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观察护理体会。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和并发症护理。结果 65例病人治愈59例,死亡6例,护理效果好。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给予良好的观察护理,是预防和减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岑春兰 《医学文选》2006,25(4):756-75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急,病情重,治疗中易再发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负性情绪是造成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积极救治的同时,掌握患者的负性心理并及时采取对策,对预防再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对65例SAH患者进行负性心理测评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浅血管破裂后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多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 ,常因情绪激动、咳嗽、排便或突然用力等因素致破裂出血。表现为起病急骤 ,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轻者神志清楚 ,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极少数患者有偏瘫和动眼神经麻痹。腰穿时脑脊液压力增高 ,呈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我院于 1 997年— 2 0 0 0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2 1例 ,其中男 8例 ,女 1 3例。经内科保守治疗 ,治愈 5例 ,好转 1 2例 ,无效 2例 ,死亡 2例。通过对该病的观察护理分析 ,现将体会介绍如…  相似文献   

4.
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韩兰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由于起病急骤,症状突出,变化快,且易复发等特点,故护理工作在其治疗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脑内科病区收治的20例SAH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SAH患者初起病时,由于出...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发生时间、发生率和死亡率,掌握其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7.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硬化。本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防护理尤为重要。1996年1月~1999年4月,我科共收治SAH 30例,就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1~81岁。发病诱因:用力过度16例,情绪激动9例,原因不详5例。再出血患者2例,死亡1例。临床表现:头痛16例,呕吐9例,肢体瘫痪5例,意识障碍7例。CT提示SAH 24例。腰穿诊断SAH 6例。治愈14例,好转14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发病,头痛剧烈,迫切希望得到救治;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或担心医疗费用多均可产生忧虑、急躁心理。护士要同情、关怀、安慰和鼓励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工作,增强治疗信心。   2.2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为防止再出血,要求绝对卧床至少4周,已有复发者应卧床2个月以上。头部抬高15°~30°,尽量避免搬动(尤其是头部)和不必要的操作,病室保持安静,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如因卧床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可每日按摩腹部10 min;口服果导、番泻叶;或开塞露导泻。选食粗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供给足够的水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定时慢动作翻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6月收治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5例SAH,病后发生意识障碍者40例,并发肺水肿者20例,水电解质紊乱者22例,使用尼莫地平治疗者40例,行脑脊液置换治疗者25例。结论 SAH并发肺水肿,水电解质紊乱及意识障碍者病死率显著高于无上述并发症组。使用尼莫地平及脑脊液置换治疗较未使用上述方法者病死率显著降低,大剂量脑脊液置换术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颅内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该病是神经科急危重症之一,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和意识障碍,它起病急、病死率较高,我科自2004年3月到2006年11月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之一,占脑卒中的10%-15%。此症系大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综合症候群。由于此症起病急,病情重,极易引发出血,且绝对卧床时间长,病死率较高,患者极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因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心理护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分析了2005—2007年本科室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关资料,并对如何更好的进行此症的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6~65岁;其中20岁以下者4例,20~50岁27例,50岁以上9例,以中年人较多。1.2临床症状40例中有36例以突出头疼、呕吐为主要表现,占90%,4例表现为突出意识丧失并呕吐占10%.2例为癫痫首发症状占5%。2结果本组病人采取保守治疗、动脉造影术及栓堵术,  相似文献   

13.
李向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4,(21):2786-278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2013年6月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采用必要的护理干预如:严密观察病情、极早期监测、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大小便的护理等)、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结果 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例在住院期间症状消失,治愈出院;并发肺部感染1例,癫痫1例,应激性溃疡1例。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云燕 《医学文选》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 1 1 %~ 1 5 %,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 2 ] 。因此 ,再出血的预防是 SAH护理的重要环节 ,1 994年 6月~ 2 0 0 2年 1 0月 ,我科共收治 SAH患者 2 8例 ,其中再出血 3例 ,再出血率为 1 0 .7%。现将预防 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 8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经腰穿和 CT确诊 ,其中男 1 8例 ,女 1 0例 ,年龄 2 0~ 71岁 ,平均 5 2 .3岁。再出血 3例患者中 ,1例由于枕骨大孔疝形成 ,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  相似文献   

16.
李彦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1):2676-2678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论在临床医疗或是在法医检案中都极其常见,涉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甄别,尤其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对于涉案事(案)件的定性,乃至最终处理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易出现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故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规范化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术后护理有助于稳定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因红细胞破裂,释放5一羟色胺刺激血管壁引起脑血管痉挛,脑组织水肿而使病情加重,预后不良。我科从IWe年1月一lpes年1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其中并发脑血管痉挛9例,经细心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sl.7岁。并发脑血管痉挛9例(40.9%),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55.8岁,好转7例,未愈1例,死亡1例。本组病例均口服尼莫地平或静滴尼莫通,以解除脑血管痉挛效果满意。也可反…  相似文献   

20.
<正> 我院自1997年6月~1998年11月采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起到了治疗、测压双重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45.3岁。60例均为外伤所致。合并脑挫裂伤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