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卵巢抵抗综合征(ROS)不孕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为临床遗传咨询及助孕方案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收集先证者家系临床资料及遗传学检测指标,绘制家系图谱,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父母与兄长的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诊断。结果 该女性先证者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闭经、ROS;先证者母亲的祖母与父亲的祖父为亲兄妹。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检测到先证者存在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基因经典剪切变异NM_000145.4 c.299+2T>G(纯合型),且该变异为未报道的致病性变异;其兄长该位点突变与先证者一致,其父母均存在FSHR剪切变异c.299+2T>G(杂合型)。结论 FSHR新发现的剪切变异c.299+2T>G的检出,丰富了FSHR基因突变谱,为ROS的临床治疗和家系成员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一个5代疑似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MED)的大家系(患者17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致病基因的筛查,为遗传咨询和产前分子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家系成员病史,一般体检、关节、髋部X线片资料;收集该家系外周血样,提取样本DNA,靶向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DNA临床全外显子进行测序,使用Next Gene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进一步利用Ingenuity软件对存在的突变进行功能注释,寻找先证者致病突变。针对可疑突变,PCR和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DNA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5代,现存家系成员38人,系谱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家系共有患者17例,其临床表现为:幼时出现走路姿势异常,后出现髋关节及膝关节疼痛,X线有典型骨骺发育不良病理改变。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后,筛选出先证者(Ⅳ-3)软骨低聚物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基因c.1153G>A(p.Asp385Asn)错义杂合突变,该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的第385位天冬氨酸被天冬酰胺替代。先证者家系其他成员符合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结论COMP基因c.1153G>A错义杂合突变是导致该MED家系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该突变首次在大家系中被报道,进一步明确了COMP基因c.1153G>A突变的致病性,有利于家系患者的进一步的诊治,也为产前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一个中国Joubert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位点。方法对该Joubert综合征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按照ACMG解读规则筛选致病性变异位点,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并在其他家庭成员及192例健康对照者中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在先证者的5号染色体的C5orf42基因上存在2个杂合突变位点,分别为c.3676CT,p.R1226X以及c.8310_8311insT,p.L2770fsX5,这两个位点在家系中符合遗传共分离规律。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Sanger测序发现C5orf42基因的c.3676CT,p.R1226X以及c.8310_8311insT,p.L2770fsX5位点为引起该Joubert综合征家系临床病变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autosomal dominant Alport syndrome, ADAS)致病基因COL4A4杂合剪接突变的致病机制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 以加深对COL4A4剪接突变的认识以及对ADAS表型异质性的理解。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从3家医院收集5个ADAS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从先证者中经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发现的COL4A4杂合剪接变异, 通过RNA体内剪接或Minigene体外实验分析其对mRNA正常剪接的影响。结果在此5个ADAS家系患者中经WES发现了4个COL4A4杂合剪接变异位点。家系1、家系2、家系3和家系4中多数患者呈孤立性镜下血尿或合并微量蛋白尿, 个别患者合并显性蛋白尿、进入老年期后出现肾功能轻度减退。家系5中4例患者均呈快速肾功能进展, 于28~41岁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家系1、家系2患者携带的c.735+3A>G和家系3患者携带的c.694-1G>C均可引起COL4A4的第12号外显子跳跃导致42 bp核苷酸框内缺失(c.694  相似文献   

5.
