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住院创伤患者致伤原因分布规律,为提高重庆地区创伤的防治水平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陆军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制的“创伤数据库系统3. 0”录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的创伤病例资料,建立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数据库。从此数据库中提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住院创伤病例9 981例,其中病例信息完整的创伤病例共计8 003例,对不同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严重度(AIS和ISS评分)、救治结局的住院创伤患者致伤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8 003例中男性5 581例,女性2 422例,年龄4~101岁(平均46. 0岁);其中男性(43. 3±16. 2)岁,女性(52. 0±19. 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 973例(49. 6%),跌倒/坠落伤2 414例(30. 2%),锐器伤702例(8. 8%),钝器伤429例(5. 4%),挤压/掩埋伤150例(1. 9%),爆炸/火器伤11例(0. 1%),其他伤324例(4. 0%)。锐器伤患者中,18~44岁构成比最高(75. 6%)。18岁及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受伤人数呈下降趋势。跌倒/坠落伤构成比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在75岁以上患者中达到高峰(56. 7%)。女性道路交通伤、跌倒/坠落伤构成比高于男性,男性锐器伤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道路交通伤、跌倒/坠落伤是导致各部位损伤和多发伤的主要原因。挤压/掩埋伤病死率最高(5. 3%),跌倒/坠落伤、道路交通伤次之(3. 9%、3. 5%)。结论 重庆地区道路交通伤、跌倒/坠落伤为主要致伤原因,且以多发伤为主,中青年为受伤主体。  相似文献   

2.
339例严重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现阶段严重创伤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年8月~2006年7月收治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严重创伤病人339例,前3位的伤因依次是: 道路交通伤、坠落伤、斗殴致伤.20~49岁是严重创伤的高危人群.平均院前时间(38.19±15.92)分钟,不同转运方式的院前急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施院前急救与否患者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头、胸、骨盆、四肢是创伤的高发部位,其中以颅脑为首发损伤部位,亦是首位死亡原因.结论 应加强对严重创伤的预防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建设,提高公众现场急救意识和能力.强调严重创伤救治的连续性、整体性、时效性,重视严重创伤临床救治的研究和培训是减少创伤造成的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严重老年胸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救治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提高严重老年胸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 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995年6月-2005年5月救治的148例严重老年胸部创伤(年龄≥65岁,AIS≥3)(高龄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65岁严重胸部创伤患者1669例作为对照(AIS≥3)(低龄组).结果 (1)高龄严重胸伤致伤机制以钝性伤为主(124/148,83.8%),较低龄组高(1 157/1 669,69.3%)(P<0.01);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伤、跌倒伤和坠落伤,其中高龄组交通伤及跌倒伤构成比(98/148,66.2%;22/148,14.9%)明显高于低龄组(845/1 669,50.6%;52/1 669,3.1%)(P<0.01).(2)两组ISS、RTS及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P=0.419;P=0.525).(3)高龄组与低龄组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4).(4)高龄组病死率(23/148,15.5%)显著高于低龄组(109/1 669,6.5%)(P<0.01).(5)高龄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8/148,25.7%)显著高于低龄组(174/1 669,10.4%)(P<0.01).(6)有并发症患者病死率,高龄组(51.7%)较低龄组(26.7%)显著增高(P<0.01),而无并发症患者两组间病死率(6.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 年龄和并发症是预测创伤后救治结局相对独立的因素;加强对高龄老人创伤后危险性的认识,强调并发症的处理与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是提高高龄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重庆市主城区120院前创伤急救情况。方法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系统数据库提取2004年1月~2011年12月(8年)重庆市主城区院前创伤急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年间总共101 496次院前创伤急救,其中交通伤占68.23%,坠落伤占2.52%,刀砍伤占2.21%,其它创伤占26.2%;2007年1月~2011年12月院前创伤急救次数较2004年1月~2006年12月明显增加;(2)创伤发生频率最高依次为9月、5月、7月,最低依次为2月、1月、12月,夏季发生频率高于冬季;(3)不同致伤原因创伤发生高峰/低谷时段分别为:交通伤08~22时/00~06时;坠落伤08~12时与14~16时/00~06时,刀砍伤20~02时/04~08时,自杀10~16时/02~08时,烧烫伤8~10时与16~18时/02~06时;以上各类伤P<0.05。结论创伤发生与当地地理环境、道路与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社会治安、气候和人文等有关,且呈逐年明显增加的趋势,不同致伤原因创伤发生频率、高峰和低谷各有特殊规律,院前急救应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提高院前创伤急救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组急诊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 ,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 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6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 12 80例 ,分为儿童组 (<13岁 ) 70例 ,青年组 (13~ 45岁 ) 970例 ,中年组 (45~ 65岁 ) 146例 ,老年组 (≥ 65岁 ) 94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标准进行评估 ,所有患者ISS≥ 16。 