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无法实现SCI的有效修复。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 成为SCI最具潜力的修复方式。但MSCs移植修复SCI存在治疗不规范、细胞质控不统一等问题, 影响MSCs移植修复SCI的临床化进程。本文将对用于SCI修复的MSCs来源、移植方式、作用机制、细胞的改造优化以及临床试验等进行评述, 以期建立标准化流程的MSCs移植体系及完备的监管制度, 推动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2.
颅缝早闭症是一个或多个颅缝过早骨性闭合而导致的颅顶及颅底的畸形, 其修复手术涉及颅面骨及中枢神经系统, 难度大, 对形态要求高。借助各种形式的手术导航, 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准确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临床应用, 颅缝早闭症的修复手术正逐步从传统导板导航进入数字化导航的新时代。计算机辅助下, 手术导航可为颅缝早闭症修复手术提供实时、便捷、更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软骨损伤是一种最为常见, 患病率极高的一种疾患, 并很有可能最终发展为骨关节炎, 造成人民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由于传统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多存在价格昂贵, 疗效欠佳且难以持久等缺点,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软骨组织再生移植成为目前软骨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热点。滑膜是滑膜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以往的研究表明, 滑膜是一种有少量细胞层厚的结构, 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FLS)组成, 并通过细胞与细胞的接触形成一层覆盖在关节腔上的滑膜和滑液。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 滑膜中也存在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MSCs), 作为MSCs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强大的成软骨分化能力和增殖能力, 逐渐成为软骨损伤修复的热点种子细胞。本文就最近SMSCs的来源、分离和鉴定及其在软骨损伤修复中的研究作综述, 并对近20年SMSCs修复软骨损伤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旨在阐明SMSCs目前研究现状和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也是骨科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指定方向分化, 从而获得患者所需要的组织类型, 例如透明软骨, 已成为修复软骨缺损最有潜力的方法。然而MSCs的成软骨分化受多种因素的调节, 例如培养基补充物、三维支架、机械刺激、氧浓度、共培养系统, 充分了解各个因素如何影响干细胞命运, 能让我们更有效且可预测地进行成软骨诱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诸多学者发现的MSCs成软骨诱导的有利因素,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的能力及其联合治疗对脑外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BMSCs(购自江苏无锡莆禾生物)进行培养和传代, 再进行神经球诱导实验诱导分化为NSCs, 对诱导后的NSCs进行功能鉴定, 并检测其是否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将15只6周龄、体重约为20 g、合格证号为SCXK(苏)2023-0009的C57BL/6J的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TBI组和MSCs+NSCs治疗组, 并以水迷宫实验来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统计学方法应用GraphPad Prism(V8)统计软件分析, 应用Student’s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BMSCs的特征性抗原, 包括CD90、CD44、CD73和CD105, 阳性率>95%;但不表达或低表达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 阳性率<5%。诱导分化的神经球细胞高表达CD90, 阳性率>90%;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和醛脱氢酶(LDHA1), 阳性率均超过10%。对NSCs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 可见NSCs组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π形截骨进行治疗, 自冠状缝后约1.0 cm处横行截取宽约1.5 cm骨条, 两端至左右颞顶缝处, 且横跨矢状窦上方;自闭合的矢状缝旁开1.5 cm处平行于矢状缝及人字缝截取弧形骨条至颞顶缝处, 骨条平行于矢状缝处宽约2.0 cm, 平行于人字缝处宽约1.0 cm左右, 两侧对称性截骨, 截取的骨条类似π形。术后1~2周开始佩戴矫形头盔, 每天20~22 h, 矫正6~10个月。术后定期随访, 观察头颅形态, 测量头颅横径和前后径, 计算头颅指数(CI)及颅腔容积, CI为头颅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 CI<0.75为效果不满意, CI在0.75~0.90为效果满意。结果共纳入单纯矢状缝早闭患儿4例, 均为男性, 5~11个月龄, 术前患儿CI为0.69~0.73, 颅腔容积576.7~853.2 ml。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安全, 术中用时2.13~2.28 h, 出血量3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 但是常规的保守和手术治疗均无法从根本上逆转或修复退变的椎间盘组织。近年来, 人们开始探索将干细胞植入到退变的椎间盘中以达到再生修复效果, 其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来源。由于椎间盘是无血管组织, 其内部微环境具有缺氧、营养不良、高渗透压、酸性pH、机械应力负荷、炎性细胞因子蓄积和某些基质金属蛋白酶升高的特点, 本文分析总结这些微环境因素对植入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代谢等生物学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为未来研究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协助干细胞更好的适应椎间盘微环境及增强其生物学修复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现代重症医学的一大难题, 常见于休克、大手术、创伤和脓毒症等临床环境。