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2.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骨质缺损处理方式的选择。对29例病人(29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其中骨水泥型假体置换3例,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26例;3例为Synergy+Reflection假体,余为CLS+ALLOFIT假体。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早期感染征象。随访25例25髋,平均随访时间58个月。关节局部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术后随访X线片示:骨质愈合好,未见明显的骨质吸收征象。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6.8分,术后平均93.2分。翻修距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平均13.7年。髋臼部骨质缺损,在髋臼覆盖大于80%的情况下可不植骨;若髋臼覆盖大于50%、小于80%,行颗粒性植骨结合结构植骨;髋臼覆盖的比例低于50%,结构植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股骨侧骨质缺损,打压颗粒植骨结合异体皮质骨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治疗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晚期患者的最佳选择,然而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特别是CroweⅣ型因其髋关节解剖结构的显著异常,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手术方法颇有争议。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疗效及髋臼重建与股骨侧处理的方法。 方法:纳入12例(14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0±6.8)分,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加深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年,2例2髋发生置换过程中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予钢丝固定。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4.0±7.0)分,置换后肢体延长4-6 cm,平均5 cm,短缩的肢体得到满意纠正。说明采用小臼杯、髋臼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能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在继发骨关节炎时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中髋臼的重建是重点和难点。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并结构性植骨治疗CroweⅢ型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06-01/2009-08收治的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5例(18髋),均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髋臼自体结构性植骨。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髋臼旋转中心都接近正常,置换前双下肢长度差为2.0-3.5 cm,置换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1.5 cm。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38分(17-69分)升高至92分(86-96分)。提示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全髋关节置换中,将髋臼重建于真臼内、把髋臼旋转中心内移、辅以结构性植骨,可有效恢复髋臼覆盖、维持臼杯稳定并恢复下肢长度。  相似文献   

5.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 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的5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假体与生物型假体,是使57例71髋接受人工全髋假体置换成功的基础.结果对57例7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4个月随访,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 s评分,优(>90)44例54髋,良(80~89)10例1 3髋,可(70~79)3例4髋,无差(<70)者,优良率为94.7%.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按分型,加深髋臼或/和自体植骨重建髋臼的顶部和后柱,是使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结合筛眼技术治疗髋臼骨质严重硬化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21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筛眼技术治疗髋臼骨质严重硬化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随访时间3年(24~60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估。术前及随访时进行摄片观察。根据全髋置换预期目标实现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后随访满意度。结果:所有植骨块均获得愈合。无植骨块塌陷和髋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1分增加到88分。根据全髋置换预期目标实现调查表,患者术后满意度为89%。结论:结合筛眼技术加自体股骨头骨泥植骨重建髋臼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质严重硬化性髋关节骨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结果。该方法髋臼固定可靠,可保留髋臼的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充满挑战性,最佳治疗方法尚未达到一致。 目的:观察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效果。 方法:纳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9例,假体均为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髋臼侧采用生物性假体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带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固定。12例选取金属-聚乙烯承重界面,7例选取陶瓷-聚乙烯承重界面。置换后随访,定期摄片监测假体位置,并指导功能锻炼,记录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110±55) min,术中出血量(510±60) mL,置换后出血量(310±4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局部红肿,脓性渗出。双下肢畸形恢复,长度相差均小于1 cm。1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置换后1年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5),其中优10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有一定困难,采用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及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患者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度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一种类型,其中CroweⅢ和Ⅳ型髋关节脱位是病情较严重的类型。临床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需要对髋臼进行复杂的重建处理。对受损髋臼采用自体骨植骨可有效重建髋臼的结构,为髋臼提供良好的覆盖率和稳定性,置换后结合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保证髋臼功能的恢复。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假体位置选择与CroweⅢ、CroweⅣ型髋关节脱位临床短中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2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脱位并严重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置入材料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随访2年,置换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以分析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像学变化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患者假体位置与短中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置换后患者假体髓腔填充率在75%以上,初始位置固定稳定,股骨-假体界面稳定率高达100%。与置换前相比,置换后6个月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55,9.07;P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修复CroweⅢ和CroweⅣ型髋关节脱位可有效重建髋臼,恢复髋关节功能,稳定假体,具有假体填充率良好、股骨-假体界面稳定率高、初始内固定稳定等优点,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假体安放的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髋臼发育不良是临床中常见髋关节疾病,可能引起患者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受到破坏,加速髋关节机械磨损,可能诱发髋关节骨关节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现阶段治疗的首选手段。目的:探讨髋臼结构性植骨重建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50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依照Crowe标准,分为CroweⅠ型11例、CroweⅡ型16例、CroweⅢ型19例、CroweⅣ型4例,均采用髋臼结构性植骨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价。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CroweⅠ型、CroweⅡ型、CroweⅢ型、CroweⅣ型患者Harri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2)治疗后所有患者疼痛及行走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3)治疗后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P<0.05);(4)结果说明,采用髋臼结构性植骨重建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可使得髋臼杯放置更为合理,提供更好的髋臼假体支撑,恢复下肢长度并增加髋臼骨量,并对改善患者疼痛及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真臼的辨认、臼杯的准确安装带来极大困难,关节置换前对髋臼的全面认识是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和制定个性化髋臼重建方案的前提。 