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在DSA透视下经PTCD途径置入金属胆道支架。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黄疸、皮肤瘙痒均明显减轻,术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较前好转(P0.01)。术后3个月生存率94.6%,6个月生存率60.8%,12个月生存率20.3%。结论胆道支架联合PTCD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北京空军总医院收治的185例MOJ患者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梗阻部位及类型;术前与术后3~5 d、6~10 d相关血液学指标,如TBil、DBil、ALT、AST、ALP、GGT等;支架植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85例患者中低位梗阻102例,高位梗阻75例,胆管全程梗阻4例,吻合口梗阻4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PTCD+胆道支架植入术,并置管引流,技术成功率为100%。185例患者共植入233枚支架,所有患者术后黄疸减退,食欲增加,肝功能恢复,其中显效146例,有效39例。低位梗阻患者手术疗效优于高位梗阻(χ2=10. 866,P=0. 001);高位Ⅰ型梗阻单、双支架引流效果以及手术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而高位Ⅱ、Ⅲ、Ⅳ型梗阻双支架引流效果优于单支架(χ2=6. 412,P=0. 011),双支架引流术后6~10 d TBil、DBil水平显著低于单支架引流(t值分别为2. 62、2. 06,P值均0. 05)。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能够改善MOJ患者肝功能与食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低位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高于高位梗阻;同时对于高位Ⅱ、Ⅲ、Ⅳ型梗阻,建议行双支架引流。对于胆管全程梗阻及吻合口梗阻,支架植入也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于胆道合并十二指肠梗阻者,可行胆道联合十二指肠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胆道支架置入术(prnBS)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4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对其进行PTBD+PTIBS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单侧或双侧穿刺入路。手术前后检测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碱性磷酸酶。结果24例手术均成功,置入单侧支架10例,两侧支架14例,其中4例行单侧肝管穿刺,分别在肝管一胆总管间及左一右肝管间放入支架,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均明显降低(P均〈0.01)。术后随访4个月,6例因再发梗阻性黄疸行二次穿刺引流术。结论对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BD+PTIBS治疗,可根据其梗阻部位采取适当的PTIBS,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姑息性疗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置放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其操作技术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1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置放胆道支架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人治疗梗阻性黄疸,对于降低总胆红素,改善肝功能,延缓病人寿命,并能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时机,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治疗内镜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对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2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61~88岁,平均(72.6±10.9)岁,其中胆管癌10例(术后5例),胰头癌3例,胃癌术后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肝癌1例,不宜行十二脂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ERCP失败,经皮肝穿刺放置引流管或内支架。结果全部PTBD成功,其中外引流6例,内外引流13例(3例左右胆管双引流),金属内支架4例。引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321.6±132.1)μmol/L,引流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88.6±10.1)μmol/L,较前明显下降(P<0.05),直接胆红素从(252.3±36.3)μmol/L降至(53.3±9.4)μmol/L(P<0.05)。结论PTBD对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院近11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道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抢救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引流(PTCD)对抢救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作用。方法 采用PTCD进行胆道减压引流,使患者过高危期后择期手术。结果 32例行PTCD患者,30例引流抢救成功(占93.75%),2例病情恶化死亡(占6.25%)。结论 PTCD作为老年AOSC的抢救措施效果满意,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化疗栓塞术(TALE)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肝穿刺技术胆道内外引流管植入及Seldinger穿刺技术行肿瘤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栓塞相结合的双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全部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手术成功,留置内外引流管13例,外引流管16例,双侧引流外引流和内外引流2例,31例患者均行动脉灌注化疗术,9例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化疗栓塞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治疗中是比较理想的姑息性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在超声定位导向下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诊治的MOJ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7)和B组(n=67),其中A组患者采用常规导向下PTCD治疗,B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导向下PTC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及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B组,穿刺次数多于B组,有效带管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C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D8+均明显降低(P<0...  相似文献   

12.