传统的支持治疗和血液滤过疗法, 治疗效果欠佳, 长期预后不好。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 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促进肾脏修复。间充质干细胞主动归巢至肾脏损伤部位, 通过旁分泌机制, 分泌一系列活性因子和释放细胞外囊泡, 发挥免疫调节、抗纤维化、抗凋亡和调节自噬等效应, 从而促进肾脏损伤修复。本文拟就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氧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及其细胞外囊泡(EVs)生成的影响, 初步阐述其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hUCMSCs, 将其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 分别在常氧(21%O2)和低氧(5%O2)培养箱中培养, 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 提取hUCMSCs生成的EVs,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TA)进行鉴定,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Vs膜标志蛋白CD9和CD63表达,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对hUCMSCs表达谱的影响, 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以及磷酸化40×103大小的富含脯氨酸的Akt底物(p-PRAS40)的表达水平。两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氧处理hUCMSCs 24 h后, CCK-8结果显示低氧组吸光度值(2.151±0.116)高于常氧组(1.929±0.1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9, P<0.05);NTA检测结果显示低氧组EVs颗粒浓...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MSCs)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 对炎症性肠病(IBD), 尤其克罗恩病复杂肛瘘的临床治疗结果令人振奋。目前MSCs的临床前研究备受关注, 大量的研究致力于提高MSCs的疗效。其中, 通过使用细胞因子、药物、改变培养基等方法在体外预先处理MSCs以增强其疗效的策略——预处理MSCs的策略已经在包括IBD在内的众多疾病中被证实有效。本文主要就这一策略在IBD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终末期肝病(ESLD)指各种急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肝病晚期阶段, 其中, 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衰竭最为常见。目前肝移植是ESL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应用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具备多向分化、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等生物特性, 抗炎、抗凋亡和抗纤维化等治疗特性使其成为ESLD的候选治疗方法, 但治疗效果受归巢率低、定植性差以及转化率低等影响。研究者旨在通过基因修饰、化学或缺氧预处理及三维培养等多种方式改良MSCs。现就MSCs优化方式及其在ESLD治疗中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并进一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为局限, 有效控制和治疗其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及远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促进组织再生、抗氧化、调节自噬、分泌抗炎因子等途径发挥作用。本文总结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相关研究, 展望外泌体的应用以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Saethre-Chotzen综合征又称Ⅲ型尖头并指综合征,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颅缝早闭是一类比较复杂的颅面先天畸形, 常见的有, Apert综合征和Crouzon综合征等, 其中Saethre-Chotzen综合征相关病例及研究报道较少。对该综合征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基因学研究、治疗方法等进行概述, 期望对该疾病的基础和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铁死亡是否参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减轻肝硬化的过程。方法 2021年6月至12月, 选取10只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腹腔注射橄榄油12周作为对照组, 另30只SD大鼠腹腔注射含40%四氯化碳(CCl4)的橄榄油混合液8周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BMMSCs组及小檗碱组(n=10), 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BMMSCs及小檗碱灌胃处理4周, 干预结束后检测肝脏功能, 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病理,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肝脏组织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4a1)、透明质酸酶1(Hyal1)mRNA, 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mRNA及蛋白表达, 检测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Fe2+含量变化,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采用符合标准的BMMSCs, 并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BMMSCs组Ishak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应用于颅缝早闭患儿颅骨重塑术对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0月接受颅骨重塑术的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两组:术中应用TXA者归入TXA组;未应用TXA者归入对照组。