总数 1 5 .2 % ,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而排列在第 3位[2 ] 。我国 2 0 0 0年居民死因顺位 ,城市地区的脑血管病1 2 7.96/ 1 0万 ,农村 1 1 5 .2 0 / 1 0万 ,均为第 2位死亡原因。脑卒中的 1个月生存率为 70 %— 90 % ,1年生存率为 50 %—80 % ,存活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而需要康复治疗。近年来 ,脑卒中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997年召开的第八…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1]。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  相似文献   

10.
吕慧颐  陈晓青  周卫红  梁英 《护理研究》2012,26(24):2275-2276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3次死因抽样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1位的死亡原因。全国每年脑卒中发病人数逾越150万,致残率约86.5,约3/4的病人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80%是由缺血性脑梗死导致[1]。脑卒中后约有55%—75%的患者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而手功能障碍占到其中的八成以上,这其中只有30%的患者能实现手功能的完全恢复[2—3]。脑卒中造成的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4],本文就任务导向训练、双任务训练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做一概述,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促进患者早日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主要由脑部血管阻塞或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以脑梗死最为常见[1]。脑卒中因其发病急、病死率高、治疗后致残率高,已成为发达国家前3位致死原因之一,很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延续性护理是一种将医院护理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的综合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ICA)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壁的瘤样突起,其发病率为0.20%~7.9%[1], 居脑血管意外中的第2位,其亦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原因[2], 病死率、致残率很高[3], 且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常伴有严重的后遗症[1—2]。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后遗症,其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并难以治愈[3]。调查显示,高达80%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即使经康复治疗后,也仅有5%—20%患者上肢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4]。同时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5]。动作观察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6]。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其中80%死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即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社会和患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且与其他疾病(如颈椎病、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等)的早期症状相似,鉴别诊断难度较大,仅根据临床症状判断不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诊断以及治疗[2]。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全球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口数达550万,伤残人口数达4 400万[1]。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1倍,已经上升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第1位[2-3]。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属于脑卒中后引发的一种继发性抑郁,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250/10万,居世界第2位且以每年9%的速度上升[1]。脑卒中后神经中枢系统受损,可能继发多种临床并发症。为人熟知的运动功能障碍一直广受重视,而较为隐匿的排尿障碍常被忽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院治疗了较多心脑血管病及癌症病人,从收治病人统计情况看,心脑血管疾病在逐年上升,其中脑血管疾病居第1位,心血管疾病居第2位,从发病率看,脑血管疾病占58.7%,心血管疾病占31.52%,恶性肿瘤占9.8%.这与人们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入过多高脂饮食、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有关,建议人们今后应加强预防,严格控制高血压,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肥胖,保持血脂正常.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的、局灶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1].我国40岁及以上卒中人口约1318万,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5位死者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2],脑卒中给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防治脑卒中一直是近年的热门研究.  相似文献   

20.
侯月奴 《全科护理》2012,10(7):610-611
由于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1]。脑卒中通常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可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病人多数偏瘫,自理受限,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负担。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