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均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按胆汁引流途径分为外引流组13例和内引流组32例。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7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T细胞亚群分布,术后14d再次检测ALT。结果45例患者术后7d血清ALT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4d内引流组明显低于外引流组。术后7d内引流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外周血CD4、CD56-16细胞百分率及CD4/CD8值明显低于术前,但外引流组上述指标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PTCD是治疗MOJ的有效方法,内引流术的疗效优于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期。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肿瘤介入科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PTCD胆道引流为对照组(30例),PTCD胆道引流联合125I粒子条为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PTCD管留置时间、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总生存期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留置PTCD管时间为(89.77±33.77)天,对照组留置PTCD管时间为(108.40±36.00)天,治疗组留置PTCD管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23例因胆道通畅行PTCD管拔除,PTCD管拔除率76.67%,对照组有12例因胆道通畅行PTCD管拔除,PTCD管拔除率40.00%,治疗组PTCD管拔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CA242都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GT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胆道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再通SD大鼠动物模型(梗阻10d),根据引流后不同时相的胆红素水平,选取对照组及引流0、3、10d为4组,即正常大鼠肝切除组(A组)、胆道外引流0d肝切除组(B组)、胆道外引流3d肝切除组(C组)、胆道外引流10d肝切除组(D组)。观察术后15d大鼠死亡率、肝功能恢复、术后7d残肝重量/大鼠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残肝组织PCNA峰值标记指数、RT-PCR技术检测术后残肝HGF mRNA的表达。[结果]D组在肝切除术后死亡率、肝功能恢复、PCNA标记指数、HGF mRNA表达及肝质量/大鼠体重比值等方面均优于C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弱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抑制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在胆道外引流后的短时间内,肝功能虽明显改善,但是肝再生仍处于抑制状态,较长时间胆道外引流、肝功能得到充分恢复才能较为安全地行扩大肝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RCP下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具有微创、疗效可靠的特点,已被广泛使用。部分患者因胃肠胆道术后或肿瘤浸润等原因致ERCP失败,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时,可选择经皮肝胆管外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zahhy of the biliang tsact,PTCD),或选择更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置入金属支架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介入性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技术与疗效。方法对11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3例、肝总管6例,左右肝管汇合部2例。结果11例共置入金属内支架6枚,5例置入引流管,其中外引流4例,内外引流1例。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5例于术后10月内死亡,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术后1个月,3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更为显著的下降。跟踪随访,平均随访5个月,5例仍存活。1例失访。期内4例TBil降至正常范围,3例TBil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并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孙肖玉  赵延吉 《山东医药》2007,47(26):129-129
2004年5月-2006年12月,我们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3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主支支架植入加多侧孔引流管对12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多支胆管引流治疗.发现全部患者术后皮肤瘙痒症状消失,大便转黄,饮食改善,2周内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治疗前的(462.3±58.7)μmol/L降至(105.0±38.5)μmol/L,胆汁引流通畅维持时间平均达13周.认为胆道支架联合多侧孔引流管植入术的胆道疏通、引流效果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多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肝外胆管或肝门部狭窄或闭塞,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入肠道,常由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癌以及转移性肿瘤压迫胆道而引起~([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起病隐匿,一些患者发现即为晚期,无法行根治手术,随着胆管梗阻进行性加重造成胆汁大量淤积,胆红素释放入血,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出现感染、肝肾功能及心功能等多脏  相似文献   

20.
吕冠海  陈瑞文  魏强 《肝脏》2023,(5):581-584
目的 研究125I粒子条胆道腔内放射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5例,研究组41例。比较两组总生存时间、肝功能、并发症、临床疗效、支架通畅时间。结果 两组术后4周的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4周的ALT、TBil、DBil、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5.12%(39/41)、14/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5例、14.6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241 d、147 d,研究组支架通畅时间函数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5 d、253 d,研究组总生存函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