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行性额部耳颞区反流轴型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额部常见皮瓣间供血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情况,为额部皮瓣特别是眶上动脉蒂反流轴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 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 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 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 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 cm,外侧2.3±0.5 cm.结论 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额眉部除皱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额眉部除皱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0个成人颅骨和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和观测了额眉部与除皱术有关的组织结构。结果:眶上和滑车上切迹(孔)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2.8mm±5.3mm和16.5mm±2.8mm,至眶上缘的距离分别为3.5mm±1.4mm和3.2mm±1.5mm。额眉部薄的皮下组织与皮肤和深面的肌组织连接紧密,肌组织与深面的额骨外膜以疏松组织相连,其内走行有眶上、滑车上、颞浅和面血管神经支。眶上动脉神经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几近垂直上行,其入肌点是眶上缘上方1.4cm±0.3cm;滑车上动脉神经行于内眦与额正中线之际上1cm点连线的深面,分支入肌点在该线的上2/3部;颞浅动脉额支从鬓角穿出行向额肌,入肌点是外眦上方4.5cm±0.8cm。面神经颞支行于额支动脉的下方,在额肌与眼轮匝肌交角处先交织成网,由网再分支入肌。结论:额眉部除皱术宜于额肌下分离,避免损伤相关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安全解剖层次及注意事项。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2例(郑州黄河科技大学解剖学实验室提供),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7.5±11.7)岁。通过常规解剖和显微解剖相结合,观察额部各组织层次的形态学特点,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内径及组织厚度。结果额部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疏松结缔组织及骨膜。额部有3个位于皮下的浅层脂肪室,浅层中央脂肪室宽度为(2.17±0.27)cm,长度为(4.16±0.38)cm,左侧脂肪室宽度为(2.09±0.31)cm,长度为(3.65±0.39)cm,右侧脂肪室宽度为(2.14±0.29)cm,长度为(3.18±0.55)cm。深层脂肪室有3个,边界类似于浅层脂肪室,为无血管区。眉部深层在眶上缘外侧2/3的区域有眼轮匝肌后脂肪垫,厚度为(2.58±0.03)mm,长度为(2.55±0.05)mm。额部供血是由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提供,内径分别为(1.01±0.16)mm、(0.85±0.12)mm和(1.35±0.15)mm。结论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应以额部深层乏血管脂肪室为主,浅层脂肪室不宜注射过多脂肪,避免产生不自然的"面具脸";额部浅层中央脂肪室及上睑区域有潜在的通道,应避免术后按摩塑形而导致上睑及眶周形成迁移性脂肪肉芽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滑车上动脉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视的解剖学特点,以减少额部旁正中皮瓣在修复鼻缺损时发生血运障碍的机率.方法 于直视与手术放大镜下解剖10具20侧成人头部标本,观察滑车上动脉的行程、层次及吻合情况,以双侧眶上缘水平线为X轴,前正中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滑车上血管的出眶位置以及滑车上动脉穿出额肌的位置.结果 滑车上动脉从眶上缘出眶后大致呈直线斜向内上行走,但部分(9/20)滑车上动脉起始处有一外凸的迂曲部.滑车上动脉层次表浅,在距离眶上缘水平线上方(15.2±2.6)mm、距离前正中线(12.1±1.4)mm处穿出额肌走行在皮下层,并沿原方向逐渐浅出紧贴真皮,在额上部与对侧滑车上动脉及同侧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的分支相吻合.结论 额部旁正中皮瓣蒂部不能过于狭窄,分离蒂部时不能太靠近滑车上动脉,以免损伤动脉的迂曲部影响皮瓣血运.额部旁正中皮瓣分离到眶上缘上2~3 cm时则需在额肌深面分离,以免损伤滑车上动脉.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近端之间进行血管搭桥的可行性。方法 解剖观察10具尸头标本(20侧)的颞浅动脉、上颌动脉及颞深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别测量其外径,颈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及上颌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走行距离。多普勒超声检查10例健康成人(20侧)的上颌动脉、颈总、颈外、颈内动脉及颞浅动脉主干、额支、顶支的内径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尸头解剖上颌动脉外径为(2.60±0.20) 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外径(1.70±0.30) 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行程为(61.70±1.50) mm,而颈外、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行程分别为(162.40±2.60) mm、(171.00±2.70) mm。超声多普勒检查上颌动脉第二段血流量为(62.70±13.30) mL/min,而颞浅动脉额支、顶支血流量仅(15.90±3.70) mL/min、(17.70±4.10) mL/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近端进行血管搭桥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血流量大、移植血管短、路径直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方法。  相似文献   

6.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5具成人尸体的30侧头面部进行解剖,对15例活体行颈部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观察颞浅动脉分支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的关系,将所得信息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眼轮匝肌有多条血管在眼睑内形成动脉网,此动脉网与供应颞区皮肤的颞浅动脉分支;额支和颧眶动脉吻合,且颧眶动脉位置较恒定,口径平均在1.0mm以上。结论 颧眶动脉是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的主要营养血管,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可认为是以颧眶动脉为轴的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颞部的三维图像,探究颞浅动脉和颞中静脉在颞区的解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1—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成年患者头颅CTA影像资料,共28例患者纳入研究,将原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导入3D-Slicer软件系统重建56侧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STA)、颞中静脉(middle temporal vein, MTV)以及颅面骨的三维图像,对血管分叉点的位置、距骨性标记点的距离、距皮肤表面的深度、血管的内径和变异类型等进行测量和评估。结果 发现颞浅动脉额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frontal branch, STA-Fbr)的出现率为100%,颞浅动脉顶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parietal branch, STA-Pbr)的出现率为91.7%(51/56),96.1%(49/51)的分叉点位于颧弓上(32.3±8.2)mm。额支分叉处血管内径为(2.2±0.5)mm,距离皮肤表面的平均深度为(3.7±1.1)mm。颞中静脉(middle tempo...  相似文献   

8.
