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觧和掌握重复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价现行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制订和调整新形势下的招募策略,为建立一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方法:2008年8月—2010年1月调查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献血3次以上2713名自愿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检测结果,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品种、献血量、献血次数及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等。结果:2713名重复献血者中,首次献全血200ml、400ml人次的比例分别为51.42%和48.58%;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400ml全血采集人次的比例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占献血总人次的66.37%;血小板捐献的人次也相应增加,但只占调查总人次的1.97%。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P〈0.01)。结论: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的动机;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度较高,反复献血行为积极;多次定期献血,血液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实施无偿献血,流动采血车已成为血站流动采血的主要场所,但因采血车内操作场地小、条件简陋、时间紧、人员少等因素影响,如何增强人们的献血意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使不同层次的献血者都得到满意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2005—03—14/2005—12—30对流动采血车上符合各项献血标准的献血者1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整体护理,明显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的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及互助献血的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的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的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的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成分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方法: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无偿成分献血者的献血全过程精心护理。结果: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献血次数等因素密切相关,献血不良反应中低钙反应发生率最高。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使无偿成分献血者轻松、愉快的完成献血过程,成为固定的无偿成分献血者。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大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的稳定、壮大。  相似文献   

5.
<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单项不合格一直是各采供血机构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血液的报废率,多数血站都对献血者在采血前进行了ALT的筛查,我站于2002年开始对献血者初筛ALT,期间先后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测,效果也不尽相同,2011年采用德国Photometer 4040生化分析仪初筛ALT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2009-01-2013-05我站采血车、献血屋献血初  相似文献   

6.
无偿献血者,男,31岁。于2007年11月15日到流动采血车献血。本中心检验科对其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现正反定不符,标本送至输血研究室作进一步血型血清学检查,确定该献血者血型为Bm亚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1条规定,采集血液前应征得献血者的知情同意,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征询、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一方面是保证献血者自身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笔者就当前血站献血前健康征询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现报告如下。1当前献血者健康征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1健康征询工作执行不力,流于形式多数血站的献血前健康征询执行比较肤浅,基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发生自然灾害后与平时献血人数的比较,探讨在发生自然灾害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将他们发展为固定献血者。方法:将2次自然灾害后1周内我中心流动采血车的无偿献血者与后1年同期进行对比。结果: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尤其以初次献血者增加更为明显,灾害发生后初次献血者分别占献血人数的72.12%与70.19%,而对照组为51.08%与54.97%。结论:在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成倍增加;建立一个持续性的激励政策,与献血做好沟通工作,有可能将他们发展成为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延迟献血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延迟献血率和调整有效的献血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部分资料,对献血者延迟献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01—2016-12重庆市主城区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38 928人次。其中,征询体检不合格5 397人次,不合格率为13.86%;血液初筛检测共计33 531人次,不合格8 514人次,不合格率为25.39%,血液初筛不合格项目是血小板计数偏低(3 095/33 531,9.23%),转氨酶偏高(2 017/33 531,6.02%),血红蛋白偏低(848/33 531,2.53%),其他(2 164/33 531,6.45%)。结论: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加强献血前对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及对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街头献血屋个人献血者、高校献血者和社会团体献血者3类献血者所占马斯洛5类需求层次的比例,分析不同类别的献血者是否存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差异,为后期的献血招募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街头献血屋个人献血者、高校献血者和团体献血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动机、对纪念品的建议、对献血服务的意见、献血的顾虑、下次献血的欲望以及利他行为的意愿六个方面,之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3类献血者仅对纪念品的建议这一方面不存在分歧。献血动机中团队献血者对礼品的在意度(P0.01)、单位是否给予休假(P0.05)和血站血液紧张(P0.01)三方面的关注度较高,街头个人和高校献血者更多的认为献血有益健康(P0.01)。街头个人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其他2类献血者。献血阻碍方面街头个人献血者认为献血不存在阻碍的人数占比(41.23%)高于其他2类(23.65%、30.29%),高校献血者因害怕而不想献血的人数较多(P0.01)。继续献血的欲望,个人和高校献血者更多的会选择定期或有空的时候献血(P0.01),而团体献血者偏向于组织或血液紧缺时献血(P0.01)。利他行为中高校献血者较弱(P0.05)。结论:3类献血者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存在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不同团体采用不同的宣传和招募策略,从而增强献血者的精细化服务,提升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了解和掌握互助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估现行互助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为及时调整新形势下的互助献血招募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肇庆市2006-2013年无偿献血的情况,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检测情况、互助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及互助献血者转化为重复献血者情况。