观察术中出血量、输血量, 术后输血量、引流量, 以及术后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计量资料用M(Q1, Q3)描述,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41例患儿, 其中TXA组26例, 男18例, 女8例, 年龄9.5(7.0, 38.8)个月;对照组15例, 男10例, 女5例, 年龄9.2(6.6, 18.3)个月。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72 h的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XA组术中总出血量及公斤体质量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150.0(57.5, 225.0)ml vs. 200.0(80.0, 300.0)ml, P<0.05;13.6(6.8, 18.5)ml/kg vs. 15.8(7.0, 2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修复半月板缺损的效果。方法提取兔BMSCs并体外扩增, 载入PLGA支架。12只兔随机分为3组, 构建单侧膝关节半月板缺损模型, 分别对缺损采取旷置(模型组)、植入PLGA支架(PLGA组)或PLGA/BMSCs(PLGA/BMSCs组)的处理, 以对侧未造损膝关节的半月板为对照组。术后12周采集半月板样本, 进行大体观察、二甲基亚甲基蓝(DMMB)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以评估半月板修复效果。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PLGA组和PLGA/BMSCs组在大体观察中显示出更饱满的缺损填充;该2组的修复组织在DMMB染色中也显现更高的蛋白多糖含量, 尤其是PLGA/BMSCs组的蛋白多糖填充更为致密。3个干预组修复组织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ELISA显示, PLGA/BMSCs组的Ⅱ型胶原表达(5.216±0.3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409±0.284)和PLGA组(4.498±0.452, F=7.093, P<0.05)。结论在半月板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介素(IL)-35修饰间充质干细胞(MSC)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构建稳定表达IL-35的MSC(IL-35-MSC)。建立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SC处理组及IL-35-MSC实验组(每组各12只)。各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术后第5天处死,HE染色观察移植心脏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外周血IL-35浓度,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剩余6只用于记录移植物存活期。结果成功构建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同系对照组移植物术后28 d均存活;相较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6.50±0.55)d及MSC处理组存活(12.00±0.89)d,IL-35-MSC实验组移植物存活期(18.50±1.64)d明显延长(n=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其他组,IL-35-MSC实验组移植术后第5 d脾脏Th17比例和Th1/Th2比值降低,CD4+Foxp3+Treg细胞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1)。结论 IL-35-MSC能够有效减轻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以I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系细胞过程中的潜在成瘤性以及体内移植后的潜在致瘤性。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购自中科院上海动物实验中心), 分离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传代, 选取生长良好的第2代细胞进行诱导, 检测胰腺特征性蛋白的表达, 同时检测端粒酶活性, c-myc和p16基因的表达;随后将经或未经诱导的第2代B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 调整浓度至3.0×1010/L,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SD大鼠分为3组, 每组30只, 分别为:BMSCs细胞组(注射未经诱导的BMSC细胞悬液0.2 ml), 诱导BMSC细胞组(注射诱导后的BMSC细胞悬液0.2 ml), 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2 ml), 6个月后留取活检组织, 检测端粒酶活性, c-myc和p16基因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诱导后可见胰腺特征性蛋白α-淀粉酶、细胞因子-7、C-肽、胎肝激酶-1的表达。随着BMSCs在体外传代、诱导分化及体内移植, 端粒酶以及c-myc基因活性逐渐降低, 体内移植后, BMSCs细胞组端...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脂肪细胞生成的研究多关注于体外诱导培养。近年来随着谱系示踪手段的更新, 结合单细胞测序的迅猛发展, 可以综合得到更加全面的不同状态下体内脂肪谱系的再生来源及分化轨迹的证据。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体内脂肪组织再生细胞来源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脂肪变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脂肪变大鼠肝细胞(IAR20)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Ctrl)、H/R组、H/R+铁死亡抑制剂组(Fer-1)、铁死亡诱导剂组(Erastin)、H/R+BMMSCs(B)组、H/R+HO-1/BMMSCs(HB)组、H/R+HB+小干扰RNA阴性对照组(si-NC)、H/R+HB+敲降GPX4组(si-GPX4)。通过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脂质活性氧(Lipid 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表达评价铁死亡的严重程度。两组和多组间的数据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Fer-1及H/R+B处理组Lipid ROS与MDA的表达量均低于H/R组[(1.65±0.02)、(1.85±0.04)比 (3.50±0.03), t=87.600、60.030, P<0.05;(154.50±0.84)%、(228.90±21.49)%比 (676.50±22.36)%, t=3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