滑车上静脉在鼻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滑车上静脉的变异情况及其与滑车上动脉的关系,为减少额部旁正中皮瓣修复鼻缺损后淤血性坏死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直视与手术放大镜下对10个(20侧)成人头部标本进行解剖研究,观察滑车上静脉的变异情况,以双侧眶上缘水平线为X轴,前正中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滑车上静脉及滑车上动脉,测量滑车上动、静脉与眶上缘水平线的夹角,测量眶上缘水平线上滑车上动、静脉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并测量动静脉之间的距离. 结果 滑车上静脉和滑车上动脉在眶上缘水平线上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9.7±3.1)mm和(16.2±2.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眶上缘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83.3±6.4)°和(80.5±4.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个标本在前正中线附近均可见到2支滑车上静脉,但并不对称,一侧距前正中线较远,一侧距前正中线较近(1支在正中线上),分别定为A、B组.A组滑车上静脉在眶上缘水平线上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11.0±1.9)mm,B组为(7.9±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滑车上静脉走行于滑车上动脉内侧前正中线外侧(1支在正中线上).在眶上缘水平线上滑车上动、静脉之间的距离为(6.6±3.2)mm,A组为(5.5±2.0)mm,B组为(7.9±3.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额部旁正中皮瓣蒂宽不能太窄(以1.5~2.0 cm为宜),蒂部外侧界应为滑车上动脉,内侧界应为滑车上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颞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及其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关系,为避免颢浅血管蒂额部皮瓣发生淤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颢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以颧弓上缘为X轴、过骨性外耳门前缘点X轴的垂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颞浅静脉额支,测量颞浅动静脉额支之间的距离.结果 颞浅静脉额支缺如率为50%(10/20),多数(9/10)位于颞浅动脉额支的上方,颞浅静脉额支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平均距离为(17.3±8.4)mm,且越向颅顶方向,动静脉之间的距离越大.结论 颞浅静脉额支解剖变异较大,颞浅血管额支动静脉伴行多不紧密.因此,颞浅血管蒂额部皮瓣蒂部应较宽(3~4 cm)设计成逐渐增宽的扇形,可避免皮瓣发生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局部解剖的方法,对腰椎横突之间及其毗邻的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测,确立稳定的解剖标志,为微创内窥镜下经腰椎横突间入路椎间融合术(intertranvers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ILIF)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解剖10具新鲜成人尸体,观测L1/2~L4/5横突间结构的解剖特点及神经血管分布,并以上关节突与横突交汇点(TAP)作为中心进行相关测量,包括腰椎横突间韧带长度、骨纤维孔长度和宽度、TAP距同平面上序腰神经前支的最短距离(TA)、TAP距骨纤维孔内神经血管束最短距离(TB)及TAP距同序椎间盘中心平面的垂直距离(TC),寻找可靠的解剖标志。结果:腰椎节段动脉前支80%(60/75根)和伴行静脉走行于靠近横突间韧带上缘的腹侧,紧贴上位横突下缘向外走行;动脉后支则穿骨纤维孔并继续分支。腰椎横突间韧带长度为21.9±2.2~23.1±2.2mm;骨纤维孔长度为4.2±1.0~5.1±0.8mm,宽度为3.7±0.2~4.0±0.7mm;TA为8.0±2.5~14.6±2.5mm,TB为2.9±1.1~4.5±1.2mm;TC为0.9±2.3~4.2±0.9mm。结论:腰椎TAP为中心,上至骨纤维孔神经血管束下缘,向外至腰神经前支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可视为切开横突间韧带的手术安全窗;TAP和骨纤维孔是镜下显露椎间孔、椎间隙,处理节段动脉后支神经血管束的稳定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1.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解剖学研究为基础,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与手术层次。方法:对10例(20侧)防腐人头标本进行头面部逐层解剖,观察面部脂肪分布与眶上血管神经、滑车上血管神经、面神经的走行特点。结果:额正中部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1.9±0.2)mm,颞部发际缘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2.4±0.3)mm,面颊部颊脂肪垫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3.1±0.4)mm。眶上血管神经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别穿过额肌、帽状腱膜进入头皮。滑车上血管神经穿过额肌分布于近中线的额部皮肤。面神经颞支向前上方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面神经颊支出腮腺后走行于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深面,其分支相互吻合呈立体网格状。