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步人老龄化社会,社会老龄化引起的多种增龄性疾病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作为其诱发因素的少肌症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如何面对老龄化对骨骼肌的影响,全面认识并充分研究少肌症及其防治手段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少肌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检测与诊断以及预防与治疗进展进行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2.
肌少症是随着年龄增加,骨骼肌量减少或伴有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之一。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数量上升,肌少症的患病率相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跌倒死亡风险增加,肌少症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肌少症,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痿证”“肉痿”等范畴。中医认为肌少症多由“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痰湿困阻”所致。其中着重研究了脾胃、肝肾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脏腑与肌少症之间的联系。同时,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未形成良好衔接。脏腑别通是指五脏别有相通之处,与传统经络学说脏腑相表里不同,是对脏与腑关系更深层次的总结。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条分》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的脏腑联系,提出“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与现代医学脾与小肠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相对应。文章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通过查阅古籍经典及文献,通过探讨“脾与小肠”之间的联系,以进一步探究脾-小肠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结合炎症因子等现代医学及临床研究,探究“小肠-炎症因子与肌少症”的相关性,为老年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肌少症作为2型糖尿病(T2DM)的慢性并发症,严重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加重医疗及社会负担。目前,西医对于肌少症诊断标准尚无统一认识,具体病因病机仍不明确,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糖尿病会刺激老龄患者肌肉丢失加重,出现肌肉与脂肪成分改变。而血糖相较于年龄,可能对骨骼肌损害更为严重。骨骼肌作为胰岛素最大的靶器官,肌肉蛋白质代谢紊乱可能是糖尿病肌少症关键病机。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临床观察与T2DM肌少症发病的可能机制高度相关,且可用于中医内外治疗的理论指导。通过对糖尿病肌少症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旨在为疾病机制阐释及中医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全身性骨骼肌疾病,属中医学“痿证”中的“肉痿”。脾胃气虚是肌少症发病的基础,“肌肉濡渍”是肌少症发病的关键因素。“肌肉濡渍”可使肌肉失荣而瘦削,影响肌肉质量和力量,而通过健脾养胃、导引练功则可立形体、壮四肢。本文基于“肌肉濡渍”,探讨了肌少症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为肌少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攀升,其中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年龄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两种疾病。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常协同致病,二者常被合称为“肌少-骨质疏松症”。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核心是肌骨的退变,而中医“骨肉不相亲”理论系统的论述了肌骨协同退变的机制,是研究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之间联系的核心理论。以“骨肉不相亲”为理论基础,从两种疾病的概念、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几个方面系统论述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为两种疾病的协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骼肌肉老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肌力减少症(Dynapenia)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综合征,其特点主要包括与年龄相关的肌肉力量减少肌力下降。肌力减少症与老年人跌倒、残疾和死亡等风险的增加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来说对肌力减少症研究和认识有限,已知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如年龄、营养、运动、激素等)有关,防治方法有限(如营养干预、抗阻训练等)。本文旨在对肌力减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等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肌少症是以老年患者肌肉力量减弱、质量下降和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衰弱病变,“骨肉不相亲”,肌少症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增加跌倒、骨折风险,因此积极防治肌少症对老年患者疾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但是西医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肌少症治疗的药物,而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经典医藉中就有关于“痿证”“虚劳”等病的相关记载,现代医家也对肌少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其独特见解。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笔者将从脾肾探讨中医对肌少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以期为肌少症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总结中西医防治老年肌少症的相关研究,包括西药、营养支持、运动疗法、中药、针刺、推拿、八段锦等传统特色疗法,提高肌少症患者的肌力、肌量,改善步态、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以及蛋白合成以改善骨骼肌萎缩。营养支持及运动疗法作为老年肌少症的主要防治手段,西药治疗处于探索阶段,未被广泛推广应用。中医药治疗老年肌少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但中医药对老年肌少症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中医药价值,为肌少症提供更多及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与肌少症评分及肌肉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1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肌少症问卷筛查,测定6m步速、握力测量、小腿围度测量等,并进行跌倒相关性分析。结果:握力和小腿围度与跌倒之间存在负直线相关性(P0.001),步速与跌倒之间无直线相关性(P0.05),肌少症评分与跌倒之间存在直线相关性(P0.001);握力、小腿围度、肌少症均为跌倒的影响因素(P0.05),且肌少症对跌倒的影响最大。结论:握力和小腿围度与跌倒的关系密切,肌少症可增加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是目前糖尿病领域研究热点,肌少症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引起多种不良事件,增加糖尿病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2型糖尿病又反过来加重肌少症病情,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现代研究对肌少症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尚无确切认识。我们从中医理论出发,认为其病理发展经过“脾虚不运,四肢肌肉失养”、“郁热内生,热盛肉削”、“痰浊瘀滞,肌肉不用”3个阶段,总的病机演变概括为虚-热-瘀3个重点,但无论病理演变阶段如何,“脾不散精”都是糖尿病相关肌少症发生发展的基本所在,提示临床治疗方面应从恢复脾气散精功能入手,注重健脾助运,以恢复精微布散为首要,为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防治提供科研和临床干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人体成分特点与肌少症的相关性。