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例肺癌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患者,女性,59岁,因“发现左腹部肿块2月余”入院。患者既往患有肺腺癌,针对复发肿瘤进行化疗后,诉“左侧上肢肿胀疼痛”,B超示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0.5 cm×0.6 cm),双下肢动脉内膜表面多发硬化斑点,未见明显血栓,诊断为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药师分析患者静脉栓塞发生的原因,建议使用依诺肝素进行初始抗凝治疗,后患者血栓消失。出院后由于患者用药依从性差,致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复发而再次入院,继而改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患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
樊宗成  陈东 《安徽医药》2013,17(12):2119-21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病例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1例来该院治疗的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结合该例患者在该院的诊治经历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与分析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类患者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发病人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特点等).结果 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6.1±9.8)岁;男性发病居多;临床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治疗预后特点为患者平均年龄越大,在相同的医疗水平和条件下,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越差.结论 系统的阐述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需要更多的病例报道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的金色仓鼠微血栓模型。方法将仓鼠颊囊外翻后内套入玻璃片,从仓鼠颈静脉注入鱼精蛋白中和内皮细胞抗血栓功能,再注入凝血酶,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血栓形成。以仓鼠颊囊内直径为10~50μm的微动脉作为观察对象,计算形成血栓的微动脉的百分率,观察阿司匹林药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在镜下可观察到清晰的仓鼠颊囊微血管中的血液流动,注入凝血酶后形成明显微动脉血栓,阿司匹林能降低形成血栓的微动脉百分率。结论该文提供了一种直观的仓鼠微血栓形成模型,适用于抗血栓药物的筛选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6 8岁。因“右下肢肿胀 5 d,伴咳嗽、胸痛 2 d”入院。入院诊断为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症。经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显示 :右下肢股静脉血栓 ,同位素肺灌注扫描提示 :肺栓塞。既往无左下肢、双上肢及头面部肿胀病史。为预防右下肢血栓脱落后造成致死性肺栓塞 ,拟行经左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术中左股静脉穿刺顺利 ,置入 7F鞘并留置长导丝 ,导入 30 cm后 ,通过障碍 ,造影显示 :髂总静脉缺如 ,侧支建立完善。由于导丝无法进入下腔静脉 ,改由右颈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 ,造影显示 :右颈内静脉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塞病(BD)合并肺部病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分析1999—2012年收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确诊BD合并肺部病变12例患者临床、实验室、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肺动脉瘤是BD常见肺部病变,分中央和周围两类型,咯血是肺动脉瘤常见表现;肺动脉内血栓、肺梗死和胸腔积液亦见BD肺部病变。部分患者出现贫血、炎症指标增高。影像学中央型肺动脉瘤可见肺门影增大,周围型见外周结节影。12例均经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咯血均停止;5例中央型肺动脉瘤治疗后,3例瘤内血栓消失,1例瘤体缩小;肺动脉内血栓治疗后未见新发血栓;胸腔积液吸收。结论肺动脉瘤为BD常见肺部病变,咯血为肺动脉瘤常见临床表现,胸部增强CT是诊断肺动脉瘤安全有效方法。肺动脉内血栓形成、肺梗死和胸腔积液也见于BD肺部病变。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症状明显加重,这与患者血液为血栓前状态有关,此时患者血液具高黏滞、低抗凝、低纤溶的特点,成为肺内广泛微小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1],使缺氧加重、肺动脉压力增高、病情恶化。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有降低血液黏滞度,增高纤溶酶活性,扩张肺血管及冠状血管,降低肺动脉高压等作用。本科将此药物用于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能明显改善机体血栓前状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成的CT、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确诊的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CT、MRI资料,对其进行总结和比较。结果CT检查19例影像上可见脑肿胀合并出血者9例,脑缺血性低密度者5例,平扫可见静脉窦内高密度者12例,13例增强病例检查后静脉窦内可见明显低密度灶者11例,2例未见明显栓子显示。MR检查19例(5例未进行增强),图像上T1加权像和12加权像上脑质内出现异常信号者17例,1例在平扫和增强中未见异常。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表现与动脉性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的不同。CT、MR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腹主动脉骑跨血栓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我科于2002-05成功抢救了1例腹主动脉骑跨血栓的危重患者,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47岁,因突感双下肢疼痛、肿胀,感觉减退伴活动受限1周入院,既往患“肾病综合征”10余年。入院查体:体温37.9℃,心率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70/100mmHg(1mmHg=0.133kPa),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下肢肿胀,以足踝部及小腿明显,双侧小腿外侧可见片状青紫色斑块,自髋关节以下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尤以左侧为甚,皮肤感觉消失,足背动脉及左侧股动脉搏动消失,右侧股动脉搏动微弱,双下肢活动受限。超声入院后经检查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导入溶栓导管,成功率100%。术后即刻下腔静脉造影显示滤器内均通畅,无明显血栓脱落影像;患者导管溶栓术治疗时间2~7d;住院时间为7~15d;6例牙龈出血、4例皮下瘀青,2例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经压迫后止血,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溶栓前,治疗后的通畅度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通畅改善度为(55±4)%。结论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操作简单,减少了溶栓药物用量,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栓形成的关系及抗凝治疗后其水平的变化。方法以36例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14例)和无血栓组(22例),通过食道超声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并测定左心耳血流速度,检测房颤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及抗凝治疗后的变化,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价脑钠素水平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栓组左心耳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无血栓组(11.8±6.2versus32.1±17.5cm/s,P<0.05),而脑钠素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124.6±53.8versus86.4±45.0ng/L,P<0.05)。血栓组经抗凝治疗后脑钠素水平明显下降(124.6±53.8versus90.3±39.5ng/L,P<0.05),左心耳血流速度上升(11.8±6.6versus28.8±14.1cm/s,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水平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预测因子。BNP水平与LAA血流速度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05年12月~2011年9月确诊的33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PTE患者常有多种危险因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急促、胸痛、晕厥和心动过速等。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及D-二聚体试验对PTE诊断有提示作用;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PTE最常用的技术。本组有7例死亡,病死率21.2%,24例患者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存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导致PTE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的警惕性,仔细查找病因,常规X线片、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管超声等均有助于其诊断,但螺旋CT更方便可靠。溶栓治疗能提高PTE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62岁,左腰背酸痛并腹部包块五年余,B超示左肾区巨大囊实性包块,CT示左腹膜后可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19 cm×12 cm×20 cm,CT值约为15~22 hU,边缘尚清楚,内部及边缘可见少许脂肪密度影,未见明显钙化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规则强化,并可见异常供血血管影.左肾被压迫推移至腹主动脉右前侧及肾轴旋转.CT诊断为左腹膜后混合型脂肪肉瘤.病理:混合型脂肪肉瘤后巨大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落实预防护理措施。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过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措施干预后,均没有出现血栓形成病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死亡病例。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血栓形成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刘华  张卫  朱强  王旭彦  刘志敏  菅秀丽 《河北医药》2011,33(19):2928-2929
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的血流量,探讨其与AVF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华北石油总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4例,使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超声稀释技术)检测AVF血流量,随访6个月,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AVF血流量与发生内瘘血栓的相关性;根据AVF血流量分将患者分为2组:高流量组(54例,Qa≥500ml/min)和低流量组(30例,Qa〈500ml/min),分析2组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因素。结果结果20.2%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AVF血栓,AVF血流量在血栓组明显下降(P=0.001);低流量组半年内AVF的累计通畅率是77.4%,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是高流量组的4.5倍。结论AVF透析患者AVF血流量越低,AVF发生血栓的可能性越大。AVF的血流量低于500ml/min是发生近期血栓的强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血栓前体蛋白对糖尿病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变化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患者,栓塞未形成前进行血栓前体蛋白测定,≥6μg/ml时随机分观察组30例不予治疗,治疗组30例立即用低分子肝素1250U与尿激酶治疗,6个月后随访以上各指标。结果 治疗组未形成下肢栓塞27例(90%),对照组未形成下肢栓塞9例(30%)。结论 血中血栓前体蛋白含量是糖尿病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进行治疗分析,找出其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抽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妇产科肿瘤患者经过手术之后发生血栓性疾病的10例病例,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在10例患者中,有7例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经过深入治疗后痊愈,有2例肺血栓疾病患者经过心内科治疗后痊愈,有1例急性肺血栓患者因发病突然,未来得及抢救而死亡,总体治疗结果较好。结论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手术中的全身性麻醉、手术后卧床不起、肥胖等引起的血流缓慢、高凝等现象。所以要诊治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就应该鼓励患者在术后进行适量运动,或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技术。  相似文献   

