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心肺脑复苏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肥城矿务局卫生处(271008)王端福心肺脑复苏(CPCR)是最主要的急救技术之一,可换效许多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但CPCR成败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通过74例CPCR患者资料,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股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偶有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率达40%~60%,但最终出院率仅10%,复苏后综合征是影响其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而防治复苏后综合征是脑复苏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导致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临床特征以及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心肺脑复苏(CPCR)是急救医学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率,尤其脑的功能和生命力决定人的生命质量与寿命,因此,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应是保持全身器官和脑功能的平衡和稳定。现结合本科近年来心肺脑复苏成功的18例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例病人均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其中心室颤动15例;心室静止3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为39.7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急性心肌炎2例,急性酒精中毒2例,电击伤3例,溺水2例,银… 相似文献
5.
6.
7.
心脏骤停若不及时有效地施行复苏,则会造成脑和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现将我们近几年复苏成功12例心脏骤停病人临床资料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8~80岁,平均51-25岁。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3例,过敏休克4例,双侧肺炎、慢支肺部感染各1例,敌敌畏中毒1例,尿毒症1例,触电1例。其中发生在急诊抢救室2例,观察室7例,重症监护室1例,病房1例,院外1例。心脏骤停时间1~5分钟,平均2-17分钟。1.2 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突然意识丧失,抽搐,… 相似文献
8.
心肺脑复苏(cardial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对心脏骤停患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CPCR不断改善,监测手段有所加强,救治措施不断提高,CPCR的成功率仍有待提高。现将1993年1月~1997年12月复苏成功的26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科共抢救CPCR患者41例,救治成功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平均43.5岁。病因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5例,心律失常4例,肺心病2例,心功能衰竭3例,电击伤3例,溺水2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药物过敏3例,急性药物中毒1例。26例患者均为目击下发生心脏骤停。1.2 诊断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及心音消失,确诊为心脏骤停。确诊心脏骤停后经CPCR恢复窦性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及测到血压并持续1 h以上者判为心脏复苏成功,出现规律的自主呼吸并持续1 h以上者判为肺复苏成功,神志恢复1 h以上者判为脑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CPB)术后引起心跳呼吸骤停(CRA)的常见原因,探讨心肺脑复苏(CPCR)的策略、方法 ,并介绍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中心CPB术后发生的110例CRA病例,对诱因、CPCR开始时间及主要方法、相关因素对初步复苏成功即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体外循环膜肺氧合(ECMO)的比例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初步复苏成功率51.8%,出院率40.9%。床旁开胸29例(存活6例),其中床旁行CPB 5例(全部死亡),ECMO 12例(顺利撤机7例、出院4例)。发现引起CPB术后CRA的主要原因为低氧血症44.5%、室颤23.6%、心电-机械分离(PEA)18.2%、心跳停搏10%、其他3.6%。分析初步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体重、CRA发生时是否机械通气对ROSC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循环诱因对初步复苏的成功与否有显著影响。结论先心病患儿CPB术后发生CRA的原因及复苏过程有其自身特点。本组初步复苏成功率较高与CRA的及时发现、病因的准确判断,复苏团队的训练有素及ROSC建立后的综合处理密切相关。合理应用ECMO技术可为提高CPCR的远期成功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盐酸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不同原因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休克、电击、窒息及原因不明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及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心外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电击除颤、静脉用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及支持对症治疗。纳洛酮组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同时给予盐酸纳洛酮2.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观察2组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纳洛酮组25例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68.0%;对照组25例,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40.0%。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地应用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脑复苏,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肺脑复苏1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急救水平,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十二年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11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急救措施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15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26例,最终复苏成功仅2例,复苏成功率分别为22.5%、1.74%。1992年至2000年间复苏成功率较低,初步复苏成功率为9.68%,最终复苏成功率为0。2001年至2004年间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初步复苏成功率为37.74%,最终复苏成功率为3.77%。结论 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是否正确、抢救开始时间是否及时、对室颤者能否早期除颠、气道通畅与气管插管时机把握、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4min内,即在大脑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前开始复苏,开胸与闭胸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闭胸复苏组(CCCPR组),开胸复苏组(OCCPR组)。闭胸复苏组采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标准及体外除颤的方法进行复苏;开胸复苏组,采用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及心外膜除颤方法进行复苏。按压(或挤压)2min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续复苏2min后,电击除颤。如自主循环未恢复,则继续以上复苏,复苏30min无效则放弃。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2/1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1/12(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主循环恢复时间:CCCPR组15~30min,平均21min;OCCPR组4~10min,平均8min。结论:对发生在院内及有急救人员在现场的心跳停止者,宜及早采用开胸心肺复苏,以确保大脑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早期脑水肿和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1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复苏组和药物组(每组再按时间分即刻、1/2 h、3 h、6 h、9 h五亚组),检测心肺复苏后各时相脑组织水含量及伊文氏兰(EB)含量的变化,以电镜观察各时相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复苏组心肺复苏后1/2 h、3 h、6 h、9 h脑组织水含量持续增加,6 h后EB含量升高,电镜观察各时间点见细胞水肿,6 h后V-R间隙明显扩大;药物组仅于复苏后1/2、3 h有脑组织水含量的增加,6 h后水含量回降,各时间点EB含量无明显升高,复苏后6 h开始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减少.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脑水肿,对大鼠心肺复苏后早期脑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虚拟自主学习方法、模拟自主学习方法与传统自主学习方法3种方法在心肺脑复苏专题学习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3种自主学习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心肺脑复苏专题教学中,将学生分别采用虚拟自主学习方法、模拟自主学习方法与传统自主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开始前、学习结束后即刻、学习结束一周后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以评价自主学习效果,并在学习结束后即刻应用《学习动机策略问卷》(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测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评估这3种自主学习方法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果 比较3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虚拟自主学习方法组高于模拟自主学习方法组,模拟自主学习方法组高于传统自主学习方法组,但由于纳入的研究对象数量有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结束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估中,与传统自主方法学习法相比,虚拟自主学习方法组学生在考试焦虑、内在价值、自我调节三因素上优于传统自主学习方法组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游戏式自主学习方法可能对提高心肺脑复苏专题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后患者发生脑损害与其自身的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肺脑复苏成功患者60例作为复苏组,另选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复苏组患者进行2h、5h、12h、24h、48h的动态HSP70测定,并对患者进行同一时间段颈静脉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jugular venous blood,SjvO2)的监测,分析HSP70与SjvO2的相关性.结果 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患者其HSP70的测得值在复苏后几小时即显著升高,于5h达到峰值,各个时间段的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复苏后2h、5h、12h、24h、48h这些时间段的HSP70值与患者的SjvO2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患者清醒所需时间越短,其HSP70水平越高.结论 热休克蛋白70是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SjvO2值越低,HSP70值亦越低,脑损伤越重,其与心肺脑复苏后患者的脑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可用于心跳骤停早期昏迷患者的脑损害估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