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黄斑裂孔面积相关参数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裂孔闭合形态的有效性.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因IMH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共47例47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将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为1型及2型.计算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2.
高建萍  郭小健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93-229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对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术后的裂孔形态观察,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为有效预测术后视力提供潜在指标。方法:选取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膨胀气体充填手术的IMH患者,对其均进行术前术后的OCT检查和眼科常规检查。取随访期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利用OCT的分析模式,分别测量手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软件包,比较术前黄斑裂孔自身形态测量值与术后BCVA的相关性。结果: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和基底直径(r=-0.524,-0.610,P<0.01)呈负相关;与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0.064,0.003,P>0.05)无明显相关性;与术前黄斑裂孔(maculer hole index,MHI),临床观察,取MHI=0.5为分界值,MHI≥0.5组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优于MHI<0.5组(Mann-Whitney Test,P<0.01);手术治疗后的IMH患者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越小,术后视力恢复越好。MHI计算简便,MHI≥0.5的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可作为手术选择的指标。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行自体游离单层内界膜移植术,将黄斑区外残留的内界膜剥除一片略大于黄斑裂孔直径的游离植片,放置于黄斑裂孔中,并将植片边缘置于裂孔边缘下,起到固定作用,然后行气液交换,术后严格俯卧位3~5 d。术前,术后1 d、2周、1个月、3个月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观察黄斑裂孔直径及是否闭合,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眼压。结果 术后3个月,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9%;1眼黄斑裂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但黄斑中心凹可见裸露的RPE层,未见神经上皮层组织。术后各时间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11眼较术前提高,3眼无变化,但所有患者自诉视物变形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2周,仅有1眼眼压高,为33.4 mmHg(1 kPa=7.5 mmHg),给予降眼压滴眼液后恢复正常。术后2周所有患者气体均完全吸收。14眼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术后裂孔闭合率高,患者视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行25G玻璃体切割术的黄斑裂孔患者28例28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25G玻璃体切割,在0.25 mg/ml亮蓝染色下剥除内界膜,玻璃体腔内消毒空气填充.术后主要观察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孔闭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23.6)个月.结果 总手术时间为22~40 min,平均28 min,28只眼内界膜均顺利剥除,28例患者黄斑裂孔均闭合(100%),21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75%),无视力下降患者,平均视力为0.650.194,与术前相比显著提高(t=13.768,P=0.000).术后1周平均眼压为(15.33.7) mmHg,与术前水平相近.8只眼剥除IMH时视网膜表面少量细小点状出血,4只眼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核性白内障,3只眼发生一过性高眼压.所有病例在随访期内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能促进裂孔愈合,提高术后视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残留曲安奈德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愈合及组织水肿消退的临床作用。

方法:患者32例32眼实施闭合玻璃体切割术。试验组16例16眼术中应用曲安奈德(TA)辅助剥除内界膜,并残留少许曲安奈德于黄斑裂孔底部。对照组16例16眼未用辅助剂剥除内界膜。术后随访6~12mo,比较两组黄斑裂孔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裂孔指数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所有的黄斑裂孔均达到解剖复位,闭合率100%。两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有所提高(P=0.000)。两组之间的视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CVA与黄斑裂孔指数(MHI)呈正相关,与裂孔高度无相关性。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术中应用曲安奈德有助于内界膜剥除。残留曲安奈德不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愈合及组织水肿的消退; MHI计算简便,可作为临床预后的指标。未见与TA有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01/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38例38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和观察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随访至术后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差异(30.71±4.55min vs 35.20±5.44min,P=0.384)。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但两组患者BCVA(LogMAR)无差异(1.39±0.24 vs 1.46±0.27,P=0.700);观察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对照组(100%vs 71%,P=0.024),但两组患者视网膜再脱离率比较无差异(0 vs 10%,P=0.492)。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视力,但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冯超  吴建华  阎静  徐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25-2027
目的:观察研究应用不同染色剂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手术治疗前后黄斑区微视野的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0例50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应用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 )或吲哚青绿( indocyanine green,ICG)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前后黄斑裂孔的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微视野的改变。
  结果:术后随访6mo,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TA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76%、未闭合但裂孔平复16%、未闭合8%;ICG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72%、未闭合但裂孔平复16%、未闭合12%,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均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央20o范围内黄斑微视野视网膜敏感度得到明显提高,TA组较ICG组更为明显。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可有效的促进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闭合、明显改善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以及视力。黄斑区微视野检查可以较好的随访评价IMH手术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刘敏  郭建莲  张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56-2458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2例2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眼术前术后除常规检查外最后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及测量黄斑裂孔形态。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空气或惰性气体)填充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年龄、病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直径、玻璃体腔填充气体种类与术后BCVA和黄斑裂孔闭合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O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100%。其中术中使用空气进行玻璃体腔填充的14眼,一期黄斑裂孔闭合11眼(79%);术中使用惰性气体(100mL/L C3F8)进行玻璃体腔填充的9眼,一期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闭合率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14,P>0.05)。术后平均矫正视力0.23±0.12,与术前平均矫正视力0.11±0.0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3,P<0.05)。术后视力提高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小于术后视力不提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5)。术后BCVA与患者年龄(r=-0.415,P=0.256)、病程(r=0.193,P=0.498)、术前BCVA(r=0.152,P=0.673)无相关性。结论: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确切;黄斑裂孔直径是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和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术前视力、年龄、病程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亮蓝染色下玻璃体切割注气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15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注气联合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中15眼患者内界膜染色效果均较好,剥离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13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为86.7%;2眼视力无变化.余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未见由亮蓝注射导致的急性毒性反应和白内障、高眼压、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苏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974-1977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大孔径黄斑裂孔的疗效。