结果:2006-2013年互助献血2 771人次,占总献血人数的1.07%,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为7.33%;互助献者与受血者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其中直系亲属及配偶占51.00%,非直系亲属占26.00%,同事、同学、朋友关系占23.00%;互助献血者中只有77.60%参与献血1次,22.5%参与献血≥2次。约11.2%参与≥3次献血,只有小部分互助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为缓解临床用血压力提供有力保障,仍需加大对互助献血者的血液检测和促使互助献血者转化为重复献血者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血型错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统计2010-2013年石家庄市602 213人次无偿献血者中初筛血型差错的数量、地点及原因。结果:献血者初筛与复检血型不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58.10,P0.05),平均不符率为0.149%(895/602 213)。流动采血车上发生初筛与复检血型不符数量是献血屋及房车的2倍,但站内采血点血型初复检不符率高于献血屋/房车及流动采血车(χ2=15.36,P0.05),初复检血型不符原因主要是初筛血型检验错误、计算机登录错误、亚型、冷凝集。结论:采供血机构必须加强工作人员血液质量安全和责任意识,加强业务培训,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严格加强核对制度,杜绝初筛血型鉴定错误,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现状与流行趋势,为无偿献血招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03—2012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近10年海宁市献血人群总体梅毒阳性率为0.52%,且呈逐年增长和年轻化的趋势。结论:为保障输血安全,必须加强无偿献血,尤其是年轻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和献血前咨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严格检测,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献血前谷丙转氨酶(ALT)快速初筛对不同人群献血者的意义。方法:比较不同人群献血前进行ALT快速检测和不进行快速检测的淘汰率。结果:学生、军人无偿献血者是否进行献血前ALT快速筛查,对淘汰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人群献血者在献血前进行ALT快速筛查能够显著降低血液报废。结论:开展献血前ALT初筛可进一步降低血液的淘汰率,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在部队和学校集中采血时,可以不进行ALT初筛,以节约成本和缩短献血者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报废血液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临床评价肝功能的常用指标,也是卫生部对采供血机构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规定的强制检验项目之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流动采血车、献血屋采血成为血站血液来源的主要途径.由于受流动采血的设备条件和无偿献血的流动性及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站对献血者不进行ALT初筛.根据对血液不合格项目的统计,ALT不合格的比例最高,已超出报废血液的50%.因此,通过对ALT不合格报废血液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因ALT不合格的血液报废显得尤为重要[1].现将我站自2003年以来的ALT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相应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检测情况,确定低危人群,为保证血液安全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3—2007年泰安市无偿献血者,运用TP—ELISA法检测所有标本,使用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739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螺旋体阳性共142例,阳性率0.17%。阳性率在性别、学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职业、献血次数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生与军人、多次献血者、低年龄段人群为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献血选择对象,并努力提高梅毒抗体检测水平,从而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征询体检淘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改进措施,保证血液安全。方法:对2013-05-2014-05在天津地区参加无偿献血人群献血前登记及体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平均淘汰率为7.52%(9 282/123 365),其中2014年1、2月份的淘汰率最高,分别为9.78%和10.07%。淘汰原因中不明原因淘汰最多,淘汰率为33.02%,其次为体检中淘汰,包括血压、脉搏不合格等。结论: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及血液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普及,从人群中筛选低危献血者,详细进行征询及体格检查,节约血液检测成本,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奉贤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状况,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奉贤区血站15 686位团体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的健康筛查情况以及献血后的相关项目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对健康检查不合格情况、献血前筛查结果及献血后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15 686位献血者中3 551位(22.64%)未通过献血前健康检查。其中276位(1.8%)献血者未通过健康征询,血压不符合要求者最多占17.66%。体检不合格2 092位献血前血红蛋白(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TP)快速筛查不合格者中,HBsAg和TP不合格者所占比为16.68%,献血后血液HBsAg和TP的筛查不合格率分别降为0.50%和0.45%。结论:团体无偿献血者健康征询不合格率低,但仍有必要在献血前开展HBsAg和TP初筛,并进一步优化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建立和完善献血前征询体检机制,对高危献血人群主动退出情况,及献血者血液梅毒螺旋体(TP)和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干预效果,从血液采集源头选择低危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方法选择干预前(2011-2013年)和干预后(2014-2015年3月)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分团体献血者、个人献血者和互助献血者3组,收集主动退出献血、保密性弃血和献血前梅毒筛查情况资料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调查19960名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在献血前主动退出献血及保密性弃血者35人,干预后为35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P0.01)。2014-2015年3月献血前筛查检出抗-TP阳性35人。干预前检测14 743人,抗-TP阳性率为0.92%(136/14 743),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8%(12/14 743),确诊阳性1例;干预后检测5217人,抗-TP阳性率为0.25%(13/5217),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9%(5/5217),无确诊阳性者;两组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P0.01),两组抗-HIV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干预后团体献血者不合格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1),互助献血者和个人献血者分别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64,P0.05)。结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献血前征询机制,对献血者主动退出、梅毒阳性检出率及HIV感染确诊率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