17.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 ,上肢少见。 2 0 0 1年 5月 ,我院为 1例根治性左肺下叶切除术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采用溶栓、酒精湿敷、喜疗妥等治疗 ,使阻塞的血管实现再通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6 3岁 ,农民。自述咳血丝痰 7个月 ,诊断为左下肺癌。于 2 0 0 1年 5月 2 8日入院。入院后常规检查 ,无手术禁忌症 ,于 6月 7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7天 ,患者的胸液 2 0 0 ml,色红 ,切口愈合尚可 ,考虑为胸腔内有少量出血 ,予以 Vit K1 肌注 ,并用止血敏加入静脉滴注。术后 10天患者诉左上肢…  相似文献   

18.
谢静 《中国药业》2013,22(5):125-12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外科术后住院患者8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及护理,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组发生1例(2.32%)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7例(16.28%)(χ2=4.962,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肺栓塞临床诊断治疗的正确率。方法 对我院1988年~2004年确诊的资料完整的26例肺栓塞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4例存活,2例死亡。1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其中6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长期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病情稳定;6例未行滤器置入术者2例死亡,2例口服华法令期间反复出现大咯血,2例抗凝治疗病情稳定。14例未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经溶栓 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或单纯抗凝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结论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的病人,X线胸片、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可作为筛选检查,结合肺通气灌注显像、胸部CT、MR、下肢深静脉及肺动脉造影可确诊。溶栓和抗凝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有下肢深静脉巨大或可漂移血栓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短期内可有效预防新的肺栓塞。  相似文献   

20.
韧国桢  左一俊等 《江苏医药》2002,28(3):203-204,F002
目的:探讨血栓消融新技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例急性左肺动脉巨大栓塞患者先用尿激酶100万单位静脉滴注溶栓,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血栓未被溶解后,采用血栓消融导管,经股静脉插至左肺动脉血栓处,以高压氧气为动力,导管内置叶片高速旋转,产生强大流,将血栓吸入导管并粉碎,经消融后肺动脉造影,血栓处已有50%再通,再局部注射尿激酶50万单位,下腔静脉置入滤器1只,以后每日静脉滴注尿激酶50万单位,共7天,并用肝素及华法令抗凝治疗。结果:经导管消融治疗后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迅速缓解。20天后经CT检查左肺动脉血栓已溶解。随访至今近6个月,病人情况良好,结论:应用血栓消融导管使血栓碎解这项新技术加溶栓治疗左肺动脉主干栓塞获得成功。为肺栓塞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