结论:额部于额肌深面、颞部于颞浅筋膜浅面、面颊部于SMAS浅面,是锯齿线的安全植入层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形成的皮瓣在眼睑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①在成人6具12侧头颅标本上,通过血管铸型标本法,对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进行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为蒂设计成顺行或逆行皮瓣用于眼睑缺损修复。结果:①颞浅动脉终末分支额支和顶支与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及对侧颞浅动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②临床上应用8例以颞浅动脉为蒂形成的皮瓣用于眼睑缺损修复均获成功。结论:以颞浅动脉为蒂形成的顺行及逆行皮瓣,具有采集方便、血供丰富、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眼睑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以颞中静脉为标记定位面神经额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除皱术中以颞中静脉为标记,定位面神经额支的方法,以预防损伤。方法对12具防腐成人头部标本和2具新鲜成人灌注头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颞中静脉与面神经额支的位置关系。结果①额支位于颞浅筋膜深面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的组织内;颞中静脉位于颞深筋膜浅、深层之间的颞浅脂肪垫内。有颧颞中静脉和颧颞侧静脉两个分支,收集眶周深层的静脉血,回流到颞浅静脉。与上、下睑静脉、眼静脉、睑外侧静脉形成交通。另外,与颞深静脉吻合,并借此与翼静脉丛相通。②在耳屏点与额骨颧突的连线上,颞中静脉的交点,距耳屏点的平均距离是(18.2±2.3)mm。颞中静脉与最近额支的距离是(9.3±4.3)mm;最远额支的距离是(23.5±3.6)mm。结论在耳屏点与额骨颧突的连线上,距颞中静脉5.0~27.1mm的区域,是面神经额支所在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4.
反流轴型岛状耳廓瓣修复大面积鼻翼缺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寻求耳廓复合组织片游离移植时面积受限之解决方法。方法:于29具成人灌注尸体标本,进行额、鼻、颞部血管解剖观测,并进行临床实践。结果:颈内动脉的血流,可自滑车上动脉、框上动脉→前额动脉吻合网→颞浅动脉额支→颞浅动脉主干→颞浅动脉耳支而营养耳廓。根据解剖结果,可设计以滑车上、眶上动脉为血管蒂的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廓复合组织岛状瓣,修复大面积鼻翼缺损,临床上已应用16例,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来自颈内动脉的血液可经前额动脉吻合网进入颈外动脉分布的耳廓及耳前,耳后组织,提供血供,可据以设计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大面积鼻翼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解剖测量颈7神经根干股的可分离长度,为健侧颈7移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15例30侧成人颈胸段标本进行解剖,充分显露臂丛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测量内容包括颈7神经根-干的长度;颈7神经根-干-股(前、后股)的长度;颈7神经根部、干股结合部和前、后股的横径和纵径.用显微器械切开颈7神经股-束结合部的神经外膜,显微解剖直至其内的神经束融合不能分离为止,再次测量颈7神经的根-干前股及根-干-后股的长度.结果 颈7神经根-干的长度:(45.87±10.43)mm;显微解剖分离前,颈7神经根-干-前股的长度:(61.14±13.44)mm;颈7神经根-干-后股的长度:(54.63±11.35)mm;显微解剖分离后,颈7神经根-干-前股的长度:(74.67±12.86)mm;颈7神经根-干-后股的的长度:(68.73±11.86)mm;前股延长的长度:(13.15±4.26)mm;后股延长的长度:(14.21±6.98)mm.经统计分析,左右两侧的神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离前、后的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切开颈7神经股束结合部的神经外膜并作显微解剖可以延长神经切取长度,延长的长度分别为:前股为(13.15±4.26)mm;后股为(14.21±6.98)m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找寻以滑车上、眶上动脉为供血源的跨区反流轴型耳廓复合组织岛状瓣 ,修复大面积鼻翼缺损或半鼻缺损之解剖根据 ,解决临床上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时面积受限之难题。方法  2 9例成人尸体标本 ,结扎双侧颈外动脉、椎动脉和一侧颈内动脉 ,由另一侧颈内动脉灌注染料 ,之后额、鼻、颞部血管分别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之间有恒定、粗大的吻合支 ,分支间相互吻合 ,形成前额动脉吻合网 ,颞浅动脉主干及顶支在上升途中发出 2~ 3组耳支。颈内动脉的血流 ,可自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前额动脉吻网→颞浅动脉额支→颞浅动脉主干→颞浅动脉耳支而营养耳廓。根据解剖结果 ,可设计出以滑车上、眶上动脉为供血源的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廓复合组织岛状瓣 ,修复大面积鼻翼缺损或半鼻缺损 ,在临床上应用于 16例病人 ,除 1例表皮水泡 ,换药后愈合 ,短期内色泽稍深 ,1例 1× 1cm皮瓣坏死外 ,余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来自颈内动脉的血液可经前额动脉吻合网进入颈外动脉分布的耳廓组织及耳前、耳后组织 ,提供血液供应 ,由此而设计的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 ,可修复大面积鼻翼缺损或半鼻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腓肠肌血管在组织瓣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成人下肢标本20侧,左侧8侧,右侧12侧.解剖观测腓肠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和长度.