目的 筛查中国人恶性高热(MH)家系的蓝尼定受体-1(RYR1)基因.方法 提取确诊为MH的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先证者RYR1基因的部分外显子,并进行直接测序,采用Fok Ⅰ限制酶分析验证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先证者RYR1基因第6 724位碱基C突变为T(c.6724 C>T),所编码第2 20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甲硫氨酸(p.T 2206 M),此突变在白种人已报道;先证者的4个子女中有2个为该错义突变携带者,为MH易感者.结论 中国人MH易感者携带与白种人MH易感者相同的RYR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国一个短指家系进行致病基因进行鉴定。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该短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有3名患者,均为短指表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外显子检测提示患者均存在GNAS基因(NM_001077488:exon13:c.A1145T:p.D382V)杂合错义突变,Sanger测序验证与全外显子结果一致。结论 GNAS基因第13号外显子上c.A1145T杂合错义突变是该短指家系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Fabry病家系的α-半乳糖苷酶A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3个Fabry病家系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并进行家系成员的基因型检测.方法 通过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3个Fabry家系的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外周血DNA进行α-半乳糖苷酶A编码GLA基因7个外显子及其相邻内含子的DNA序列检测.结果 (1)先证者1的GLA基因7号外显子内1142位点发生碱基缺失(1142delG),1142位碱基G的缺失导致蛋白质翻译在390位氨基酸提前终止,该突变国内外均未见报道;(2)先证者2的GLA基因6号外显子内902位点存在1个错义突变,碱基G被A取代,导致其编码的第30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谷氨酰胺(902G>A,R301Q);(3)先证者3的GLA基因3号外显子内484位点存在1个错义突变,碱基T被C取代,导致其编码的第142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精氨酸(484T>C,C142R).在3个家系的部分成员中进行基因检测,检出GLA突变基因携带者共6例,其中男性半合子1例,女性杂合子5例,突变类型均与相应先证者符合.100条正常X染色体对照中均未发现上述位点异常.结论 本研究在3个Fabry病家系中检出3种GLA基因突变,其中1142delG为新发现的突变,并在3个家系的部分家系成员中检出男性半合子1例,女性杂合子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家族性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患者家系的突变类型、临床特征,探索VHL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其二次打击的类型。方法 收集VHL患者家系资料,并在先证者外周血和肾癌标本中提取DNA,通过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患者VHL基因胚系突变位点,并通过UCSCXena数据库、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微卫星稳定性检测来明确患者的第二次打击位点。结果 NGS测序发现胚系突变位点位于第3外显子上的c.500G>A R167Q突变,依据UCSCXena数据库、MSP分析、微卫星稳定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未见明确杂合性缺失、甲基化、体系突变。结论 第3外显子的胚系突变是该家族性肾癌先证者出现临床特征的基础,第二次打击位点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对家族性肾癌家系的胚系突变和第二次打击位点的研究对患者及患者家系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数据库的利用能够为家族性肾癌突变、甲基化位点的筛选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一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该家系的易感基因,为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组AS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例,年龄分别为48岁和18岁,病程分别为23年和4年。提取相关家系成员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测序结果与人类数据库比对,过滤掉同义突变及高频突变,整合家系成员单核苷酸非同义突变,寻找致病基因。结果: 家系成员共得原始数据80 G,数据具有较高质量值,通过对家系患者与正常人测序结果比对分析,同时经过多个生物数据库数据过滤,发现JAK2基因12号外显子上存在的杂合突变c.1709A>G(p.Tyr570Cys)为该家系的可能致病基因突变。另外,该家系MUC3A基因c.1151T>C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患病成员肠道症状的原因之一。结论: 运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寻找AS易感基因是可行的,JAK2基因c.1709A>G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AS的致病突变及位点。  相似文献   

10.
谢丰  何湘  任兆瑞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3):192-194
目的 对儿童先天性并多指(趾)(SPD)畸形进行HOXD13基因突变鉴定,了解SPD与HOXD1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儿体征和手足X线片进行临床诊断,提取患儿基因组DNA,针对HOXD13基因外显子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PCR扩增21例散发性SPD患儿HOXD13外显子并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一个中国遗传性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探讨靶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在遗传性肾病基因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家系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本;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肾穿组织病理,采用目标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355个遗传性肾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应用Sanger测序,在其他家庭成员中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及突变-表型共分离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多物种的保守性分析。结果: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和肾活检病理观察,先证者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不排除Alport综合征的可能。基因筛查发现,该家系可确诊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中所有女性患者均为X染色体COL4A5基因c.3641GA(p.Gly1214Glu)杂合突变,而男性患者均为该位点的半合子。且该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具有高度的序列保守性。结论:该遗传性肾病家系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致病突变位点为COL4A5 c.3641GA(p.Gly1214Glu)。靶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成本低、高通量、准确性高,适用于遗传性肾病家系的基因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12.
