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32、8.694、5.081、4.689,P均=0.000);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740.500,Z=-2.033,P=0.042)。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肛肠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01至2018-03医院行肛肠手术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 超声组予以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对照组以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穿刺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麻醉起效时间和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和麻醉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超声组穿剌针调整(2.50±0.50)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00±1.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起效时间(2.85±1.3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8±0.92)min;痛觉消失时间(4.85±1.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86±2.1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麻醉Ⅰ级比率及麻醉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麻醉Ⅲ级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出现血肿、出血和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肛肠手术中可准确定位,提高阻滞麻醉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36例,ASAⅡ或Ⅲ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定位(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S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0.33%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阻滞麻醉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误入血管次数、感觉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辅助用药例数,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4.5±1.2)min,明显短于S组的(8.1±2.5)min(P<0.01)。U组一次穿刺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U组穿刺误入血管次数和辅助用药例数明显低于S组,U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2±2.4)min,明显快于S组(13.1±2.5)min(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复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组在此基...  相似文献   

9.
外周神经阻滞有多种定位方法,包括筋膜突破法、异感法、血管旁法、动脉壁穿透法、电刺激法等[1],本研究通过超声显示筋膜突破法臂丛神经阻滞后,药物在臂丛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评价超声引导下筋膜突破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每组各60例,各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阻滞,两组测定麻醉操作时间,分别记录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能成功地引导到达靶神经,并能清晰地显示局麻药的扩散。SCB组和IC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分别为(4.5±3.2)min,(3.9±1.6)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3.1)min、(7.1±2.8)min和(3.8±4.1)min,ICB组分别为(4.1±2.0)min、(3.6±1.7)min和(8.5±1.8)min,SCB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起效时间较ICB组长,而桡神经的起效时间较短(P<0.05);两组麻醉完善率为100%。SUB组麻醉有效率86%,INF组有效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的组Horner`s综合征发生率为16%,ICB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其能监测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我们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在手及前臂手术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21年1月收治的手及前臂手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31例,均选择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其中对照组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研究组为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观察两组患者上肢5支神经阻滞成功情况,记录两组局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2 6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单纯全麻组 ,每组 13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 1h、术毕拔管时血浆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β 内啡肽和白介素 10水平。结果 血浆皮质醇在拔管时两组均高于麻醉前 (P <0 0 5 ) ;在切皮时、切皮后 1h ,单纯全麻组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P <0 0 5 ) ;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中无明显升高。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拔管时血管紧张素Ⅱ高于麻醉前 (P <0 0 5 ) ;单纯全麻组切皮后 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 (P <0 0 5 )。两组患者 β 内啡肽术中、拔管时均上升 ,与麻醉前比较单纯全麻组升高明显 (P <0 0 5 )。两组患者白介素 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 ,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但不能消除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依据体表定位穿刺,以患者的神经异感确定进针深度与角度,阻滞效果不理想,成功率在50%~94%,术中常需复合其他麻醉药[1],同时容易误伤颈部大血管及造成臂丛神经损伤,为此,目前国内外有人主张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2-4],为观察超声引导下  相似文献   

16.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小儿上肢手术116例.男83例,女33例,年龄3~12岁,平均7-4岁,体重10-38kg。其中,肱骨髁上骨折59例,尺骨鹰嘴骨折23例,前臂双骨折34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50~146min,平均78m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05月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均分为E组与F组,均为37例,两组均行常规全身麻醉诱导,E组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F组未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并统计两组麻醉药物使用量、麻醉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MAP水平均在T2时刻明显降低,在T3、T4保持低水平,T5时刻有所提高,不同时间段内,两组患者MAP水平均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但E组T2、T3、T4及T5时刻MAP水平均显著高于F组(P<0.05);两组患者HR水平在T1及T2时刻持续降低,且在T3、T4保持低水平,T5时刻两组HR水平均有所上升,组内不同时间段HR水平变化显著(P<0.05),且E组患者T1、T2、T3、T4及T5时刻HR水平均显著高于F组(P<0.05)。E组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均显著少于F组(P<0.05)。E组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P<0.05),苏醒期Rik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初步建立预警评分系统。方法选取自2017年7—9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并于术毕入苏醒室的2 0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进入苏醒室后即刻采用红外耳温枪测量右侧鼓膜温度作为体温记录。根据患者进入苏醒室内即刻记录的体温值,将体温<36.0℃者计入低体温组,体温≥36.0℃计入正常体温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失血量、输液量及输血量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根据各危险因素比值比,构建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预警评分系统。结果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患者256例,低体温发生率为12.8%(256/2 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输液量、输血情况、ASA分级均是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独立危险因素的β值所得评分建立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风险评估与验证模型,绘制得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691(95%可信区间0.657~0.725,P<0.05)。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输液量、输血情况、ASA分级均是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警评分系统,对预测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与区域阻滞麻醉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淮滨县中医院收治的62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GA组与RA组,每组31例.GA组采用全身麻醉,RA组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