结果 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 ,青年组和中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老年组 (P <0 .0 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 ,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和青年组、锐器伤在青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显著增高 (P <0 .0 1)。儿童组和老年组颅脑损伤、儿童组和青年组腹部损伤、青年组四肢和 (或 )脊柱损伤显著增高 (P =0 .0 0 0 0 )。创伤的发生率儿童组在秋季、青年组在夏季、老年组在冬季增高 ,儿童组在冬季则显著降低 (P <0 .0 1)。总病死率为 17.1% (2 19 12 80 ) ,老年组创伤 <2 4h病死率 (3 6.2 % ,3 4 94)较≥ 2 4h病死率 (8.5 % ,8 94)显著增高 (P =0 .0 0 0 )。多发伤生存患者的ISS值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老年组死亡患者ISS值与其他各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特征,为院前急救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年创伤患者数据进行ICD-10编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发病率、相对危险度和创伤原因、部位构成比。结果 全年创伤患者共 12 582 例,占总人数25.2%;发病率为 478.5/10万。每天16:00-18:00为高峰时段占11.9%,夏秋季发病7376例,占58.6%;男性发病率为 653.8/10万显著高于女性 290.5/10万,RR为2.25(χ2=1819.128,P<0.001),18~60岁人群创伤病例10 078例,占80.1%(χ2=1141.29,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首位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占28.5%;首位致伤部位是头颅和脑占32.6%;不同性别(χ2=350.151,P<0.001)、不同年龄组(χ2=3696.133,P<0.001)致伤原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市创伤发病率高,呈现出男高于女,夏秋季、中青年人高发,交通事故致伤严重以及头颅脑伤为主的特点,卫计委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针对主要创伤重点培训,有效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医院内建立严重创伤的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8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伤12例,意外伤害10例。2012年类似创伤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6.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6例,工程事故及高处坠落10例,意外伤害8例。记录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机制及院前指数(PHI)等指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5%;对照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9.37%(P0.05)。急救程序-时间控制组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检查检验时间、就诊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建立严重创伤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模式可提高严重创伤的院内救治水平,规范院内救治中伤情评估、紧急手术和损害控制各环节流程,建立操作性强、效率较高的严重创伤院内救治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赵涛  王英  杨雷  刘佳  王霞 《创伤外科杂志》2022,24(4):304-308
目的 研究腹腔镜修补术(LR)治疗腹膜内型创伤性膀胱破裂(ITBR)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21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64例ITB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9例,女性25例;年龄22~71岁,平均45.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3例,高处坠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 349例TBI患者,道路交通伤542例,高处跌落332例,重物砸伤291例,其他原因184例。其中47例在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感染组),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21~65岁,平均42.0岁;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2匹配的原则选取94例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TBI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20~65岁,平均40.7岁。分析TBI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TBI患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主要与开放性创伤、受伤至手术时间、脑室外引流时间、术后白蛋白水平有关(OR=1.629、95%CI:1.284~4.429,OR=1.531、95%CI:1.227~4.302,OR=1.776、95%CI:1.363~5.728,OR=0.601、95%CI:0.275~0.930,P0.05),与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关系不显著(OR=0.581、95%CI:0.241~0.836,P0.05)。结论 TBI患者术后容易并发颅内感染,开放性创伤、受伤至手术时间、脑室外引流时间是TBI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白蛋白水平是患者并发颅内感染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打击下 ,人体同时或相继有 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损伤。其中严重多发伤救治困难 ,死亡率高。