先证者为两位非孪生姐妹,均因卵巢早衰、婚后不孕就诊。其父母为姑表近亲结婚。进行现存家族成员外显子测序,Sanger测序方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共分离。筛选出两个可能致病位点,分别位于基因AHDC1和PTPN14上;共分离验证显示,基因AHDC1c.C874T和PTPN14c.G3344A与表型共分离。基因AHDC1和PTPN14可能造成该家系成员罹患特发性卵巢早衰,可能为特发性卵巢早衰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3.
典型和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ui L  Jin HY  Meng RG  Yan YD  Wang JS  Liu F  Xu HL  Yu D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12-115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及其hMLH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的特点。方法:随访13个典型HNPCC家系54例患者,并与19个非典型HNPCC家系的38例患者进行比较。对典型和非典型HNPCC各6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了hMLH1和hMSH2基因的PCR-SSCP检测,对异常者进行测序确定突变类型。结果:典型HNPCC盲肠、升结肠肿瘤占39.7%,横结肠肝区癌为5.0%;非典型组直肠癌占65.8%,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时性多原发癌为11.5%,典型HNPCC患者的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0%、45.3%和31.2%,而非典型HNPCC组分别为54.4%、42.3%和26.8%,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例先证者中,PCR-SSCP共检测到MLH111外显子(c3、c1)、hMLH1 12外显子(c8)、hMLH1 18外显子(c4)、hMSH2 11外显子(c13)、hMSH2 1外显子(c6),hMSH2 13外显子(c11)和hMSH2 15外显子(c4)的异常条带。除MLH1 11外显子(c3)为内含子多态性外,6例(50%)发现7个外显子的突变,测序证实错义突变4处、插入突变7外,无义突变1处。结论:中国人的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年龄早、近段结肠多见预后较好的大肠癌,而通过比较,发现中国非典型HNPCC与典型HNPCC非常相似。中国人的典型HNPCC家系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hMSH2多见,而非典型的hMLH1突变多见。  相似文献   

14.
一个Liddle综合征家系上皮钠通道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个Liddle综合征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1个3代均有高血压患者的家系中,1例14岁的成员临床诊断为Liddle综合征。抽取所有存活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上皮钠通道β亚单位基因(βENaC)和γ亚单位基因(γENaC)第13外显子,产物直接DNA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βENaC基因第13外显子的DNA经双向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另两例家系成员第616号密码子均存在CCC-TCC(Pro-Ser)杂合错义突变,并且第632号密码子存在GAC-CAC(Asp-His)的变异与之连锁。对150例无关个体进行直接测序未发现GAC-CAC变异,证明这是一新的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均未发现这一基因突变,另2例基因突变的成员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符合Liddle综合征;所有家系成员中未检测到γENaC基因第13外显子的突变。结论:对临床诊断的Liddle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早期筛选出家系中的其他患者。该家系中,第632号密码子检测到一新的突变GAC-CAC(Asp-His),通过表型分析认为这一新突变有可能与Liddle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收治的1个隐睾症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筛选并分析该家系中与隐睾症发生相关的突变位点,为该疾病的遗传学病因提供证据。方法:收集本中心收治的一对同时患有单侧隐睾且存在家族史的同卵双生双胞胎兄弟及其父母的血液DNA样本,对该家系进行NextSeq500 PE150测序,以GATK、VarScan软件对SNP和InDel进行低频变异检测,并关联多个数据库(dbSNP、1000g、ESP6500、HGMD、OMIM等)对变异结果进行注释。结果:基因组分析显示,双胞胎患儿中,ROR2基因(c.2249G>A.p.G750D)存在杂合子非同义变异,变异来源为父亲。AR基因(c.1625G>A;p.R542Q)存在半合子非同义变异,变异来源于母亲。这两处变异在基因数据库中较为少见,预测与隐睾相关。结论:ROR2基因突变(c.2249G>A.p.G750D)与AR基因突变(c.1625G>A;p.R542Q)可能是该家系发生隐睾症的遗传学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一例I型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儿的临床特点,并研究患者及其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及致病性鉴定。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分析骨转换指标、骨密度、骨骼X线特点。