方法:对2016-03/2018-03在我院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大孔径(>7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7例)患者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B组(18例)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术后随诊3~6mo,对术前、术后3mo的裂孔闭合率、BCVA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3mo A组裂孔闭合率为65%,B组裂孔闭合率为100%(P<0.05); 术后3mo A组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提高2行及以上)者占35%,B组较术前显著提高者占78%(P<0.05)。

结论:内界膜移植可提高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术后裂孔闭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术后视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 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 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 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 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 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孔宁 《眼科新进展》2018,(7):680-68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行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的43例4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术前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最大基底直径、裂孔高度,并计算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及黄斑裂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等参数。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患眼术后BCVA、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分析该术式下影响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3例43眼中黄斑裂孔闭合者37眼(86.05%),其中完全闭合29眼,暴露性闭合8眼,未闭合6眼。手术前患眼BCVA为(1.15±0.35)logMAR,术后为(1.04±0.40)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3)。术前黄斑裂孔最小直径、最大基底直径与术后BCVA(logMAR)呈正相关,THI及MHI与术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高度无相关性(P=0.339)。当THI>1.0或MHI>0.5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为100%,当THI>0.5或MHI>0.3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分别为94.74%和97.14%。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疗效较好,THI、 MHI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安全、彻底地剥离内界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吲哚青绿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研究设计.收集IMH患者23例25眼进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核心部玻璃体切割之后,后极部注射曲安奈德约0.1 ml.气液交换后保留约1/4的灌注液,将质量分数0.5%吲哚青绿0.2~0.5 ml于灌注液面下滴于黄斑裂孔处.术中观察内界膜染色效果,术后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25眼玻璃体后皮质及内界膜染色效果好,残余玻璃体及后皮质切除干净,内界膜剥离过程中瓣膜和边缘清晰可见.随访3~8个月,一次性手术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0%(22/25),部分闭合型占12.0% (3/25).术后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7~0.60,84.0%的患眼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明显减少或消失,52.0%的患眼视力提高. 结论 曲安奈德、吲哚青绿双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菌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7-06/2018-05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例9眼,平均黄斑裂孔最小直径>700μm,平均黄斑裂孔基底部直径>1300μm,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无菌空气填充术。平均随访12mo,比较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黄斑裂孔均闭合,SD-OCT显示术后黄斑裂孔的闭合率为100%(9/9)。术后BCVA(LogMAR)较术前显着改善(0.83±0.26 vs 1.27±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无菌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梅立新  郎平  刘银萍  吴昌凡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41-842,844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7例17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手术主要并发症等进行检查和随访。结果本组17眼均成功剥离内界膜。随访5~24个月,其中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4眼裂孔直径缩小,裂孔封闭成功率为76.47%;17眼中14眼视力提高,视力提高率为82.35%;视物变形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毛细血管性出血、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及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有效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无染色剂下视网膜内界膜剥离(ILMP)、笛针吸引、空气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2019-01在我院确诊的IMH患者76例76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8眼行PPV联合无染色剂下ILMP、空气填充术(A组),38眼行PPV联合无染色剂下ILMP、笛针吸引、空气填充术(B组)。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两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mo,A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和BCVA提高率均显著低于B组(84%vs 100%,76%vs 95%,均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BCVA逐渐改善,且术后7、14d,1、3、6mo B组患者BCVA优于A组(均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染色剂下ILMP联合笛针吸引治疗IMH临床疗效确切,在裂孔闭合率及BCVA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ILMP组。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黄斑裂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无明确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的视网膜全层缺损。随着玻璃体切割技术的进步和对联合内界膜剥除的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成熟。本文从IMH的发病机制、术前预后评估及手术治疗相关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和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连续IMH患者32例(32眼),年龄47~78(60.7±12.2)岁,其中男9例,女23例。术中均采用消毒空气进行眼内填充。根据术后早期首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示裂孔是否闭合分为闭合组和未闭合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直径等采用秩和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2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及外界膜和光感受器连续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LogMAR BCVA为0.40(0.30,0.73),较术前[0.80(0.70,1.00)] 明显提高(Z=-3.439,P<0.001)。术后早期OCT扫描显示24例黄斑裂孔闭合,8例黄斑裂孔未闭合,予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术后1个月及术后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黄斑裂孔均闭合。术后1个月 OCT扫描外界膜(ELM)连续的患者有16例,无一例椭圆体层(EZ)连续;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ELM 连续,6例EZ连续。未闭合组术前黄斑裂孔直径为(532±104)μm,明显大于闭合组黄斑裂孔直径 [(352±180)μm](t=-2.656,P=0.013)。闭合组术后1个月ELM均存在连续性,末次随访ELM和EZ 连续性均高于未闭合组,2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 =4.23,P=0.040;χ2 =3.89,P=0.048)。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和空气填充治疗IMH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大于400 μm的裂孔部分患者需要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4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Ⅱ~Ⅳ期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6只患眼的手术疗效。以上述4种手术方式分组的患眼数分别为7、40、14、25只眼,手术后随诊3~55个月,以手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改变及手术并发症等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裂孔闭合判定标准为在检眼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时不能分辨黄斑裂孔缘。远、近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计为视力改善。 结果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视力改善者占80.0%,优于其它3种治疗方法(P<0.05);单纯玻璃体切割组裂孔闭合率最低,占42.9%,与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的裂孔闭合率(87.5%)、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组的裂孔闭合率(9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有助于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视力恢复;手术中使用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技术可提高黄斑裂孔的解剖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不如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96-1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