为提高救治水平 ,我们对收治的 4 8例多发伤患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 2例 ,女 1 6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87岁 ,平均 3 6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3 0例 ( 62 .5% ) ,高处坠落伤 1 6例 ( 3 4 .3 % ) ,刀刺伤 2例 ( 4.2 % )。创伤后来院时间 :最短 1 0min,最长 90min ,平均 55min;创伤性休克 4 0例 ( 83 .3 % )。创伤部位 97个 ,其中骨盆、四肢骨折 3 6例 ( 3 7.1 % ) ;颅脑损伤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影响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7.6±9.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5例。非手术治疗43例,介入治疗16例,手术治疗24例。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分析死亡影响因素;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探讨早期救治策略。结果 79例患者中死亡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t=0.926,P=0.357)、伤后至入院时间(t=0.009,P=0.993),存活组与死亡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患者是否合并休克(χ2=9.050,P=0.003)、损伤严重度评分(ISS)(t=5.225,P=0.000)、输血量(t=3.820,P=0.000)及损伤部位数(t=2.976,P=0.008)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ISS(OR=1.179,95%CI:1.027~1.353,P0.05)和输血量(OR=0.730,95%CI:0.596~0.894,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休克、ISS、输血量及损伤部位数是影响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因素;早期确定性止血是患者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沈洁  胡熙  李达  罗浩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7):535-538
目的 研究昆明市儿童急诊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儿童创伤发生率以及合理制定医疗方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8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38例创伤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儿童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主要损伤部位及创伤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将致伤原因分为跌倒伤、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机械锐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陕西省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未使用可视化信息系统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18~74岁,平均43.1岁;道路交通伤81例,高处坠落伤16例,刀砍伤12例,爆炸伤3例。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的10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该系统包含院前急诊可视化、救护车版、急诊室版、医护版、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沉淀,完成质控数据上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观察组应用该系统进行院前院内患者信息传输、病情评估衔接及院前病历书写,男性75例,女性32例;年龄18~74岁,平均44.9岁;道路交通伤79例,高处坠落伤15例,刀砍伤10例,爆炸伤3例。比较两组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相关指标、抢救效率相关指标、院前病历完成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院前诊断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院内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5.0±1.7)min vs.(7.9±1.8)min、11(8,14)min vs.18(16,19)min、(3.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2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68例;年龄18~74岁,平均51.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00例,高处坠落伤23例,殴打伤8例,硬物砸伤10例,其他伤7例。根据伤后是否并发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50例)和无脑积水组(198例)。对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去骨瓣、硬脑膜有无缝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情况、血肿位置及腰椎穿刺有无引流脑脊液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50例(20.2%)发生脑积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脑积水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OR=1.823,P=0.031)、去骨瓣(OR=1.136,P=0.000)、弥散性SAH(OR=2.288,P=0.018)、硬脑膜缝合(OR=1.711,P=0.037)、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OR=0.449,P=0.002)。结论高龄患者、去骨瓣减压、硬脑膜开放以及弥散性SAH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采取硬脑膜缝合、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发伤对全麻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收集多发伤及非创伤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各60例,年龄18~70岁。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5d用简明智力状况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并收集相关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结果排除术中长时间低血压和低氧血症(5例)、术后无法配合问卷(2例)及信息不完整病例(2例)后共111例患者参与统计分析。