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患儿骨病检测包225个相关致病基因各外显子编码区域的序列变异情况进行检测分析,采用PCR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验证突变位点变异情况。结果骨标志物提示高转换水平,影像学提示骨量低下,四肢长骨纤细、骨皮质变薄,基因检测发现患儿COL1A1基因编码区杂合变异c.2911_2912insAG(p.G971Efs*138),经Mutation Taster预测显示为致病性突变。先证者母亲、父亲以及妹妹均未携带该突变基因。结论发现了OI患者COL1A1基因新的突变位点c.2911_2912insAG(p.G971Efs*138),丰富了中国人OI群体COL1A1基因致病突变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和分析64个无亲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家系的基因变异类型, 探讨多种基因分析技术的检测效能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或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的64个ADPKD家系的临床资料, 采集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血样, 应用二代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 对筛选出的可疑变异通过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或长片段PCR结合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抽取高风险家系胎儿绒毛或羊水样本, 排除母源污染后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64个ADPKD家系中有57个家系(89.06%)检测到PKD1/PKD2基因变异, 其中51个家系(79.69%)共检出49种PKD1/PKD2基因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变异, 包含14种(28.57%)无义变异、14种(28.57%)移码变异、11种(22.45%)错义变异、5种(10.20%)剪接变异和5种(10.20%)缺失变异, PKD1和PKD2基因变异分别占87.76%(4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个单纯表现胰腺多发囊肿的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家系的VHL基因变异情况。方法调查1个VHL病家系临床资料,绘制树状图;抽取该家系3位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实时定量PCR对VHL基因进行点突变以及基因缺失进行筛查。结果该家系中仅先证者和其母亲表现为胰腺多发囊肿,且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和其母亲均存在VHL基因编码区第391位核苷酸A突变为T,导致第131号编码氨基酸由天冬酰胺变成了酪氨酸,为VHL基因未曾报道过的突变位点;而其父亲均无异常表现。结论 VHL综合征中,VHL基因2号外显子发生该位点突变,则仅表现为胰腺多发囊肿;对于单纯表现为胰腺多发囊肿的患者,尤其是青年或无胰腺疾病家族史者需考虑VHL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个临床表现以肾脏损害为主的Fabry病家系进行调查,分析其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探讨不同突变类型对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该例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姐姐和一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应用荧光底物法检测a半乳糖苷酶A(toga[A)的酶活性;提取血液基因组DNA,PCR分段扩增α—galA基因的7个外显子,产物纯化后进行DNA测序,检测是否存在突变位点。结果①临床调查患者家系发现5名男性患者,均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disease,ESRD),伴有肢端疼痛、皮肤血管胶质瘤及少汗等Fabry病典型表现;3名女性杂合子,临床表现各异;②regalA活性检测示先证者酶活性明显下降,其姐姐α-galA活性在正常范围;③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regalA基因第2外显子的第112个密码子上的碱基胞嘧啶(c)被胸腺嘧啶(T)替代,因此导致由原本翻译的精氨酸变成了半胱氨酸(p.R112C),形成错义突变,从而导致α-galA酶活性的降低或缺乏。结论发现了一个新的Fabry病家系,并明确了该家系的基因突变特点。在此家族中,我们发现除了外胚层组织损害,α—galA基因错义突变p.R112C亦可导致中胚层组织(如肾脏)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一重型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家系SCN9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家系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DNA,PCR扩增SCN9A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SCN9A基因9号外显子存在c.1185C→G杂合突变,引起N395K氨基酸改变。先证者的健康母亲和5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中未见此突变。结论 SCN9A基因的这种错义突变是引起患者临床表型的特异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