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 方法 20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对比PTA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透析血流量及血管造影改变. 结果 所有病例经PTA治疗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透析血流量大于220ml/min,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治疗自体动静脉瘘狭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腔内治疗43例自体动静脉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行药物涂层球囊治疗(DCB组),21例行普通球囊治疗(PAB组),术后对比两组3、6、12个月靶病变一期通畅率(TLPP)、循环通路一期通畅率(ACPP)、晚期管腔丢失(LLL)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个月两组TL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个月DCB组的TLPP较PAB组明显提高[(81.8%vs. 47.6%)、(54.5%vs. 23.8%),均P <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的AC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DCB组6、12个月LLL明显低于PAB组(P <0.05)。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自体动静脉瘘的中短期临床效果较好,对比普通球囊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应用。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采用超声评估血管,术中采用超声指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统计手术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流指标。结果  介入超声可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引导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手术进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彩超显示40例患者血管狭窄及血栓消失,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100%。仅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下轻度血肿,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开通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许红  蒋欣欣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1):100+103-100,103
血管径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狭窄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内瘘闭塞的最常见原因。近年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处理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采用PTA治疗内瘘狭窄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1例人造血管内瘘PTA术后出现心包填塞。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肾内科2016年1月~2020年11月因AVF血栓形成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PTA组)或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性手术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情况及并发症,随访12月,观察第3、6、9、12月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25例AVF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PTA组共46例,开放性手术组共79例,手术前2组间血栓形成时间(t=0.315,P=0.753)、麻醉方式(χ^(2)=2.896,P=0.102)、手术时间(t=0.183,P=0.885)、AVF手术成功率(χ^(2)<0.001,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A组治疗费用高于开放性手术组(t=8.660,P<0.001)。术后随访,PTA组和开放性手术组第3月、6月初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6、0.352,P=0.156、0.553);PTA组第9月、12月初级通畅率低于开放性手术组(χ^(2)=5.787、7.224,P=0.016、0.007);PTA组较开放性手术组手术后12个月次级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86,P=0.667)。结论对AVF血栓形成患者,超声引导下PTA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性强,能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是治疗AVF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并探讨超声引导相对于数字减影技术(DSA)引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在超声或DSA引导下的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手术共80例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超声引导(研究组)58例,DSA引导(对照组)22例,比较两种引导方式下一次穿刺成功率、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前...  相似文献   

9.
靳东 《系统医学》2023,(14):116-119
目的 分析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HD)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徐州市矿山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70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资料,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采取内瘘重建术治疗的35例划分为对照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35例划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再狭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动静脉内瘘狭窄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内瘘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泵控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6%,较对照组的22.8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较对照组22.8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两组术后内瘘通畅率均为100.00%,观察组内瘘血管狭窄改善个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指经皮穿刺血管,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矫正至正常血管腔内径。本次研究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血透用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12例16次,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前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水平变化,探讨其预测PTA后动静脉内瘘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动静脉内瘘狭窄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因AVF功能不良行PTA治疗的患者行前瞻性的临床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造影结果和PTA治疗的技术指标、临床和技术成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AVF通畅率.结果 12例患者AVF狭窄均发生在吻合口附近,行PTA治疗的技术成功率91.7%(11/12).7例晚期功能不良病例临床成功率85.7%(6/7).术后随访8.6(3.3~14.8)个月,AVF1级通畅率为100%.5例AVF早期功能不良患者平均随访8.2(4.1~11.3)个月.1例在PTA术后3个月发生AVF再狭窄,余4例AVF成熟,透析中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结论 PTA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功能不良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治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行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于PTA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患者的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血流量;手术后采用CTA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中,超声共发现50处外周血管狭窄,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前,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流量相对于术后,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创伤比较小、疗效比较好、手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在操作上也安全简便,建议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定点"和"间距"穿刺法对内瘘血管寿命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华  林赟 《天津护理》2002,10(4):162-164
目的:探索一种合理的穿刺方法以延长内瘘血和的使用寿命。方法:将在我院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在治疗时分别用“定点”和“间距”两种穿刺方法进行穿刺,从瘘口静脉侧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内瘘血管的阻塞、穿刺点的渗血、皮肤感染及透后止血困难等并发症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论:“间距”穿刺法并发症平均发生率明显低于“定点”穿刺法,而且更能延长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5%~30%。术后高血压不仅影响受者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着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因此,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加强对它的防治,对提高人、肾存活率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作者阐述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护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净化疗法中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在透析疗法中占重要地位。动静脉内瘘穿刺一次成功,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而且是保证充分透析并完成治疗计划,使之顺利进行的关键。现将多年来动静脉内瘘穿刺中摸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透析中心现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人,其中男43例,女49例,年龄25~70岁,从1999年5月26日~1999年10月24日,共作动静脉内瘘穿刺3583例次。其中6~8周以上成熟内瘘穿刺2062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1~6周不成熟内瘘穿刺1521例次,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PTCA术后应用血管闭合装置与常规压迫对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483例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PTCA术,术后穿刺部位处理接受常规压迫装置(Femo-Stop)298例,血管闭合装置185例(Angio-SealTM162例,Perclose 23例).观察并记录止血时间,开始早期行走时间,血管并发症情况,并由专门护士进行随访,调查出院48 h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比率分别是56.8%vs 18.8%(P<0.0001).应用Angio-SealTM、Perclose、Femostop股动脉止血时间分别是(1.7~1.2)min(P<0.0001),(13.7±6.1)min(P<0.001),(115.7±35.3)min.开始早期行走时间分别是(4.1±2.4)h(P<0.01),(7.6±8.2)h(P<0.05),(10.7±4.3)h.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9%(P<0.005),13.0%,6.4%(P<0.05).两组总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3.2%与6.4%(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48 h随访满意度分别是92.4%,65.4%(P<0.0001);住院时间分别是(23.1±12.3)h,(22.8±12.3)h(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血管闭合装置可以使患者更早开始行走,缩短住院时间.尤其是Angio-SealTM的应用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最高,止血时间和开始行走时间最短,血管并发症最少.  相似文献   

19.
芮静娟  华卓君  赵红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81-2182
目的观察内瘘侧上臂静脉回路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保护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观察组36例血透患者实施内瘘侧上臂静脉回路加内瘘保护措施;对照组36例血透患者静脉回路为内瘘侧肘关节处或前臂静脉加内瘘保护措施。结果应用上臂静脉回路在多方面优于对照组,能提高内瘘血流量稳定率和通畅率。结论选择上臂静脉回路是一种有利于保护内瘘血管的穿刺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0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静脉压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变化,术后3、6个月的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3例(90.3%)患者B超下PTA术成功。术后患者的内瘘狭窄出内径、透析泵控血流和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3.65±0.47) mm、(249.5±25.4) mL/min、(986.9±191.7) mL/min,均较术前[(1.59±0.39) mm、(105.5±21.6) mL/min、(335.6±174.3) mL/min]显著增加,而术后患者的静脉压和PSV为(98.9±14.8) mmHg、(272.8±130.7) cm/s,均较术前[(179.9±15.1) mmHg、(415.6±152.4) cm/s]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首次B超引导下PTA术后3、6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