术后3d非创伤组11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异常[20.37%(95%CI 15.14~26.83)],多发伤组19例[33.33%(95%CI20.85~48.03)];术后5d,非创伤组5例患者异常[9.26%(95%CI 3.71~15.62)],多发伤组9例[15.79%(95%CI 8.93~22.30)]。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合并多发伤(OR 3.01,95%CI 2.08~5.12,P=0.001)、年龄(OR 4.60,95%CI 1.92~8.11,P=0.010)、舒芬太尼用量(OR 1.39,95%CI 1.05~1.97,P=0.027)为术后3d认知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年数(OR 0.63,95%CI 0.52~0.74,P=0.041)为保护因素;合并多发伤(OR 2.84,95%CI 1.35~4.18,P=0.002)、年龄(OR 3.89,95%CI 2.51~7.87,P=0.013)为术后5d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年数(OR 0.57,95%CI 0.44~0.80,P=0.036)为保护因素。结论合并多发伤为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有年龄、舒芬太尼用量,受教育年数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院前急救在318例腹部创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992年 2月~ 2 0 0 0年 2月救治腹部创伤 318例 ,其中进行院前急救2 77例 ,占 87.1%。现将救治结果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男 2 43例 ,女 75例 ;年龄 1.5~ 74岁 ,其中 18~ 32岁占 74.8%(2 38/ 318)。2 .致伤原因及合并伤 :交通伤 2 0 9例 ,撞 (跌 )伤 38例 ,拳 (棍 )击伤 2 4例 ,挤压伤 12例 ,高空坠落伤 8例 ,刀刺伤18例 ,枪弹伤 9例。其中闭合性损伤2 47例 ,开放性损伤 71例。合并颅脑损伤 2 4例 ,胸部损伤 6 3例 ,四肢损伤 42例 ,脊柱、骨盆损伤 8例。腹部 1个脏器受损 2 38例 ,2个脏器受损 47例 ,3个及3个以上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TRISS)计算创伤患者的生存概率,评价创伤救治效果以及TRISS评分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5所医院2009年急诊科首诊的创伤患者(研究组).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创伤类型、致伤原因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患者进入急诊室时的ISS评分、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评分得到TRISS评分.以严重创伤结局研究(major trauma outcome study,MTOS)为对照组,通过计算M值、Ws值以及其95%可信区间(CI)比较实际生存率和期望生存率. 结果 共纳入2193例创伤患者,平均年龄44.39岁,其中男1661例(75.74%).最常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伤,其次为高处坠落伤.TRISS预测死亡率为13.22%,实际死亡率为9.75%.对于总体患者,M=0.80,提示与对照组伤情差异显著.Ws =2.15,95%CI (Ws):1.54 ~ 2.77,说明本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附属医院和三甲医院的创伤患者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三乙医院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RISS高估了本次研究中创伤群体的多亡率,这可能与近年来创伤医学的发展以及TRISS系数较为陈旧有关.建立本地的创伤数据库,更新TRISS系数有助于提高TRISS对死亡率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杨新文  张杨  唐莉 《创伤外科杂志》2022,(8):575-579+588
目的 分析腹部创伤后并发脓毒症患者血浆中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28d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2019年3月—2021年10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确诊的腹部创伤后并发脓毒症患者59例作为脓毒症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男性27例,女性32例;年龄17~75岁,平均51.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0例,高处坠落伤17例,摔伤18例,重物砸伤4例。选择同期来笔者医院就诊的腹部创伤非脓毒症患者50例作为非脓毒症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4~72岁,平均52.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3例,高处坠落伤15例,摔伤11例,重物砸伤1例。比较两组在入科后即刻、12h、48h的可溶性TM水平,并对其动态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入科后即刻、12h、48h的炎症指标[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以及28d的病死率,采用Pearson分析血浆TM与TREM-1、PCT、CRP、HMGB-1水平的相关性。同时按照腹部创伤后并发脓毒症患者在28d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伤病人日趋增多。现将我院127例多发伤病人,在门诊急诊室早期救治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04例,女23例,年龄8个月~92 岁,平均32岁。致伤主要原因有车祸、高处坠落伤等。其中多发伤占同期创伤危重病人的57%。四肢骨折96例,颅脑伤78例,心胸外伤33例,腹部伤30例,骨盆骨折25例。本组多发伤均为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创  相似文献   

20.
胸腹联合伤是创伤中最复杂的损伤 ,该损伤伤势重 ,救治困难 ,应重视和全面认识胸腹联合伤的诊治。如救治不及时 ,会造成终身残废和死亡。我院 1980 - 0 8~ 2 0 0 0 - 10共收治胸腹联合伤 10 6例 ,现进行总结 ,谈谈对该损伤的早期救治经验。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胸腹联合伤 10 6例 :男 91例 ,女 15例 ;年龄16~ 80岁 ,平均 38.6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4 6例(43.4 % ) ,坠落伤 2 6例 (2 4 .5 % ) ,挤压伤、刀伤各 4例(4.87% ) ,炸伤 2 3例 (2 1.7% ) ,牛、马伤 3例 (2 .8% )。就诊时间 :1h以内 6 4例 (6 0 .4 % ) ,2~ 4h 36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