目的:评估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前臼杯型号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1例准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髋臼,并进行数字化臼杯模板置入拟定术中假体型号,并与置换中实际作吻合度评估。 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髋臼形态,基于此所进行三维关节置换前计划,拟定的臼杯大小数据中71.4%与置换中实际一致,其组内相关系数为0.888,明显较基于X射线平片所作二维置换前计划准确。髋臼发育不良病例髋臼变浅变小,髋臼外上方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为达到骨床对臼杯良好的包容,可借助三维多平面重建能有效评估髋臼形态,其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前假体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认为螺旋型髋臼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时的稳定性较好。目的:探讨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髋臼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38例(48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采用Zweymüller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38例患者无一例失访,随访时间21-46个月(平均42.3个月),1例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和Charnely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提高;术中平均截骨长度为(2.42±0.48)cm,患肢平均延长(4.58±1.15)cm;置换后X射线检查显示截骨面愈合良好,假体无下沉及松动,置换后髋臼位置良好,截骨面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5.3个月),髋臼假体覆盖范围92.5%,具有较好初期稳定性;手术治疗优良率90%,患者满意率84%。提示Zweymüller螺旋髋臼假体有设计合理、初始稳定性良好、术后松动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但是由于患者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只能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价,对于其中远期治疗效果还需继续随访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由于髋关节的异常变,使关节置换手术难度加大、处理困难,其中又以髋臼侧为甚。因此,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对髋臼的处理尤为重要。目的:探讨采用植骨加盖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按Crowe方法分型Ⅲ型11例,Ⅳ型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采用自体般骨颈在髋臼周围做植骨加盖,对置换后及随访时X射线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临床疗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结果与结论: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4.5年。4例患者置换后1年内植骨块发生部分吸收,2年后又重新生长,所有植骨块经X射线平片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植骨块对髋臼的平均覆盖率为36%,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髋关节功能从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35分(26-52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1分。证实采用自体股骨颈植骨加盖的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出现髋臼侧松动伴不同程度骨缺损的患者日趋增加,治疗方式有多种,包括结构植骨、颗粒植骨加钛网重建、钽金属垫块重建、Jumbo杯、Cup-Cage技术等。目的:总结个性化生物臼杯翻修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的近期临床疗效,为髋关节翻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11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5-71岁,均采用个性化生物臼杯进行髋臼侧翻修并进行3年随访,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双下肢绝对长度差,观察X射线片表现,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状态和骨长入情况。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主刀完成,随访满3年,无丢失病例,其中1例出现坐骨神经症状,口服甲钴胺片,6个月恢复;(2)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双下肢绝对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末次随访X射线片显示有良好的骨长入;(4)结果表明,应用个性化生物臼杯翻修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可获得假体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高位脱位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骨性和软组织畸形严重,常规的全髋关节置换风险高,并发症多,而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可以简化置换方法。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高位脱位髋臼发育不良患者17例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06年1月到2011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获得至少2年以上随访,共21髋关节,对置换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改善以及髋关节部位影像学改变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随访(48.0±20.5)个月。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高于置换前(P < 0.05)。患者主要症状为双下肢不等长,下蹲后站起困难、下肢力量不足及下肢软组织紧张。1髋发生大转子骨折以钢爪固定;4髋在置换中股骨距裂纹骨折以钢丝捆绑。1例患者置换后出现股神经损伤表现,获得部分恢复。所有患者无感染、脱位和假体松动出现。结果说明,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短缩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但仍需要一定的置换技术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其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臼杯安装带来极大困难。臼杯安装后局部的力学变化关系到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发生及使用寿命。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不同直径臼杯置入,观察对髋臼假体-骨界面间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为试验对象,用螺旋CT做全长连续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模型。在计算机环境中对重建模型进行不同直径臼杯置入的模拟手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及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选择小直径臼杯可应对髋臼浅平、骨床骨量不足的缺陷而达到较好的臼杯骨床包容,但臼杯直径小致接触面小使单位面积应力升高;另一方面,大直径臼杯置入扩大磨锉髋臼骨床可引起髋内壁破损突破,导致应力(包括压应力及剪切力)增大及集中。由此推断,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时应在保证骨床包容的前提下选择较大直径的臼杯,有利于应力的良好分布,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扩大磨锉髋臼骨床所致髋臼内壁的穿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对26例(2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25例,男1例,平均年龄48.7岁。按Crowe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Ⅲ型3例,Ⅳ型2例。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随访6~72个月,平均36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9.6分(28~65分),术后平均87.4分(72~92分)。术后无坐骨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和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所有病例髋臼均为真臼重建,未见无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征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臼结构植骨在Crowe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应用的短期效果。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6月,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采用结构性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进行髋臼侧重建治疗的38例43髋Crowe Ⅲ型或Ⅳ型DDH患者的短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5髋),女33例(38髋),平均年龄41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1分,19髋术中联合行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平均1.6cm。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9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2分。肢体长度差异由术前的平均4.4cm减少至术后0.7cm。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平均下移3.2cm,内移2.8cm。所有髋臼假体无松动或感染,髋臼结构植骨块均愈合。术后异位骨化1髋,关节脱位1髋,闭合复位成功。结论自体结构性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重建Crowe 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旋转中心,短期效果令人满意,无植骨不愈合、骨块吸收或松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