方法:针对69例NAFLD患者回顾性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痰瘀互结组34例与非痰瘀互结组35例患者的人体成分指数差异,并筛选与肌少症分布有关的人体成分指标,进一步分析肌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痰瘀互结组患者的WHR、PBF、SMI、ICW、ECW水平均高于非痰瘀互结组(P﹤0.05)。筛选与肌少症分布有关的人体成分指数,显示肌少症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肌少症患者(P﹤0.05),而BMI、BMR、ICW、ECW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肌少症患者(P﹤0.05);进一步采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瘀互结组与肌少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痰瘀互结型NAFLD患者表现为更明显的脂肪含量过载及异位蓄积,骨骼肌质量、机体水分、基础代谢率显著降低,并与肌少症相关,与痰瘀互结状态下重度气化失调、精微失布、组织失荣有洽和之处。人体成分指标,尤其与肌少症分布有关的人体成分指标对NAFLD的疗效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增龄有关的肌少症(sarcopenia)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受到广泛关注。二者统称为"活动障碍综合征",在中医学中都可归于"痿症"范畴,都属于《内经》中"五体痿",与脾肾衰弱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关联紧密,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密不可分。在人体老化过程中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可造成日常活动障碍,加大跌倒和骨折的风险,甚至导致残疾和死亡,一般的营养、激素等疗法效果欠佳,且副作用突出,本文从传统及现代中医学角度探讨此病的病因、病机,探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合并肌少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慢性肝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问卷方式收集慢性肝病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以及年龄、骨质疏松症情况、吸烟情况、肝脏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借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内化验系统收集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等实验室指标,根据四肢骨骼肌质量、小腿围、握力、6 m步行速度进行肌少症评估,采用疲劳量表-14(FS-14)评估患者的疲劳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肝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共收集205例慢性肝病患者,其中合并肌少症者106例、未合并肌少症者99例,分别设为肌少症组、非肌少症组;两组年龄、骨质疏松症情况、吸烟情况、肝脏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肌少症组血清ALP水平高于非肌少症组(P<0.05),ALB、PA、TC水平低于非肌少症组(P<0.05)。(3)肌少症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评分及FS-14总分高于非肌少症组(P<0.05)。(4)与非肌少症组比较,肌少症组更容易出现体倦乏力、...  相似文献   

14.
肌筋膜炎是一组发生于肌肉和筋膜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复发率高,但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仍不明确,因此临床诊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将对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方案等方面的最近研究进行阐述,以期能提高肌筋膜炎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老年女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患者心肺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筛选老年女性肌少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肾不足及脾胃虚弱型2组,行6 min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test,6MWT)以评估心肺耐力,并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进行评估,比较2组握力、步速、相对四肢骨骼肌质量(RASM)、体质指数(BMI)、6MWT、ADL评分的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老年女性非肌少症组进行比较。结果筛查105例老年女性,其中肌少症患者28例(肝肾不足证16例,脾胃虚弱证12例),非肌少症患者77例。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的6MWT明显下降(P0.05),ADL分数较高(P0.05);6MWT与握力、步速、RASM、BMI存在正相关性、与ADL分数呈负相关。肝肾不足组与脾胃虚弱组比较,2组握力、步速、RASM、BMI、6MWT、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肌少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心肺耐力下降,心肺耐力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老年女性肌少症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老年女性肌少症中医证型与心肺耐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肌少-骨质疏松症,是在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上合并骨骼肌量减少及活动能力减弱的一类疾病。该病肌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同时存在,二者互相影响,可致患者步速减慢、平衡能力减弱,易发生跌倒而致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必将呈上升趋势。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从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预防与治疗3个方面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现在期刊报道上的兼症医学相关文献,介绍了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新角度。兼症医学是研究原发病及其继发症、后遗症、并发症和合并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演变规律,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其研究范围有原发病及其继发症、后遗症、并发症及合并病。是近年出现的一门医学临床新课题。目前,兼症医学已经认识到原发病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96-1400
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增高的中老年性疾病,少肌症常与其伴随出现,越来越多证据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对骨质疏松发病、防治具有深远影响。中医理论认为脾肾亏虚,肾虚骨枯、脾虚肉痿是少肌症、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从"骨肉不相亲"理论提出补益脾肾是治疗骨质疏松关键,同时对少肌症也有一定影响,可能通过促进骨形成、骨骼肌肉能量代谢、性激素增加、负荷的肌肉修复,同时抑制骨吸收等方面起防治作用。因此研究少肌症与骨质疏松之间关系对于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肌肉质量减少、强度下降和功能丧失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有关。目前关于肌少症的研究刚刚起步。老年肌少症的病位在筋脉肌肉,其发生发展与脾肾密切相关,故年老脾肾亏虚,精髓萎竭,气血虚弱,肌肉筋脉失养,是老年肌少症发生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应脾肾并调,气血同补,同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调理,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是临床常见急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本病发病突然,发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如抢救不及时常因大出血致休克而死亡,且复发率高,据报道,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出血的危险性为25%-33%,再出血的危险性高达70%。本病目前尚无好的根治方法,关键在于预防。现对影响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