临床采用腓肠肌内、外侧血管切取腓肠肌肌皮瓣480例.以腓肠肌血管为受区血管的小腿部位游离皮瓣43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伸肌缺损3例.结果 腓肠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2.2±0.1)mm,血管长度80~138 mm,平均(111±20)mm.腓肠外侧动脉外径(2.2±0.1)mm,血管长度54~123 mm,平均(88±18)mm.临床应用480例带蒂腓肠肌皮瓣移植,3例皮瓣部分坏死,其余皮瓣成活.43例游离组织瓣移植全部成活.3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游离移植均成活.结论 腓肠肌血管解剖恒定、口径粗,以此血管切取组织瓣移植或作为受区血管与游离组织瓣血管吻合,均可获得较高的组织瓣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腿动脉穿支血管的三维重建方法, 为临床安全而准确地切取小腿链式穿支皮瓣提供依据。方法取新鲜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侧(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实验室提供), 以明胶-氧化铅自股动脉灌注, CT扫描全段肢体后采集数据, 导入Mimics Research 19.0软件中对骨骼、动脉及其穿支体进行三维重建, 通过调整CT值动态显示血管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 并以不同颜色显示各穿支动脉的解剖学区域, 利用Scion Image软件测量单一穿支的供血面积;三维打印小腿骨骼及血管模型用于直视观察;标本解剖以三维重建的穿支血管参数规划解剖入路, 以穿过深筋膜处外径≥0.5 mm的穿支为测量对象, 观测穿支的数量、血管蒂长、外径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小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微细血管的三维结构, 以及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与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等。打印的三维模型可直观地观察穿支血管的层次和穿支间的吻合关系。3侧小腿标本动脉发出穿支(22±4)条, 血管蒂长(46.7±18.3) mm, 穿支血管外径为(0.8±0.3) mm, 单穿支分布面积为(38.2±10.7) c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CT血管造影测量胸主动脉分支血管,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提供相关的血管解剖指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进行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739例患者资料,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弓上分支的直径和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分为标准型和变异型,其中标准型最常见,占总例数的91.1%,变异型占8.9%.主动脉弓标准型患者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升主动脉直径为(35.7±4.3) mm,头臂干开口处升主动脉直径为(33.6±4.2)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直径为(29.4±5.7)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直径为(27.6±4.2) mm,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降主动脉直径为(25.4±4.5) mm,头臂干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12.9±0.9) mm,左颈总动脉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8.5±0.7)mm,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10.4±1.1) mm,冠状动脉与头臂干之间的管壁长度为(53.3±12.5)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管壁长度为(4.7±1.5)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管壁长度为(7.9±2.6)mm,头臂干起始处至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长度为(41.1±8.2)mm,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至椎动脉开口处管腔长度为(38.5±5.7)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间距的平面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71.2±7.2)°,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距的平面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31.1±2.9)°.结论 CT测量所得的胸主动脉数据可以为血管支架的生产提供支持,还能为腔内修复术中支架的定位释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踝前血管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小腿中下段皮瓣移植与踝前血管吻合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踝前血管的长度、外径、走行。 结果 内、外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内、外踝动脉长度分别为 (4 9± 0 5 )mm和 (2 5± 0 7)mm。内、外踝动脉外径分别为 (1 5± 0 2 )mm和 (1 6± 0 3 )mm。 结论 踝前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管径粗 ,蒂较长 ,进行吻合可作受区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